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序言 1
中文版序 1
序 环境思想的课题 3
一 20世纪是环境破坏的世纪 3
二 环境保护对环境问题的挑战 5
三 研究环境问题的思想方式 7
1 理念的形成 7
2 自然观的转变 7
3 环境伦理的建立 8
4 生活方式的变革 8
5 方法论的功能 9
6 批判的功能 9
第一章 公害问题和环境问题一 从产业公害到公害和环境问题 13
1 经济高速增长下产业公害的爆发 13
2 对环境问题关心的高涨与公害行政的倒退 14
3 重新被放大的地球环境问题 16
二 “公害”界定及其原因 17
1 公害发生的原因(一)——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是公害发生的原因吗? 18
2 公害发生的原因(二)——关于“生产关系说”的探讨 20
3 关于区别公害和环境问题的讨论 25
三 今天的公害和环境问题的观点 26
1 地球问题和地域问题相统一的观点 27
2 抛弃道德主义对问题进行社会科学分析的观点 29
3 把生活方式的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统一起来的观点 31
4 环境保全与拥护和发展人权以及民主主义相统一的观点 32
5 环境保全与反核及和平相统一的观点 33
第二章 环境与经济协调方式上的思想对立一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问题 41
1 环境与经济和开发之间协调的两种方式 41
2 日本的“协调论”的展开及对其进行的批判 42
二 环境权的思想及其展开 45
1 作为基本人权的环境权 45
2 舒适环境的思想 47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思想 48
4 自然享有权思想 50
三 可持续开发的思想 51
1 “可持续开发”概念的形成及其内容 51
2 在“可持续开发”概念上的意识形态对立 53
3 可持续社会成立的条件 55
四 回收再利用思想 57
1 回收再利用思想的理念 57
2 废弃物引起的环境破坏 59
3 建立循环型生产体系的条件 61
第三章 保护环境的环境伦理学一 什么是环境伦理学 73
1 作为“新伦理学”的环境伦理学 73
2 自然环境及其破坏 74
3 环境伦理学的几种倾向 77
二 扩展“价值”与“权利”概念的尝试 79
1 “动物的权利”论 79
2 生命体的“固有的价值” 81
3 自然物的“法的权利” 84
4 内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固有的价值” 85
5 关于“未出生后代的权利” 86
三 “固有的价值”与“权利”概念扩展的不可能性 88
1 “权利”概念扩展所包含的问题 88
2 把“价值”概念运用于人以外的事物可能吗 90
3 似是而非的问题——自然的“权利”与“固有的价值” 92
四 作为“另一种环境伦理学”的“宇宙飞船伦理” 9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点一 问题的提出 103
二 青年马克思的环境保护观点 105
1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马克思的唯物论 105
2 自然的人本主义与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 107
三 《资本论》中的环境保护观点 109
1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 109
2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的“扰乱”——自然破坏 111
四 恩格斯的环境保护观点 113
1 青年恩格斯对公害的分析 113
2 导致“自然报复”的自然破坏 115
五 “支配”自然还是“适应”自然——本顿与格伦德曼的争论 117
1 本顿的重视对自然“适应”的立场 118
2 格伦德曼的批判与本顿的反驳 120
3 恩格斯的“支配”自然问题 123
六 生产力主义与生产力问题 125
1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主义 125
2 生产力的质的问题 126
3 作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 129
4 马克思的乐观主义 131
第五章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一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139
1 劳动生活与消费生活的方式 139
2 追求方便的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 141
3 采用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意义 142
4 与生产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的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144
二 承担大量生产的资本的逻辑 146
1 由大量生产体制造成的环境破坏 146
2 环境问题上的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的对立 148
3 评价企业对环境的态度的重要性 150
三 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151
1 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社会主义 152
2 市场经济还是生态社会主义 153
3 从生态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155
附录:马克思主义与回收再利用思想序文 163
一 回收再利用思想的基本理念 164
1 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回收再利用 164
2 作为循环经济的回收再利用 167
3 什么是“废弃物” 169
二 对现代的批判——回收再利用思想 170
1 现代社会摆脱不了的问题——废弃物 170
2 被重新提出的废弃物问题 172
三 作为环境问题的废弃物问题 173
1 一直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173
2 废弃物排出者的责任问题 175
四 从过剩消费到回收再利用型生活 177
1 用完就扔生活方式的主角——大量生产 177
2 向重视回收再利用价值意识的转换 178
新增部分 185
Ⅰ 人对自然的价值态度 185
前言 185
一、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两种劳动观 186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和主体——客体的辩证法 188
三、人类中心主义所包含的问题 189
四、“环境”概念和“生态系统”概念 191
五、对于自然环境的价值态度 193
Ⅱ 实践唯物论与生态思想 197
一、马克思的辩证的实践唯物论 197
二、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实践唯物论 199
三、马克思的异化和物化概念 200
四、生产和消费中的知识重组——以人与自然的正常关系为价值标准 202
五、近现代“自然支配”的观念 204
六、以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实践唯物主义 206
Ⅲ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构想与对立 209
序言 209
一、为什么要建立循环型社会 210
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措施 213
三、从“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案”看循环型社会的形象 215
四、建立真正的循环型社会 219
Ⅳ 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 224
一、应该怎样去建构环境伦理学? 224
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包含的问题 226
三、如何看待生物的价值问题? 228
Ⅴ 环境思想的先驱——蕾切尔·卡逊 231
Ⅵ 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 239
序言 239
一、作为相互依存关系的共生 239
二、共生的存在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 241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242
四、实现共生的体系、技术、生活方式 245
五、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47
Ⅶ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249
一、马克思思想中包括了环境观点 249
二、马克思主义缺少环境观点 252
三、本顿和格伦德曼之间的争论 253
四、构建一个保护环境的体制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