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关注大学生人格整体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1
工科本科生基本规格的调查与建议 3
一、培养目标的提法 4
二、工科本科生基本素质 6
三、培养要求与毕业生现状 7
四、培养规格方案建议 17
大学文化教育弱化的趋势及对策 20
一、文化教育弱化的表现 21
二、文化教育弱化带来的潜在危机 22
三、文化教育弱化的教育内在原因 23
四、转变大学文化教育过弱状态的对策 25
五、结语 27
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 28
一、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缺陷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初衷 29
二、孤立地、局部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欠佳 31
三、全人教育理念是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正确定位 32
四、“教化—示范—养成”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34
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 36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教人成人的教育 36
二、人文教育的实质:涵养人文精神的人性教育 38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文、史、哲、艺等 41
第二编 确立“双重教育目标”,构建“一体化教育模式” 45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应当有一个根本性转变 47
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 47
二、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50
三、工科本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初步构想 52
四、实现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57
高等工程教育目标与人文社会科学 58
一、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 58
二、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61
三、高等工程教育目标的校正 64
四、把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落实到课程设计中 65
五、提高教师的素质 66
论教育目标的系统性 67
一、问题的提出 67
二、教育的系统效应决定了教育目标的系统性 70
三、系统目标的具体体现 71
四、广义教育目标系统框架的初步设想 73
现代化与高等教育目标 76
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正面与负面 76
二、高等教育目标导向上“社会适应论”的局限 77
三、对现代高等教育目标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78
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目标 83
一、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目标的关系 83
二、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决定了把握教育目标的难度 85
三、我国高等教育导向上存在的不良倾向 86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几点建议 90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思考 91
一、“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 92
二、中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局限 94
三、面对三对关系的选择 97
四、“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临床’教育”模式的构想 102
21世纪大学双重教育目标的探讨 104
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科学教育的发展 104
二、新的社会问题与人文危机 110
三、对21世纪大学双重教育目标的探讨 115
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 124
一、目标调整的背景分析 124
二、建立双重目标的历史必然 126
三、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大学素质教育观 128
四、实现双重目标的基本教育模式 129
五、“倡个性以补不足”的个性教育 131
第三编 树立发展的教育观,推进素质教育和方法教育 133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135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将教学重心移到培养能力上来 135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38
三、改革传统教学管理,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141
当前教学改革中有关教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145
一、正确认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自觉履行育人职责 146
二、妥善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149
三、辩证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促进知能的转化 151
四、科学处理一、二课堂的关系,推进教、学中心的转移 155
论大学素质教育 158
一、素质教育的实质是注重“发展”,促进“内化” 159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观的变革 161
三、强化大学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166
四、加强大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168
五、方法教育是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必要补充 171
六、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是大学教育的两大目标 172
面向21世纪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 175
一、面向21世纪大学面临的挑战 175
二、迎接挑战的大学教育思想变革 179
三、通过教育思想的变革促进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 188
论素质与素质教育 191
一、何谓素质 191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94
三、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 196
四、结语 201
素质·方法·创新 203
一、我们处在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 203
二、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 204
三、素质教育着眼内化发展,强调学术功底与为人品质 206
四、方法教育力求外在延伸,重视知识广度与灵活应对 215
五、结论 216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 218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 218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 220
三、素质教育影响教育模式但本身不是教育模式 221
对素质教育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23
一、我们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下谈素质? 223
二、为什么在今天特别强调素质和素质教育? 225
三、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重心是什么? 227
四、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怎样的关系? 228
五、是否由于对素质的强调而降低知识的重要性? 229
第四编 加强大学建设,完善大学创新机制 231
教育,需要强大的支柱 233
一、教育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柱 234
二、教育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 237
三、建立起强大的教育支柱有赖国家的力量 240
论学科建设 242
一、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与面临的问题 243
二、学科建设的紧迫形势与艰巨任务 247
三、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与改革探讨 250
信息社会与大学教育改革 257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 257
二、面对信息社会的大学走向 260
三、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大学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262
解放大学生产力,迎接信息新时代 269
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269
二、信息时代的大学使命 271
三、解放大学生产力,为大学构建良好环境 273
大学的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277
一、大学创新机制存在于大学机体内部 277
二、大学创新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内部和外部的环境 278
三、我国大学的创新机制需要逐步完善 279
加大建设力度,改善学校学风 283
一、学风问题不是孤立的现象,需要综合治理 284
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全员努力 285
三、学风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抓紧抓实 287
四、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治本,需要紧扣学生的心灵 289
五、学风建设要讲究艺术,做到“严”、“活”结合 290
第五编 反思教育理论,促进大学改造 291
关于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的讨论 293
一、研究教育本质的意义 293
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探讨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295
三、高等教育的根本特征 299
论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304
一、对“专业性”与“高深性”两种观点的思考 304
二、高等教育性质的三性说:人文性、学术性、职业性 307
三、三条基本性质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里的差异 310
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 312
一、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312
二、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认识根源 315
三、我国大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取得进展 318
四、我国大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样化 324
大学的学术性与中国大学的改造 326
一、人文性、综合性、学术性:大学的基本性质 326
二、中国大学的先天缺陷与早期发育不良的学术品性 329
三、新中国大学学术发展中的坎坷与堪忧的学风 331
四、他山之石——西方大学的学术精神 334
五、新时期中国大学的学术战略觉醒与学术化改造 337
附录 340
真想同你们一样年轻 340
致谢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