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
(一)选题缘起 1
(二)选题意义 3
二、选题的前沿动态及创新之处 6
(一)国外研究概况 6
(二)国内研究概况 13
(三)创新之处 17
三、逻辑思路及主要内容 19
(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9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四、研究方法 24
(一)文献阅读法 25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6
(三)比较分析法 28
第一章 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的脉络 30
一、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萌芽时期 30
(一)《乌培河谷来信》 31
(二)《英国对国内危机的看法》和《国内危机》 33
(三)《各个政党的立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伦敦来信》 36
(四)《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大陆上的运动》 38
(五)《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40
(六)《前进报》上的论文 44
二、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47
(一)《神圣家族》 47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 49
三、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 54
(一)《共产主义信条》 54
(二)《共产主义原理》 56
(三)《共产党宣言》 57
四、恩格斯社会发展思想的成熟阶段 60
(一)《论住宅问题》 60
(二)《论权威》 61
(三)《流亡者文献》 62
(四)《反杜林论》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65
五、恩格斯晚年的社会发展思想 68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8
(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71
(三)《〈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 73
(四)《法德农民问题》 75
(五)《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77
(六)晚年的书信 78
第二章 社会发展方式论 84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84
(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85
(二)主体在必然性的前提下可以对社会发展方式进行选择 86
二、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发展方式的主要观点 91
(一)要重视渐进式发展 91
(二)要辩证对待两种发展方式 96
(三)无产阶级对发展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条件而改变 103
三、历史与现实中的争论及辨正 105
(一)争论的核心:无产阶级选择何种社会发展方式 105
(二)《导言》及其发表前后书信中的论据辨正 110
(三)《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的论据辨正 113
(四)结论:恩格斯晚年并未否定爆发式飞跃的发展方式 114
第三章 社会发展道路论 118
一、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发展道路一般规律的补充与完善 118
二、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122
(一)俄国农村公社并不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社会形态 123
(二)农村公社和现代大工业“嫁接”不具有现实性 127
(三)西欧革命的成功是农村公社走向社会主义的前提 129
(四)俄国只有进行革命才能获得新生 133
三、恩格斯与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比较 135
(一)恩格斯与马克思观点的一致性 136
(二)恩格斯与马克思观点的区别 143
四、恩格斯与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比较 153
(一)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153
(二)恩格斯与民粹派观点的联系与分歧 158
第四章 社会发展动力论 161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61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 16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 164
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6
(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66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176
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82
(一)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3
(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7
四、社会发展的总合力论 190
(一)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0
(二)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4
第五章 社会发展条件论 198
一、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198
(一)交往范畴的含义 199
(二)交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00
二、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 204
(一)建立和发展的无产阶级政党 204
(二)工人阶级要与农民结成联盟 209
(三)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214
第六章 社会发展目标论 220
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20
(一)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20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227
二、恩格斯晚年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 229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30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 235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238
三、当代关于恩格斯共产主义目标的争论 246
(一)恩格斯晚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246
(二)对《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要全面解读 248
第七章 恩格斯晚年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253
一、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253
(一)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54
(二)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59
(三)适时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65
二、社会发展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274
(一)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74
(二)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278
(三)遵循不断变革、创新的原则 280
三、社会发展要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283
(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84
(二)以人民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谐 285
(三)重视主客体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86
四、要辩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8
(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88
(二)预见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 291
(三)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294
参考文献 298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