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法家思想的研究缘起 1
二 法家思想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3
三 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论 8
四 研究对象和范围 18
第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 21
第一节 独特的早熟路径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1
一 古典的古代 24
二 亚细亚的古代 38
第二节 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及思想文化特征 66
一 政权向下移动的行进路线 66
二 私有财富向下移动的行进路线 68
三 以私学的形式为新的官学做着理论上的准备 79
第三节 诸子私学的理论特征及其成因 83
一 自上而下的论政方式 83
二 对私有财富的否定 86
三 没有提出个人的权利问题 88
四 强调等级制,缺乏平等观念 88
五 采取了氏族统治的国家形式 89
六 没有私人学术之论著 90
第四节 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对法家思想的影响 95
第二章 诸子及法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08
第一节 诸子源起的历史背景 108
第二节 成文法——法家之思想渊源 115
第三章 法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特征 124
第一节 李悝 125
一 李悝与李克 125
二 历史文献及其为政之传略 126
三 李悝的影响 132
第二节 吴起 135
一 文献及传略 135
二 吴起变法之内容 139
三 吴起变法之影响 144
第三节 商鞅 146
一 文献及传略 146
二 商鞅变法之内容 148
三 商鞅变法之影响 162
第四节 申不害 164
一 文献及传略 164
二 申子之学 168
三 申不害之影响 174
第五节 慎到 178
一 文献及传略 178
二 慎到之学 184
三 慎到之影响 199
第六节 法家之理论特征 200
一 自然天道观的理论基础 200
二 法制的公平原则和统一标准 202
三 人性论中的重利主义特征 203
四 客观的势治主义对人治主义的否定 204
五 氏族统治方式之余绪 205
六 自上而下的论政方式及专制的经济观 206
七 急功近利的战时政策性特征 207
八 学派晚出的理论综合性特征 208
第四章 法家对诸子的批判继承 210
第一节 法家与道家 210
一 道家对法家的影响 210
二 法家对道家的批判继承 215
第二节 法家与黄老之学 218
一 黄学对法家的影响 218
二 法家对黄学的批判继承 225
第三节 法家与名家 231
一 刑名之学与名家 231
二 刑名之学对法家的影响 233
三 法家对刑名之学的批判继承 239
第四节 法家与兵家 246
一 兵家对法家思想的影响 246
二 法家对兵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257
第五节 法家与儒家 263
一 儒家对法家的影响 263
二 法家对儒家的批判继承 267
三 儒法合流的内在机制 271
第六节 法家与墨家 273
一 墨家学说对法家的影响 273
二 法家对墨家的批判继承 281
结语 291
史料及参考书目 298
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