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朗镇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锦波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18066417
  • 页数:830 页
图书介绍:本志全面回顾了东莞市大朗镇建镇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农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全书史料翔实、内容全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篇 自然 62

第一章 建置 62

第一节 位置 境域 62

第二节 沿革与区划 62

一、沿革 62

二、区划 64

第二章 社区(村) 70

第一节 长塘社区 70

第二节 长富社区 72

第三节 求富路社区 73

第四节 佛新社区 75

第五节 松柏朗村 76

第六节 佛子凹村 77

第七节 巷头社区 78

第八节 巷尾社区 80

第九节 竹山社区 81

第十节 高英村 82

第十一节 黎贝岭村 83

第十二节 大井头社区 85

第十三节 圣堂社区 87

第十四节 水口村 88

第十五节 大朗社区 89

第十六节 蔡边村 90

第十七节 黄草朗社区 92

第十八节 洋坑塘村 93

第十九节 洋乌村 94

第二十节 宝陂村 96

第二十一节 犀牛陂村 97

第二十二节 松木山村 98

第二十三节 水平村 99

第二十四节 屏山社区 101

第二十五节 石厦村 102

第二十六节 新马莲村 103

第二十七节 沙步村 104

第二十八节 杨涌村 105

第三章 环境 资源 106

第一节 环境 106

一、地形 106

二、气候 108

三、物候 109

第二节 资源 110

一、土地资源 110

二、矿物资源 110

三、动物资源 111

四、植物资源 111

第四章 自然灾害 113

第一节 旱灾 113

第二节 风灾 114

第三节 水灾 115

第四节 霜冻 116

第五节 冰雹 116

第六节 地震 116

第五章 人口 116

第一节 人口总量 116

一、户籍人口 117

二、外来暂住人口 122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23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24

一、自然变动 124

二、机械变动 127

第四节 人口构成 128

一、民族构成 128

二、性别构成 130

三、年龄构成 130

四、文化构成 132

五、职业构成 134

第五节 姓氏 136

一、总量及分布 136

二、源流 139

第六节 计划生育 140

一、管理机构 140

二、宣传教育 141

三、政策措施 142

四、管理 143

五、成果 144

第二篇 经济 147

第一章 经济综述 147

第二章 农业 151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153

一、封建土地占有制 153

二、土地改革 153

三、农业合作化 156

四、人民公社 157

五、联产承包责任制 159

六、股份合作制 159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160

一、耕地 160

二、劳动力 163

三、农业机具 165

四、肥料 168

五、农田基本建设 170

第三节 生产技术 171

一、耕作制度 171

二、良种推广 171

三、播期和密植 171

四、排灌与晒田 172

第四节 农业技术服务 173

一、机构 173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173

三、动物防疫检疫 174

四、病虫害防治 175

五、农业执法 176

第五节 种植业 176

一、水 177

二、番薯 178

三、木薯 179

四、小麦 180

五、豆类 180

六、花生 181

七、甘蔗 182

八、黄(红)麻 183

九、蔬菜 184

第六节 林果业 185

一、林业 185

二、水果业 187

第七节 养殖业 191

一、畜牧业 191

二、渔业 197

第三章 大朗荔枝 199

第一节 品种 201

一、糯米糍 201

二、桂味 202

三、妃子笑 202

四、槐枝 203

五、红绣球 203

第二节 产区 产量 204

第三节 种植 加工 保鲜 205

一、种植 205

二、加工 206

三、保鲜 207

第四节 荔枝科研 208

一、广东省荔枝科普基地 208

二、荔枝基地 209

三、科研成果 210

第五节 荔枝文化 212

一、荔枝节 212

二、荔枝宴 213

三、荔枝柴烧鹅 213

第四章 工业 213

第一节 工业所有制 216

一、集体工业 216

二、民营工业 219

第二节 产业结构 219

一、毛织业 220

二、装备制造业 221

三、电子信息产业 222

第三节 工业门类 224

一、毛纺织业 224

二、设备制造业 225

三、电子制造业 225

四、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 225

五、家具制造业 225

六、造纸、印刷及纸制品业 226

七、玩具制造业 226

八、化学纤维、化学制品制造业 226

九、橡胶、塑胶制品业 226

十、金属加工、金属制品业 226

第四节 重要工业企业选介 227

一、装备制造业 227

二、电子制造业 228

三、五金制造业 230

四、玩具、鞋类制造业 231

第五节 名优产品 231

一、产品名称 231

二、产品选介 233

第六节 工业园区 234

一、镇办工业园 234

二、村办工业园 238

第五章 大朗毛织 242

第一节 发展历程 242

一、起步阶段 242

二、壮大阶段 245

三、提升阶段 245

四、转型阶段 247

第二节 产业规模 248

一、单体规模 248

二、集体规模 249

第三节 产业分布 250

一、毛织商贸区 250

二、产业转移工业园 251

三、其他地区分厂 251

第四节 原料 设备 工艺 252

一、原料 252

二、设备 253

三、工艺 255

第五节 品种 品牌 255

一、品种 255

二、品牌 255

第六节 市场 营销 258

一、市场 258

二、营销 260

第七节 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 261

一、发展轨迹 261

二、历届情况 262

第八节 公共服务平台 265

一、研发设计平台 265

二、质量检测平台 267

三、展销物流平台 267

四、人才培训平台 269

五、信息咨询平台 269

六、融资服务平台 270

第九节 重点毛织企业选介 271

第六章 外经外贸 2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75

第二节 招商引资 278

一、起步启动阶段 278

二、迅速发展阶段 278

三、巩固提高阶段 279

四、结构调整阶段 279

第三节“三来一补”工业 280

一、发展历程 280

二、企业选介 283

第四节“三资”企业 285

一、发展历程 285

二、企业选介 288

第五节 出口 290

第七章 商业 291

第一节 商业所有制 292

一、国营商业 293

二、集体商业 298

三、个体私营商业 303

第二节 集贸市场 304

一、早期墟市 304

二、集市贸易 304

三、集市和超市选介 307

第三节 旅游 餐饮 酒店 309

一、旅游 309

二、餐饮 310

三、酒店 313

四、其他 315

第八章 财政 税收 资产 金融 317

第一节 财政 317

一、机构 317

二、管理 317

三、财政收入 320

四、财政支出 321

第二节 税收 323

一、机构 323

二、工商税征管 324

三、农业税征管 327

第三节 资产 331

一、机构 331

二、镇级资产 331

三、村组两级资产 332

第四节 金融 334

一、银行 334

二、保险 339

三、证券 339

第九章 经济管理 340

第一节 土地管理 340

一、机构 340

二、管理 340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343

一、机构 343

二、工商企业登记 343

三、市场管理 344

四、商标广告管理 345

第三节 劳动管理 348

一、机构 348

二、劳动就业服务 348

三、就业政策 355

四、劳动争议调处 356

五、劳动保障监察 357

第四节 质量技术监督 358

一、机构 358

二、食品安全监管 358

三、特种设备管理 360

四、名牌产品申报 360

第五节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361

一、机构 361

二、安全检查监督 362

三、培训 363

四、宣传 364

第六节 统计 364

一、机构 364

二、统计报表 365

三、经济普查 365

第七节 审计 367

第十章 城乡建设 368

第一节 机构 370

第二节 城乡规划 373

一、规划起步阶段 373

二、规划发展阶段 374

三、规划深化阶段 374

第三节 道路 桥梁 376

一、道路 376

二、桥梁 384

第四节 供水 供电 供气 385

一、供水 385

二、供电 389

三、供气 392

第五节 水利 393

一、机构 393

二、水利工程 394

三、防汛、防旱、防风 400

四、排水 402

第六节 亮化 绿化 美化 403

一、亮化 403

二、绿化 403

三、美化 413

第七节 交通运输 415

一、机构 416

二、运输 417

第八节 邮政 电信 421

一、邮政 421

二、电信 425

第九节 建筑业 427

一、施工企业 427

二、工程报建 428

三、房地产开发 428

四、重点项目(楼盘)简介 431

第十节 农民公寓 432

一、发展历程 432

二、农民公寓简介 433

第十一节 环境保护 437

一、污染源 437

二、环境治理 438

第十二节 征地拆迁 439

一、松木山水库征地拆迁 440

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征地拆迁 441

三、常虎高速公路征地拆迁 441

四、莞惠公路改造工程拆迁 444

五、荔香湿地公园、凤山农业科技园征地拆迁 444

六、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征地拆迁 446

第十三节 土地收购储备 446

第三篇 政治 447

第一章 政党群团 447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在大朗的活动 447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党组织 449

一、中共大朗镇委员会 449

二、中共大朗镇委历届班子成员 450

三、基层组织 454

四、党员状况 463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466

第四节 重要活动与决策 469

第五节 宣传教育 474

第六节 纪律检查 477

一、机构 477

二、纪律监督 478

三、党风党纪教育 478

四、查处党内违纪案件 479

第七节 群众团体 479

一、工会 479

二、共青团 少年先锋队 480

三、妇女联合会 482

四、农民组织 483

五、大朗商会 484

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484

七、台商协会大朗分会 485

八、女企业家协会 485

九、个体劳动者协会 485

第二章 政权 486

第一节 权力机构 486

一、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486

二、人大工作部门 493

第二节 行政机构 496

一、民国时期大朗行政机构 496

二、建国后的行政机构 498

第三节 基层行政组织 504

一、民国时期基层行政组织 504

二、建国后的基层行政组织 505

第三章 政务 517

第一节 侨务 517

一、机构 517

二、华侨、港澳同胞分布 517

三、落实华侨政策 518

四、华侨、港澳同胞的贡献 518

第二节 外事 522

第三节 信访 523

第四节 机关行政事务管理 526

一、行政服务 526

二、电子政务 526

三、机关事务 527

第五节 档案管理 529

一、机构 529

二、镇政府档案室 530

三、基层档案管理 530

四、档案馆建设 531

第四章 政法 534

第一节 公安 534

一、机构 534

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535

三、社会治安管理 536

四、户政管理 539

五、消防 540

第二节 司法 545

一、机构 545

二、法律服务 545

三、人民调解 546

四、安置帮教 547

五、普法宣传教育 548

第三节 审判 548

第五章 军事 549

第一节 驻军 549

一、国民革命军 549

二、人民军队 549

第二节 地方武装 550

一、国民政府地方武装 550

二、人民地方武装 550

三、人民武装部 551

第三节 兵役 551

一、募兵制 551

二、征兵制 551

三、志愿兵役制 552

四、义务兵役制 552

五、预备兵役制 553

第四节 民兵 554

一、组织 554

二、武装训练 554

三、政治教育 555

四、民兵活动 556

第五节 重要战事 557

一、东山庙暴动 557

二、激战神边岭 557

三、屏山突围 558

四、伏击伪团长 558

五、竹山战斗 559

六、乐平围伏击 560

七、血染犀牛陂 560

八、东山坳伏击战 560

九、塘头伏击战 561

第四篇 文化 563

第一章 教育 5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63

第二节 学前教育 564

一、私塾 564

二、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564

三、教育教学 565

四、幼儿园选介 566

第三节 小学教育 568

一、发展历程 568

二、教育教学 570

三、公办小学简介 571

第四节 初中教育 582

一、发展历程 582

二、教育教学 583

三、学校简介 585

第五节 高中(普高)教育 586

一、发展历历程 586

二、教育教学 587

三、学校简介 587

第六节 职业教育 589

一、教育教学 589

二、学校简介 591

第七节 成人教育 592

第八节 民办教育 593

第九节 教师 595

一、教师来源 595

二、职称评聘 595

三、政治待遇 597

四、经济待遇 597

五、奖教奖学 598

第十节 教育经费与设施 598

一、教育经费 598

二、校舍建设 600

三、教学设备设施 603

第十一节 创建省教育强镇 603

一、动员 603

二、资金投入 604

三、联合办学和创建等级学校 604

四、巩固提高 605

第二章 科技 607

第一节 科技管理 607

第二节 科技政策 607

第三节 科技团体 608

一、科学技术协会 608

二、企业科学技术协会 609

第四节 科技队伍 609

第五节 科技创新 610

一、科技企业 610

二、科研机构与科研项目 612

三、科技合作与交流 615

四、知识产权 616

五、创意产业园 617

第六节 科学普及 617

一、基础设施建设 617

二、科普宣传 618

三、科技培训 618

四、科普成绩 619

第七节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619

一、CSNS简介 619

二、项目落户 620

第三章 卫生 6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24

第二节 医疗机构 625

一、大朗医院 625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 628

第三节 卫生队伍 629

第四节 医疗设备与技术 630

第五节 医疗制度 632

第六节 卫生防疫 633

第七节 妇幼保健 635

第八节 药品 635

第九节 公共卫生 637

一、爱国卫生运动 637

二、预防非典型肺炎 637

三、预防手足口病 639

第四章 体育 6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40

第二节 群众体育 640

第三节 学校体育 642

一、体育教学 642

二、体育锻炼 643

三、体育成绩 643

第四节 竞技体育 644

第五节 体育队伍和设施 647

一、体育队伍 647

二、体育设施 648

第六节 篮球运动 650

一、篮球协会 650

二、CBA新世纪篮球队 651

三、篮球基金 651

四、篮球人才引进 652

五、承办重要赛事 652

第五章 文化艺术 6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53

一、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653

二、文化执法分队 654

第二节 文化传媒 656

一、广播 656

二、电视 656

三、报纸 658

四、网站 659

五、手机报 660

第三节 社会文化 660

一、电影 660

二、图书 662

三、展览 665

四、广场 667

第四节 文化市场 669

第五节 群众文化 673

一醒狮 麒麟舞 673

二、龙舞 673

三、粤剧 675

四、曲艺 676

五、木偶戏 676

六、哭嫁歌 677

七、永正大讲堂 678

八、企业文化 679

九、文化艺术节 680

第六节 艺术团体 682

一、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大朗分会 682

二、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大朗分会 682

三、大朗曲艺协会 682

四、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大朗分会 682

五、东莞市音乐家协会大朗分会 683

六、东莞市舞蹈家协会大朗分会 683

七、东莞市作家协会大朗分会 683

八、大朗醒狮协会 684

第七节 艺文 684

一、丛书 684

二、族谱 684

三、诗歌 685

四、楹联 686

第八节 艺术创作 688

一、音乐 688

二、舞蹈 688

三、摄影 688

四、书法 689

五、文学 689

第九节 传说故事 689

一、扒船埔 689

二、圣堂前 690

三、鲤鱼岭和鲤鱼潭 690

四、碧血染红塘 691

五、骆占与仙村 692

六、石床 692

七、黄巢藏宝“甲木桥” 693

八、巧对对联 693

九、大肿影怒踢番鬼佬 694

第六章 文物古迹 695

第一节 古树 695

第二节 古桥 696

第三节 古井 696

一、蟹眼古井 696

二、大井公古井 697

三、茶井 698

第四节 古庙宇 698

一、关帝庙 698

二、观音庙 698

三、巡海宫 699

四、水口文阁 699

五、三界庙 699

六、东山庙 699

七、凤山庙 700

八、文光庙 700

九、广缘阉 701

十、盘古古庙 701

十一、元帅公庙 701

第五节 古牌坊 702

一、大井头牌坊 702

二、水口贞节牌坊 702

第六节 古门楼 702

一、迎阳门 702

二、北门楼 703

三、犀牛陂门楼 703

第七节 古墓葬 703

一、叶刚原配夫人李氏之墓 703

二、张元吉墓 703

三、李觉斯祖母墓 704

四、黄介之墓 705

五、五壮士之墓 705

第八节 大井头古建筑群 705

第九节 保安墟古街 706

第十节 宗祠 706

一、大井头叶氏宗祠 706

二、巷头己逊陈公祠 706

三、积斋堂张公祠 707

四、南石陈公祠 707

五、钟氏宗祠 707

六、巷头三围祠堂 708

七、黎氏公祠 708

八、彭氏宗祠 709

九、务圃叶公祠 709

十、明高叶公祠 710

十一、廷实叶公祠 710

十二、佛子凹村叶氏宗祠 710

十三、兴裕叶氏宗祠 710

十四、刘氏宗祠 711

十五、高英村李氏宗祠 711

十六、善庆堂 711

第十一节 书室 书塾 711

一、诚士书室 711

二、普江家塾 712

第十二节 遗址 712

一、东晋怀安县城遗址 712

二、石厦古村 712

三、“水围”村遗址 713

第十三节 革命烈士纪念碑 713

一、松柏朗革命烈士纪念碑 713

二、犀牛陂革命烈士纪念碑 713

三、水平革命烈士纪念碑 714

四、松木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714

五、大井头革命烈士纪念碑 714

六、石厦革命烈士纪念碑 714

第十四节 文物普查 714

第五篇 社会 719

第一章 民政 719

第一节 机构 719

一、社会事务办公室 719

二、残疾人联合会 719

第二节 婚姻登记 719

一、婚姻登记 719

二、涉外婚姻 720

第三节 社会福利 720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20

二、“五保户”供养 721

三、尊老敬老 721

四、社会福利 722

五、金菊福利院 722

第四节 复退军人安置 723

第五节 拥军优属 723

一、优待抚恤补助 723

二、拥军优属活动 724

第六节 救灾救济 724

一、镇内救灾 724

二、镇外救灾 724

第七节 扶贫工作 725

一、集体扶贫 725

二、个体扶贫 726

三、对口扶贫 726

第八节 残疾人工作 727

一、残疾人就业 727

二、残疾人补助 727

第九节 殡葬改革 728

一、清坟工作 728

二、推行火葬 728

三、永安园建设 728

第十节 地名工作 729

第二章 人民生活 729

第一节 收入 730

一、建国前的农民收入 730

二、建国后的农民收入 730

第二节 消费 737

一、服饰 737

二、饮食 738

三、居住 739

四、用品 739

五、出行 740

第三节 社会保障 741

一、管理机构 741

二、社会保险 741

三、工伤保险 743

四、养老保险 745

五、住院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746

六、失业保险 746

七、农(居)民养老保险 746

八、农(居)民医疗保险 747

第四节 新莞人服务管理 749

一、机构 749

二、服务管理 749

三、新莞人优惠政策 752

第三章 宗教 754

第一节 道教 754

第二节 佛教 754

第四章 民俗 754

第一节 时令、节日风俗 754

一、春节 754

二、人日 755

三、元宵节 755

四、土地诞 756

五、观音诞 756

六、财神诞 756

七、清明节 756

八、浴佛节 757

九、端午节 757

十、关帝诞 757

十一、七姐诞 757

十二、孟兰节 757

十三、中秋节 758

十四、孔子诞 759

十五、重阳节 759

十六、冬至 759

十七、除夕 759

第二节 婚嫁 喜庆 丧葬风俗 760

一、婚嫁风俗 760

二、喜庆风俗 765

第三节 丧葬风俗 767

第四节 民间陋习 767

一、赌博 767

二、吸毒 768

三、娼妓 768

四、宗族械斗 768

五、纳妾、买婢、童养媳 769

六、占卦、算命、求签、叫惊 769

第五章 方言 769

第一节 词汇 770

一、称谓 770

二、身体 770

三、天文地理 771

四、时令时间 771

五、农事植物 771

六、动物 771

七、房屋、用具 772

八、病痛、医疗 772

九、衣服穿戴 772

十、饮食 772

十一、红白事 773

十二、日常生活 773

十三、工商业 773

十四、动词 773

十五、形容词 774

十六、副词、量词、代词等 774

第二节 称谓 774

一、父亲亲属 774

二、母亲亲属 775

三、夫方亲属 775

四、妻方亲属 775

第三节 谚语 776

一、社会谚语 776

二、天气谚语 776

三、日常谚语 779

第四节 歇后语 781

第五节 民歌 783

一、月令歌 783

二、节气歌 783

三、谜语歌 783

四、儿歌选 784

五、民谣选 785

第六篇 人物 789

第一章 人物传 789

第二章 表录 797

第一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797

第二节 知名人士表 801

第三节2008年大朗镇街行政副处(团)级以上干部表 804

第四节 寿星名录 805

附录 文献辑存 809

中共大朗公社委员会向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809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大朗和谐大朗——在中国共产党大朗镇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18

编后记 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