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云南蒙古族乡迈入社会主义新社会 13
第一节 新蒙乡的民主改革 13
一 和平解放 13
二 组织农民协会 14
三 开展镇反、减租运动 15
四 成立新蒙蒙古族自治乡政府 16
五 建立中共新蒙乡支部 17
六 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蒙乡支部 18
七 建立新蒙乡妇女委员会 18
八 抗美援朝 19
第二节 新蒙乡的土地改革 20
一 百年土地回老家 20
二 土地改革后的新气象 21
第三节 新蒙乡的社会主义改造 23
一 新蒙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几项工作 23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6
第四节 新蒙乡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32
一 南北蒙古族同胞的重新相聚及其相互往来的开始 32
二 蒙古族干部茁壮成长 33
三 各民族团结和睦、平等互助 34
第二章 云南蒙古族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35
第一节 蒙古族乡的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5
一 整风、反右运动 35
二 “大跃进”热潮 37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39
第二节 贯彻正确方针 蒙古族乡得到休养生息 42
一 反“五风”的整风整社运动 42
二 贯彻“八字方针” 43
三 贯彻《农业六十条》 44
四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4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使蒙古族乡人民再次遭殃 49
一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四清”运动 49
二 蒙古族传统文化遭破坏 50
三 社队干部划为“走资派” 52
四 成立“革命委员会” 53
五 “站队划线”、“清理阶级队伍” 54
六 农业学大寨 56
七 教育事业停顿 58
第四节 蒙古族乡的混乱局面得到扭转 59
一 整党建党,初步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 59
二 抵制帮派“批邓”运动,维护正常生产秩序 62
三 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并开始步入正轨 64
第三章 云南蒙古族乡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 69
第一节 兴蒙乡农村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69
一 真理标准大讨论,扫清思想障碍 69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落实 70
三 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与多种经营的开展 72
四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75
第二节 兴蒙乡社会的深刻变化 82
一 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82
二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87
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91
四 农村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99
第三节 兴蒙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103
一 “八五”期间兴蒙乡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04
二 “九五”期间兴蒙乡经济的显著成效 110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兴蒙乡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121
第四节 兴蒙乡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22
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23
二 科技工作开创新局面 129
三 民族文化欣欣向荣 132
四 卫生工作取得新进步 139
五 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 142
第四章 新世纪云南蒙古族乡展现新面貌 144
第一节 打基础 调结构 兴蒙乡经济迅速发展 144
一 农田建设基础逐步夯实 144
二 村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45
三 农业结构调整成果丰硕 147
四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149
五 集体个人收入持续增长 150
第二节 继传统 兴科教 兴蒙乡社会和谐进步 151
一 教育事业兴旺发达,蒙古族新人茁壮成长 151
二 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153
三 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157
四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水平 159
五 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乡村医疗设施体系 161
第三节 建法制 抓基层 促进兴蒙乡政治文明 163
一 开展普法教育,维护社会稳定 163
二 健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 166
三 深入贯彻民族政策,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168
四 加强改善党的领导,继续大力培养民族干部 170
第五章 散居云南各地的蒙古族 175
第一节 昆明市蒙古族 176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176
二 民族源流 176
三 文化 185
第二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蒙古族 195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195
二 民族源流 196
三 经济状况 200
四 文化习俗 201
第三节 曲靖市蒙古族 203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203
二 民族源流 203
三 文化习俗(以余姓为例) 208
第四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古族 210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210
二 民族源流 210
第五节 普洱市蒙古族 214
一 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214
二 民族源流 214
三 经济状况 215
四 文化习俗 215
第六节 其他地区的蒙古族 216
一 楚雄彝族自治州蒙古族 216
二 丽江市蒙古族 217
三 保山市蒙古族 218
附录 大事纪要 219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