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晓峰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9139183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政策的科学含义并指出了政策设计中的一些缺陷,归纳出国外类似的工程对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启示等内容。

引言:“2605项目”留下的思考 1

第1章 导论 6

1.1 研究背景分析 6

1.1.1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背景 6

1.1.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特点 15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7

1.2.1 研究的意义 17

1.2.2 研究的目的 19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本书的结构和特色 19

1.3.1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1.3.2 研究思路与本书结构 21

1.3.3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24

1.4 小结 25

第2章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关概念与政策解析 26

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涵义 26

2.1.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概念论争 26

2.1.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内涵 27

2.1.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 29

2.2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分析 31

2.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31

2.2.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 31

2.2.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 32

2.2.4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土地经济学理论基础 33

2.2.5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33

2.3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政策评析 34

2.3.1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政策 34

2.3.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具体政策体系 36

2.3.3 中国退耕还林(草)政策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2.4 小结 43

第3章 国内外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践与评析 44

3.1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践与简评 44

3.1.1 中国退耕还林(草)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 44

3.1.2 中国2003年底退耕还林(草)政策重大调整问题分析 49

3.1.3 中国退耕还林(草)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3.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实践的案例分析——以河南省三门峡为例 56

3.2.1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56

3.2.2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绩、经验与问题 57

3.2.3 河南省三门峡市退耕还林工作今后改进方向的思考 61

3.3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实践、政策与启示 63

3.3.1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概况 63

3.3.2 发达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背景分析 65

3.3.3 发达国家退耕还林(草)实践的评价与启示 67

3.4 小结 71

第4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粮食安全 72

4.1 粮食安全的基本涵义 72

4.1.1 粮食安全的概念 72

4.1.2 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 73

4.2 粮食安全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关系分析 76

4.2.1 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生态因素 77

4.2.2 退耕还林(草)工程与中国粮食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 78

4.3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 81

4.3.1 中国1990—2003年的粮食供求与市场波动 82

4.3.2 中国1999—2003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分析 84

4.3.3 国家2004年粮食“新政”与以后粮食生产形势的改观 89

4.4 小结 92

第5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启动阶段的经济分析 93

5.1 补贴在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重要性与变动趋势分析 93

5.2 退耕还林(草)补贴的性质分析 95

5.2.1 环境的破坏者 95

5.2.2 需要救助的贫困者 95

5.2.3 公共产品的生产者 96

5.2.4 环境破坏与治理过程中的受害者 96

5.3 退耕还林(草)补贴效益的经济分析 97

5.4 补贴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的理论分析 98

5.4.1 补贴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的基本模型 98

5.4.2 退耕还林(草)中“差别补贴”的重要性分析 100

5.4.3 一般意义上对退耕农户实施补贴的模型 102

5.5 退耕还林(草)补贴标准确定的理论分析 104

5.5.1 补贴标准确定的依据 104

5.5.2 补贴标准确定的理论模型 104

5.6 中国退耕还林(草)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 107

5.6.1 退耕还林(草)补贴的数量与分配 107

5.6.2 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补贴标准高低分析 110

5.6.3 结论与原因分析 112

5.7 退耕还林(草)效益的阶段性和补贴期限探讨 114

5.7.1 退耕还林(草)效益的阶段性 114

5.7.2 延长补贴期限的理由 115

5.7.3 国家补贴期限的适时调整 116

5.8 小结 117

第6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阶段的经济分析 118

6.1 退耕还林(草)工程推进阶段的特点 118

6.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118

6.2.1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总体“成本—收益”分析 118

6.2.2 退耕还林(草)工程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122

6.3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农户私人目标与政府目标的冲突 127

6.4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各参与主体博弈分析 131

6.4.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131

6.4.2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133

6.4.3 政府与退耕农户的博弈 135

6.4.4 退耕农户之间的博弈 137

6.4.5 博弈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138

6.5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委托—代理分析 139

6.5.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139

6.5.2 委托—代理理论在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 140

6.6 小结 144

第7章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阶段的经济分析 146

7.1 退耕还林(草)工程可持续的关键:退耕农户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 146

7.2 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后续产业发展 147

7.2.1 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47

7.2.2 中国新时期退耕还林(草)政策为退耕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153

7.3 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草)产权问题研究 155

7.3.1 产权理论的简单回顾 155

7.3.2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草)产权问题分析 157

7.4 退耕还林(草)后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164

7.4.1 生态补偿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164

7.4.2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释义 165

7.4.3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标准与依据 166

7.4.4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机制分析 169

7.4.5 中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179

7.5 小结 181

第8 章建立中国退耕还林(草)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 182

8.1 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82

8.1.1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决不可掉以轻心 182

8.1.2 建立国家和退耕区两级粮食安全机制,确保粮食稳定增长 183

8.2 制定更科学的退耕还林(草)补贴政策 188

8.2.1 科学确定不同时空的补贴标准,实行差异化补贴 188

8.2.2 进一步完善与丰富补贴的形式 189

8.2.3 适当延长补贴期限 191

8.3 采用参与式退耕还林(草)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工程的积极性 192

8.3.1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草)方式的重要性 192

8.3.2 参与式方法的基本原理 193

8.3.3 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草)中的应用——参与式退耕还林(草) 193

8.4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退耕还林(草)经营模式的创新 195

8.4.1 进一步稳定和加强退耕还林(草)中的私人承包制 195

8.4.2 创新退耕还林(草)经营模式 197

8.4.3 建立中介组织,改政府操作为市场化运作 199

8.5 加快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产业的发展 200

8.5.1 退耕还林(革)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201

8.5.2 退耕还林(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209

8.6 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产权制度建设 212

8.6.1 落实林(草)权 213

8.6.2 延长土地使用期限 213

8.6.3 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215

8.6.4 进一步明确土地处置权 216

8.6.5 制订相应法律,有效保护农户林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217

8.7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建立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217

8.7.1 林业分类经营的科学内涵 217

8.7.2 中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219

8.7.3 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林业分类经营的应用 220

8.7.4 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利益分配与生态补偿机制 224

8.8 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监测评估体系 225

8.8.1 建立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225

8.8.2 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的目的及内容 226

8.8.3 退耕还林(草)监测评估体系的构建 226

8.9 小结 229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0

9.1 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 230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1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