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法理学的概念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1
二、中西方法理学的历史发展 3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 8
四、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13
第一编 法的本质与作用 17
第一章 法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17
第一节 思想史上的反思 17
第二节 法与法律的含义和特征 26
第三节 法和法律的联系 28
第二章 法的本质 31
第一节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 31
第二节 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 35
第三章 法的职能和作用 43
第一节 概述 43
第二节 法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44
第三节 法的调整职能和保护职能 45
第四节 法的规范性职能 47
第四章 法的价值 52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和特性 52
第二节 法的工具性价值 54
第三节 法本身的价值 57
第四节 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的关系 60
第二编 法的起源与法律文化 69
第五章 法的起源 69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70
第二节 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74
第六章 法的历史类型 80
第一节 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80
第二节 人对人依赖关系的法律类型 83
第三节 人对物依赖的法 90
第四节 人类自由发展的法 94
第七章 法的继承性 98
第一节 关于法的继承性的概念 98
第二节 法的继承的内容和方式 101
第三节 法的继承的根据 105
第八章 法系与法律传统、法律文化 108
第一节 法系与法律传统 108
第二节 西方两大法系 111
第三节 法系与法律文化 117
第四节 中华法系及其法律文化 124
第三编 法律调整与社会秩序 135
第九章 法律调整 135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 135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对象 136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类型 138
第四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 140
第五节 法律调整的效果 142
第十章 法律调整与社会调整系统 144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局限性 144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调整 150
第三节 法律调整与政治调整 154
第四节 法律调整与乡规民约 159
第十一章 法律调整与法律意识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作用 164
第三节 法律意识的培养 168
第十二章 法治和法律秩序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法治 176
第三节 民主政治与法治 180
第四编 法的创制与实施 185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185
第一节 概述 185
第二节 认识、分配和协调利益是法的创制的重要内容 188
第三节 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189
第四节 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 193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203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概念和特征 203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205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种类 208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215
第一节 法的体系及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215
第二节 法的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220
第三节 我国法的部门的划分及主要法律部门 224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229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 229
第二节 我国法的渊源 232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238
第十七章 法的适用 243
第一节 法的适用的概念、特征 243
第二节 法的适用的主要阶段 246
第三节 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247
第四节 法律规范的解释 249
第十八章 法律关系 254
第一节 概述 254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257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60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270
第十九章 守法、违法与法律责任 274
第一节 守法 274
第二节 违法及其构成 276
第三节 违法与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279
第二十章 法律监督 282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 282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 285
第三节 我国法律监督的体系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