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牛海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09152809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研究运用外部性理论、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理论,以及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理论,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系统开展了耕地保护外部性作用机理及其经济补偿机制研究。重点阐明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类型和特征,揭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明晰了耕地保护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的理论依据等。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4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1.4 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1.4.1 研究内容 15

1.4.2 研究目标 17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1.5 技术路线和调研内容 18

1.5.1 技术路线 18

1.5.2 调研内容 18

1.6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20

1.6.1 研究方法 20

1.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0

2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理论基础 23

2.1 公共物品理论 23

2.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24

2.1.2 公共物品的特征 25

2.1.3 公共物品的分类 25

2.1.4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7

2.2 外部性理论 27

2.2.1 外部性的内涵 28

2.2.2 外部性的分类 28

2.2.3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9

2.3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理论 30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 30

2.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30

2.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效益) 32

2.3.4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4

2.4 生态位理论 35

2.4.1 生态位的概念 35

2.4.2 生态位理论的内容 36

2.4.3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37

2.4.4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38

2.5 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39

2.5.1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40

2.5.2 区域统筹发展理论 41

2.5.3 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2

2.6 本章小结 44

3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及其外部性分析 45

3.1 耕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特征 45

3.2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 47

3.2.1 耕地利用效益研究进展 47

3.2.2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重构依据 48

3.2.3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 48

3.3 耕地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分析 55

3.3.1 耕地保护外部性界定 55

3.3.2 耕地保护的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 57

3.3.3 耕地保护外部性数学模型构建 59

3.4 焦作市耕地非农化动态分析 59

3.4.1 研究区域概况 59

3.4.2 研究时段的界定 62

3.4.3 数据的预处理 62

3.4.4 耕地非农化动态分析 63

3.5 耕地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理分析 67

3.5.1 耕地生态位构建 67

3.5.2 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 71

3.5.3 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分析 75

3.6 本章小结 79

4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测算 81

4.1 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算方法 81

4.1.1 条件价值评估法 82

4.1.2 替代/恢复成本法 89

4.1.3 参数比照法(当量因子法) 91

4.2 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假设条件 93

4.3 基于综合方法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 94

4.3.1 耕地生态效益及景观与科学文化效益测算 94

4.3.2 耕地粮食安全效益测算 99

4.3.3 耕地社会保障效益测算 102

4.3.4 耕地外部效益测算及其分析 107

4.4 基于CVM的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 110

4.4.1 样本容量及样本分配 110

4.4.2 引导技术的确定 111

4.4.3 支付(受偿)区间设置 111

4.4.4 调查问卷设置的主要内容 112

4.4.5 假想市场情景设置 114

4.4.6 主要偏差规避方法和技术 115

4.4.7 抽样调查 118

4.4.8 耕地外部效益估算及其检验 119

4.5 本章小结 135

5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动态性 137

5.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思路 137

5.1.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内涵 137

5.1.2 假设条件 138

5.1.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测算思路 139

5.2 焦作市耕地质量及其级别划分 140

5.2.1 耕地质量级别划分 140

5.2.2 耕地质量分布特征 143

5.3 耕地保护最低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区际经济补偿盈余/赤字测算 144

5.3.1 耕地保护最低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144

5.3.2 耕地保护最低区际经济补偿盈余/赤字测算 145

5.4 耕地保护最高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区际经济补偿盈余/赤字测算 146

5.4.1 基于综合方法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理论值测算 146

5.4.2 基于综合方法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现实值测算方法 147

5.4.3 基于综合方法的耕地保护最高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150

5.4.4 耕地保护最高区际经济补偿盈余/赤字 151

5.5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动态测算 154

5.5.1 耕地保护最低经济补偿标准动态测算模型 154

5.5.2 耕地保护最高经济补偿标准动态测算模型 154

5.5.3 修正系数测算 156

5.5.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动态测算结果 165

5.6 整治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标准及其应用 168

5.6.1 整治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标准建立 168

5.6.2 整治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应用方法 172

5.7 本章小结 175

6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接受和给付主体分析 177

6.1 耕地保护主体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 177

6.1.1 耕地保护主体概念 177

6.1.2 耕地保护主体类型 178

6.2 耕地保护主体行为分析及其经济补偿接受主体确定 182

6.2.1 耕地保护主体行为分析 182

6.2.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接受主体界定 184

6.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给付主体确定 189

6.3.1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给付主体界定及其分析 189

6.3.2 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给付主体界定 192

6.4 本章小结 192

7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及其补偿效应分析 194

7.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概念模型 195

7.1.1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概念模型 195

7.1.2 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概念模型 196

7.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198

7.2.1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机制 198

7.2.2 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机制 205

7.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 207

7.3.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的界定 207

7.3.2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效应调查问卷设计内容 208

7.3.3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效应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09

7.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措施 212

7.4.1 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212

7.4.2 颁布实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法律法规体系 214

7.4.3 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参与意识 214

7.4.4 加强耕地外部效益和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215

7.5 本章小结 215

8 结论与讨论 216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216

8.1.1 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 216

8.1.2 深入准确地认识耕地保护外部性的产生、类型和内涵,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 217

8.1.3 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 220

8.1.4 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算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确定提供了依据 221

8.1.5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 222

8.2 政策建议 222

8.2.1 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 222

8.2.2 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223

8.2.3 将外部效益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核算体系 224

8.2.4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 224

8.3 讨论与研究不足 225

8.3.1 讨论 225

8.3.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228

参考文献 231

附录1 耕地保护外部性调查问卷 251

耕地保护外部性调查问卷(农户类) 251

耕地保护外部性调查问卷(城镇居民类) 259

附录2 耕地保护区内经济补偿接受主体及其补偿效应调查问卷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