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动机 1
二、研究目的 3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4
第三节 名词释义 5
一、静坐 5
二、创造力 6
第二章 静坐概貌 15
第一节 静坐之涵义 15
第二节 静坐之流派 18
一、佛教的静坐方法 18
二、道教的静坐方法 19
三、儒家的静坐方法 19
四、犹太教、天主教的静坐方法 20
五、回教苏菲派的静坐方法 20
六、锡克教的静坐方法 21
七、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21
八、气功静坐 22
九、临床式标准化静坐 23
十、其他 23
第三节 静坐的基本要件 24
一、调身 25
二、调息 32
三、调心 34
四、静坐时的心理状态 36
第四节 静坐的效能 39
一、静坐与脑波 39
二、静坐与生理 42
三、静坐与心理 50
四、静坐与脑波及创造力之关系 60
第三章 苏东坡与静坐 71
第一节 苏东坡静坐史考 71
一、苏东坡与佛教 71
二、苏东坡与道教 94
第二节 静坐对苏东坡的影响 120
一、对生理的影响 120
二、对心理之影响 127
三、对创造力的影响 131
第四章 苏东坡文学创造力理论 145
第一节 创作要素 145
一、想像 145
二、灵感 157
第二节 创作特色 165
一、独创性 165
二、多重性 170
第五章 苏东坡之文学表现技巧 177
第一节 辞贵达意 177
第二节 随物赋形 191
第三节 形神兼备 205
第六章 苏东坡文学创造力 221
第一节 多元性创造力 221
一、散文 221
二、诗 226
三、词 229
第二节 文学创造力新释 233
一、独创性 234
二、精密性 237
三、冒险性 240
四、好奇性 242
五、想像力 245
第三节 与唐宋名家作品之比较 248
一、散文 249
二、诗 253
三、词 258
第七章 结论 265
附录一、苏东坡像与玉印拓本 275
附录二、苏东坡年谱 277
附录三、苏东坡行踪示意图 295
参考文献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