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 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铁锴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0504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作者在认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在民主权利的保障上尤其要落实到“以公民为本”的观点,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制度——文化、国家、社会以及国内——国际的互动关系中,策略性地探讨了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主义”建构的路径等问题。

导论 1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5

三、本书的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12

四、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15

第一章 公民政治的生成论基础:人的政治主体性及其价值 17

第一节 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意蕴 18

一、主体的人和人的主体性 18

二、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 20

三、主体间性与共同主体性 23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的政治学分析 26

一、人的政治性 26

二、人的政治主体性价值 27

第三节 人是政治主体与政治价值性内在统一的社会动物 29

一、何为政治、政治何为:政治价值的追问 30

二、谁之政治、政治谁为:政治主体的确认 33

第二章 公民政治一般理论分析 36

第一节 公民政治概念界说 37

一、“公民”的多维审视 38

二、公民政治释义 40

第二节 公民政治自洽性证明 43

一、民粹政治:畸形的民主政治 44

二、公民政治:真正的民主政治 45

第三节 公民政治体系分析 47

一、公民政治价值:公民政治的隐性内核 47

二、公民政治制度:公民政治的实体形态 49

三、公民政治文化:公民政治的观念支持 57

四、公民政治实践:公民参与与公民自治 59

第四节 公民政治特征概述 63

一、公民政治是民主民生的权利政治 63

二、公民政治是自主平等的参与政治 64

三、公民政治是理性协商的文明政治 66

四、公民政治是信任合作的责任政治 67

五、公民政治是自由公平的正义政治 69

第三章 西方公民政治的历史演进 71

第一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演进轨迹 72

一、古典公民政治 72

二、近代公民政治 79

三、现代公民政治 81

第二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动力及其文明内核 83

一、西方公民政治的动力 83

二、西方公民政治的文明内核 89

第三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内在张力及其局限性 112

一、西方公民政治的内在张力 112

二、西方公民政治的局限性 114

第四节 西方公民政治的当代复兴 116

一、西方公民政治理论的当代复兴 117

二、西方公民政治的当代实践 126

第四章 中国公民政治的发展历程 131

第一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根基 132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二重基因 132

二、近代公民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136

第二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现代启动 142

一、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142

二、人民群体主体性的确立与公民个体权利的确认 143

三、人民群体政治主体性的伸张与公民个体政治主体性的缺失 145

第三节 中国公民政治的现实展开 148

一、公民诸权利的法制保障 149

二、公民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152

三、公民社会的初期发育 157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公民政治的当代逻辑建构 159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面临的难题 160

一、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历史屏障 160

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现实挑战 16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发展的必然逻辑 175

一、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逻辑发展 176

二、政治文明历史传承的客观要求 182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本诉求 185

四、中国特色公民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当代契合 190

第三节 中国特色公民政治的多维建构 198

一、时滞效应下民主制度供给的优先选择 199

二、以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推进民主制度的有效供给 202

三、以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公民人格培育 215

四、以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助推现代公民的塑造 223

余论 公民政治的全球拓展 227

第一节 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影响 228

一、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推进 228

二、全球化对公民政治的挑战 230

第二节 公民政治的全球意义:全球治理与全球公民社会 234

一、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治理 234

二、全球治理需要成熟发展的全球公民社会 238

第三节 “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及其途径 240

一、全球治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挑战 240

二、全球治理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 241

三、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及其途径 242

结语 245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