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社会发展是非如此不可吗,还是别样也行如何认识发展 3
国外发展观的演变 4
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4
发展是“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 5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7
发展是“以人为本综合发展”的发展观 8
中国的发展实践需要新理论 12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出现结构性矛盾 12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时俱进 18
科学发展观的新概括 26
什么是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 26
为了什么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28
怎样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0
目前什么“别样”最应该警觉 33
极深而研几 知几其神乎 33
“几”、“知几”的含义 34
“知几”的意义 35
群体性事件多发值得警觉 37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38
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 43
有效化解处理群体性事件考量领导干部 50
分清性质区别对待 50
维稳先从拆除“社会墙”破题 52
开启“制度化”进程,促使群体性事件转型 55
化解民怨必须真正将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59
第二部分 发展的参照在前面,还是应和旁边发展道路如何选择 67
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 67
发展道路的研究视角 67
“第三条道路”评析 70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73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80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8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88
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9
发展动力有什么新阐述 94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94
西方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9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96
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 9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101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先导 104
改革开放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创新 104
理论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 106
领导干部率先解放思想 109
制度创新是直接动力 111
经济体制改革需巩固成果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118
领导干部争做改革先锋勿当绊脚石 123
文化创新是精神动力 131
经济是一时的,文化则是长久的 13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任务 133
领导干部要为文化创新打造宽容氛围 135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36
“二代现象”的拷问 136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 139
第三部分 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如何统一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143
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143
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容 144
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和核心 147
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150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2
依法治国的内涵 152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154
别让“媒治”抢了头功 155
实施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57
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157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159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6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6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62
转型是一场革命 166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该如何理解 167
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169
就业关乎尊严,是民生的头等大事 169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做哪些工作 171
协调区域发展 175
协调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175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新途径 179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81
最长关注周期:中央“一号文件”近7年连续锁定“三农” 182
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184
新农村建设各地新做法 188
坚持对外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94
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94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97
增强文化软实力 实现人的发展 200
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根本是人文精神 200
多方引导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203
目前有什么新的发展机遇 206
机遇和中国社会发展 207
机遇内涵的认识 207
机遇作用的证明 210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机遇(上) 213
新兴市场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加速上升 214
政府作用更加明显 217
解构极化思维模式 220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机遇(下) 224
经济进入高成本时代 224
“低碳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227
经济“回归实业” 229
重建世界金融体系 233
应对贸易保护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 235
从外需主导转为内需主导 237
中国企业“大转向”适时“走出去” 239
第四部分 发展就是好吗,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如何评价发展 243
发展和代价关系的研究 243
西方学者和团体的研究 244
中国学者的研究 253
如何看待发展中的代价 257
评价发展的新维度 263
实现人的发展 263
低碳发展 275
公平、正义 283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