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言的符号和意义 1
一 语言是什么 1
(一)语言和言语 1
(二)语言的系统 3
(三)言语的理解 6
二 观念中的概念和意义 8
(一)观念和概念 8
(二)意义的心理模式 12
(三)观念中的意义 14
三 语义和逻辑 23
(一)语义 23
(二)语义逻辑 26
(三)语法逻辑 30
第二章 语言的系统和变化 35
一 语言的系统和类型 35
(一)语言系统的存在方式 35
(二)语言的类型 36
(三)结构的描述 39
(四)语言的游戏规则 41
二 语音的历史演变 42
(一)语音的对应关系 42
(二)语音系统的演变 44
(三)不同层次的演变 46
三 语法的历史演变 49
(一)形态和词法 49
(二)语法的演变 52
(三)系统的复杂关系 60
四 词的研究 62
(一)观念和词 62
(二)借词 64
(三)底层词 68
五 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接触关系 70
(一)语言成分的同源对应关系 70
(二)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 75
(三)语言的接触和符号的转换 77
(四)语言演变的动因 81
六 语言史的研究 83
(一)语言类型的历史演变 83
(二)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史 88
(三)系统的重建 90
第三章 文字的表达 96
一 文字符号的作用 96
(一)文字的来历和功能 96
(二)文字的符号、概念和意义 101
(三)文字符号的系统 105
(四)传承和演变 107
二 汉字的沿革和变化 109
(一)汉字的沿革 109
(二)汉语的变化引起的汉字变化 112
(三)假借和异文 117
(四)异读和又音 121
三 汉语文献符号考察 123
(一)释读的模式 123
(二)古今不同方言的文字表达 129
(三)汉字音形义的考证 130
第四章 书面语 136
一 书面语和口语 136
(一)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 136
(二)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138
(三)权威方言和书面语 144
二 书面语和方言 146
(一)书面语的特点 146
(二)书面语的方言成分 149
(三)方言的书面语 154
三 口语、书面语及其研究的模式 155
(一)口语和白话 155
(二)白话和文言 157
(三)口语、白话和文言的历史关系 159
(四)书面语变化的模式 160
第五章 文本的构成 172
一 文本的结构和研究 172
(一)文本研究的模式 172
(二)文体 175
(三)文本的符号链 178
二 文本的相关因素 180
(一)文本的文化背景 180
(二)社会文化和文本事件的语境 184
(三)真实文本和伪书 188
三 文本的意义 190
(一)文本的主题和内容 191
(二)语义的性质、生成和选择 193
(三)心理空间中的角色和场景 196
第六章 文本的解释 200
一 文本的结构和解释 200
(一)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关系 200
(二)语境和标记 202
(三)释读的界面和解释 205
(四)文本的初始意义和文献的变更 210
二 文献语言的比较 213
(一)文献语言的归属 213
(二)文献语言的历史特征 217
(三)符号的归属和意义的解释 220
三 文本构成的分析 224
(一)文体分析 224
(二)文本来源的研究 227
(三)结构分析 228
(四)表达层次的分析 229
四 文献文本的释读 232
(一)符号编码和释读 232
(二)文献中的方言和异语 237
(三)语言符号的解释 238
五 文献文本的考证 248
(一)关于《尚书》 248
(二)关于《周易》 250
(三)关于《左传》 254
(四)关于《礼记》 256
(五)关于《史记》 257
第七章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 259
一 口语史和书面语史的区分 259
(一)口语史的研究 259
(二)书面语史的研究 265
二 汉语口语史 276
(一)汉语的源头 276
(二)商周时期的汉语 280
(三)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汉语 285
(四)南北朝时期的汉语 293
(五)隋唐五代的汉语 294
(六)宋元时期的汉语 298
(七)明清时期的汉语 301
(八)现代汉语诸方言 302
三 白话的传承 304
(一)汉代和汉代以前的白话 304
(二)六朝隋唐的白话 310
(三)宋和宋以后的白话 317
四 文言的传承 327
(一)商周正式场合的书面语 327
(二)春秋战国和汉代正式场合的书面语 331
(三)六朝隋唐的文言 335
(四)宋和宋以后的文言 339
主要参考书目 345
附录Ⅰ 《禹贡》之误 348
附录Ⅱ 《尚书》文本的历史特点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