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第一章 童年记忆 5
1·1 家乡 7
1·2 孔子庙小学 9
1·3 警示语 15
第二章 少年经历 19
2·1 愿望 21
2·2 艰难历程 24
2·3 绵阳国立中学 31
第三章 大学生活 39
3·1 被五所大学同时录取 41
3·2 西南联大 45
3·3 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 52
第四章 教书生涯 59
4·1 北京大学 61
4·2 参加进步活动 66
4·3 入党 70
第五章 出国深造 75
5·1 选派 77
5·2 别杰列夫物理研究所 79
5·3 副博士学位 85
第六章 发光事业 93
6·1 中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 95
6·2 实验成果 98
6·3 为了发光学事业 104
第七章 “文革”岁月 109
7·1 狂飙袭来 111
7·2 到农村插队落户 113
7·3 重返研究所 117
第八章 再创辉煌 123
8·1 建立发光学研究基地 125
8·2 将中国的发光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 129
8·3 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与《发光学报》 133
8·4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137
8·5 丰硕成果(能量传递,高激发密度,纳秒、皮秒技术) 141
8·6 重视发光学的应用 145
第九章 天津理工学院 151
9·1 注重前沿问题的学术研究,建立分层优化的场致发光 153
9·2 七十寿辰的礼物 156
9·3 大力培养发光学的研究队伍 162
第十章 北京交大 179
10·1 又创新基地 181
10·2 强将手下无弱兵 185
10·3 立足前沿学科,参与国际竞争(——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发现及研究) 191
第十一章 崇高声誉 205
11·1 八十华诞 207
11·2 甘做人梯 219
11·3 向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25
11·4 为了发光学事业无休止的工作 231
第十二章 学术理论 247
12·1 徐叙瑢学术建设及学术思想初探 249
后记 256
附录 259
F·1 徐叙瑢研究报告选录 259
F·1·1 关于创新的思索 259
F·1·2 固体发光学 262
F·1·3 半导体发光显示技术 267
F·1·4 大力发展场致发光平板显示技术 279
F·1·5 发光学的展望 281
F·1·6 思维的形成过程 285
F·1·7 为人师表 292
F·1·8 发光学与发光材料(前言) 294
F·2 徐叙瑢生平活动年表 297
F·3 徐叙瑢科学论著目录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