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医院质量的定义 1
二、医疗质量的分类 2
三、质量的本质 2
四、医疗质量管理的性质及特点 3
第二节 漫漫质量路 3
一、6西格玛质量管理 4
二、ISO9000族国际认证 4
三、临床路径 5
四、流程与绩效 6
五、回顾与思考 7
第三节 医院质量建设抓什么 8
一、质量的要素 8
二、从内部素质入手 8
三、人的因素第一 9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9
第二章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 11
第一节 医疗质量控制概述 11
第二节 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13
一、如何确定目标 13
二、质量目标的特点 14
第三节 医疗质量控制的几个观念 15
一、院长对质量负全责 15
二、质量组织与控制 15
三、全员参与 16
四、预防为主 16
五、数据是基础 16
六、期待零缺陷 17
七、质量成本 17
八、医疗市场化 18
九、服务与目标 18
十、质量标准 19
十一、质量的持续改进 19
第四节 医院质量教育 20
一、质量教育的概念 20
二、质量教育的方法 20
三、质量教育的内容 21
四、质量教育的原则 21
第五节 质量的宏观评价与控制 22
一、医院质量评价体系 22
二、持续改进体系 23
三、外部供应机构质量控制 24
四、内部质量管理 24
五、中国医疗质量结构 25
六、医院质量评价标准 27
第六节 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28
一、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 28
二、医疗质量的统计方法 28
三、医疗质量的数据评价 29
四、医疗质量的评价指标 30
第七节 提高质量的推手与抓手 31
一、阶段性的活动 31
二、专项性的活动 32
三、文化性的渗透 33
第三章 抓质量必先防风险 34
第一节 概述 34
一、定义 34
二、历史背景 35
三、国际背景 37
四、医患权益的需要 38
五、医疗风险与医疗安全 38
六、医疗风险与医疗危机 39
第二节 性质与特点 40
一、发生突然 40
二、逐步进展性 41
三、原因多样性 41
四、不断累加性 42
五、情感、情绪性 42
六、普遍性与多因性 43
七、复杂而难以评价 43
第三节 风险易发生的人群 44
一、避免低级失误 44
二、差错事故恋高职 45
三、关注特殊的患者 45
四、特殊型人格 46
第四节 防范风险的思维 47
一、先知人,后知病 47
二、先临床,后设备 47
三、设备诊断≠临床诊断 47
四、诊断是一个过程 48
五、急诊见微知著 48
六、关注非典型 48
七、高度警惕性 49
第四章 质量建设的重点是科室 50
第一节 科主任是关键 50
一、科主任的选拔 50
二、难点在于识别 51
三、具备条件 53
四、科主任应具备的能力 53
第二节 科主任的临床思维 55
一、莫把起点当终点 55
二、科主任要学无常师 56
三、关注非典型 57
四、学科的边缘部 57
五、关注结论前 58
六、注重理论思维 59
七、注重方法修养 59
八、查房五要、五不要 60
第三节 科主任管理能力培养 61
一、什么是管理 61
二、管理方法的产生 62
三、如何管理科室 64
四、现代管理理论 66
第四节 科室质量的提升 68
一、诊断思路要拓宽 68
二、医疗方案要规范 68
三、技术操作要精湛 69
四、落实制度要严格 70
五、管理强调灵活 71
六、医疗行为要规范 71
七、服务强调细与特色 72
第五章 医生的培养是根本 73
第一节 把握医生成长的规律 73
成长周期 73
第二节 医生的知识结构 77
一、医学基础知识 77
二、临床医学知识 79
三、社会法律知识 80
四、哲学与人文知识 81
五、其他方面知识 82
第三节 具备的素质 86
第四节 医生具备的一般能力 87
一、被患者接受的能力 87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88
三、驾驭周边环境的能力 89
四、循证医学的能力 90
五、自我感知的能力 91
六、自制力与同理心 92
七、终生学习的能力 94
第五节 医生具备的专业能力 95
一、应用知识的能力 95
二、识别真伪发现变异 97
三、熟练的专业操作 98
四、动手加动脑观察加思考 99
五、知识、技巧、工具缺一不可 102
第六节 能力的来源与途径 103
一、四种严格要求 103
二、注重“四多” 104
三、强调“四会” 106
四、练好五个基本功 108
第六章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10
第一节 临床思维 110
一、临床思维的性质 110
二、缺乏明确的界限 111
三、具有动态多变性 112
第二节 临床思维的特点 113
一、时间性极强 113
二、所需资料广 114
三、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并举 115
四、个体差异性 115
第三节 临床诊断思维的过程 116
一、病史调查 116
二、体格检查 117
三、医技检查 118
第四节 临床治疗思维过程 120
一、对诊断正确性的再认识 120
二、对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价 121
三、治疗副作用的发现 121
四、治疗方案的变更 122
第五节 临床思维的分类 122
一、直觉思维 123
二、混沌思维 127
三、经验思维 131
四、理论思维 134
五、形象思维 135
第六节 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137
一、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 138
二、坚持实践第一 139
三、占有全面资料 139
四、深入疾病本质 140
五、不断更新知识 141
第七章 药物性风险 143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 143
一、历史回顾 143
二、国内现状 144
三、院内感染 145
第二节 药物过敏反应 146
一、过敏反应的概念 146
二、常见的过敏反应 147
三、速发过敏 148
四、迟发性过敏 148
第三节 药物的毒性反应 149
一、产生的原因 149
二、药物毒副反应的防范 150
三、药物副作用责任认定 151
第四节 药物毒副作用的预防 154
一、以循证为基础 155
二、遵循临床路径 155
三、用药渐进达标 157
四、持续严密观察 159
五、正确的用药途径 160
六、控制用药时间及复合用药 161
第八章 医疗意外风险 162
第一节 医疗意外 162
一、意外的性质 162
二、应当预见而未预见 163
三、客观存在却难以预见 163
四、已预见却难以避免 165
五、有法律选择却适用艰难 165
六、意外的责任认定 166
第二节 猝死 167
一、猝死常见的疾病 168
二、猝死易发生的环节 171
三、猝死的原因 172
第三节 并发症 173
一、疾病的自然发展 173
二、检查治疗所诱发 175
三、不以结果论是非 176
第四节 后遗症 177
一、疾病本身的原因 177
二、手术与治疗方法 178
三、治疗后疾病复发 179
第五节 手术相关风险 179
一、手术风险 179
二、手术前诊断有误 180
三、术前风险原因 181
四、术前风险的预防 182
五、手术中的风险 183
六、原因归类分析 184
七、术中非事故性风险 185
八、手术后的风险 186
九、手术风险的预防 187
第六节 输血引发的风险 189
一、输血感染其他疾病 189
二、关于责任的认定 190
三、急诊用血的纷争 190
四、正确认定应急用血行为责任 191
五、应急用血该如何取舍 191
第七节 院内感染的防范 193
一、国内国际现状 193
二、预防措施 194
第八节 关注器械性风险 196
一、背景与现状 196
二、风险与影响 197
第九章 医疗风险的管控 198
第一节 医疗风险的特点 198
一、医疗风险的多发性 198
二、多样性与积累性 199
三、医疗风险的情感性 199
四、风险难以归因性 200
五、社会、法律特点 201
第二节 对待风险的态度 201
一、建立控制机制 201
二、建立健全防范措施 202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203
四、限制范围 204
第三节 控制风险向危机转变 204
一、危机的性质与特点 204
二、危机的潜在因素 205
三、发生危机的征兆 206
第四节 危机发展管理的阶段 207
一、潜伏期和爆发期 207
二、危机的处理期 207
三、危机后期的处理 208
第十章 防风险从防误诊入手 209
第一节 医生导致误诊的思维原因 209
一、固守局部 209
二、拘泥于现象 211
三、一成不变 214
四、思维定势 215
五、主观臆断 216
六、满足于已知 218
七、习惯于经验 219
八、迷信仪器 221
第二节 避免误诊的思维 222
一、审验明确 223
二、谋诸询问 226
三、溯本穷源 228
四、亲识其症 229
五、治多知悉 232
六、辨因识病 234
七、勤于思考 236
八、医无全人 238
第十一章 医患纠纷的防范 242
第一节 医患关系与利益冲突 242
一、医患关系的演变 242
二、医患间的利益冲突 244
三、经济利益冲突为主 245
四、发生冲突的患方以中低收入者为主 246
五、医患间掺杂其他因素 247
六、利益冲突的平衡 247
第二节 社会原因 248
一、法律意识增强 248
二、价值观念的改变 249
三、对新技术不了解 249
四、失实的媒体炒作 250
五、医学知识不普及 251
第三节 医院原因 252
一、法制观念落后于社会 252
二、部分有效制度的废止 252
三、重经济效益轻质量 253
四、行业风气不端正 254
五、防范措施不得力 255
六、对差错事故的管理不严 255
七、收费标准不统一 256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原因 257
一、缺乏防范纠纷意识 257
二、对病情估计不足 258
三、感情用事,越界医疗 259
四、私欲驱使,废弃制度 260
五、关系紧张,互相拆台 261
六、缺乏服务的艺术性 261
七、语言不慎激怒患者 262
八、首诊负责未落实 263
第五节 患者的原因 265
一、装“病”欺诈 265
二、私欲驱使 265
三、医患缺乏沟通 266
四、违背常规、自以为是 266
五、医闹现象增加 268
第六节 防范纠纷的思维方法 268
一、与日俱新 268
二、依法行医 269
三、未雨绸缪 270
四、无中求有 271
五、小处着手 271
六、如履薄冰 272
七、尊重同行 272
第七节 防范纠纷的临床措施 274
一、病史询问全面细致 274
二、临床检查宁繁不减 275
三、初步诊断一二三 276
四、治疗方案紧循常规 277
五、病案记录及时严谨 278
六、预先告知主动热情 279
七、判断预后留有余地 280
八、熟人朋友更小心 281
第八节 医疗文书中的纠纷因素 282
一、医疗文书中的缺陷与风险 282
二、常见病历缺陷 282
三、如何写好病历 285
四、学会采集病史 287
五、医生下笔千斤重 291
六、要尊重护士 292
第十二章 护患纠纷的原因与防范 296
第一节 护患纠纷的原因 296
一、护士的仪表 296
二、护士的表情 297
三、护士的性格 299
四、护士的语言 301
五、技术状况不佳 303
六、粗心大意 304
七、责任心不强 305
八、偷懒弄虚作假 306
九、查对不严格 306
十、操作不严谨 307
十一、工作制度不落实 308
十二、监护不认真 309
十三、执行医嘱有误 310
第二节 预防纠纷的方法 311
一、主动服务 311
二、预先告知 312
三、严格制度 313
四、书写认真 313
五、依法行护 314
六、及时沟通 315
第十三章 科研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316
第一节 临床科研的种类与特点 316
一、医学科研的概念 316
二、医学研究的种类及特点 317
第二节 创造性人才的素质 319
一、社会、民族责任感 320
二、艰苦创业不断积累 321
三、抵御诱惑淡泊名利 322
四、严谨实事求是 323
五、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324
六、善于抓住机遇 324
第三节 医学创造性思维 326
一、侧向思维 327
二、形象思维 329
三、想象联想 330
四、标新立异 335
五、大胆假说 335
六、捕捉灵感 336
第四节 临床科研的选题 337
一、社会需要是方向 338
二、立足于临床实际 340
三、无人区里任纵横 342
四、禁忌证里勤求索 344
五、结合点上育奇葩 346
第五节 临床科研的技巧与思路 348
一、观念更新为先导 348
二、从临床病例入手 349
三、不满足于现状 350
四、把假说付诸临床 351
五、着眼床边立足长远 353
第六节 创造人才的素质 354
一、强烈的好奇心 354
二、丰富的想象力 354
三、准确的判断力 355
四、敏锐的洞察力 356
五、锲而不舍的耐力 356
六、博览广撷的习惯 357
七、强壮健康的体魄 358
八、借助外脑同力协作 358
第七节 创造能力的培养 359
一、意志控制能力 359
二、经验转移能力 360
三、奇中取胜能力 363
四、观察思考能力 365
五、记忆综合能力 367
第八节 障碍创造的自身因素 369
一、满足于已知 369
二、盲目胆怯 371
三、拘泥于经典 373
四、兴趣狭窄 375
第十四章 医与法的教育 377
第一节 医患关系的形成 377
一、场合及时间 377
二、患者有求医的目的 378
三、合同理论及要素 378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新特点 379
一、受多学科的关注 379
二、自愿与人道性 379
三、文化和法律共存 380
第三节 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 380
一、非民事法律关系 380
二、不属于合同法律关系 381
三、不属消费法律关系 382
四、新型的社会法律关系 382
第四节 医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83
一、患者应有的权利 383
二、患者应有的义务 385
三、医方应有的权利 387
四、医方应有的义务 389
第十五章 敬业、严谨的管理团队 394
第一节 院长负主责 394
一、以病人为中心 394
二、质量建设无特区 395
三、全员参与系统运转 395
四、规范与制度 395
第二节 核心班子 396
一、选人是关键 397
二、难点在于识别 398
三、为人处世 398
第三节 敬业严谨的管理机关 399
一、机关职能人员 399
二、四种职能 399
三、中介与桥梁 400
四、敬业严谨,数据精准 400
五、独立思考与类比 401
六、较强的执行力 401
结束语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