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扬弃”与“发展”——日本近现代文学史论 1
第一节 从“劝善惩恶”到“真善美”——明治初期、中期的文学 3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明治末期、大正期的文学 9
第三节 文学的“政治化”与作家的“贞操观”——昭和期的文学 13
第四节 “国际化”背景与“自我疏离”状态——平成期以来的文学 16
第二章 “接合”与“断裂”——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论 19
第一节 政治与文学的“纠结”——近现代文学流派演变史略 21
第二节 “源”与“流”——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嬗变 33
第三节 人道主义与“空想”——白桦派作家之创作轨迹 38
第四节 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游离——新思潮派文学特征 42
第五节 “生动地,有力地”——对新感觉派的“感觉” 45
第六节 对军国主义的批判与再认识——战后派作家群像 49
第三章 “开化”与“守护”——日本近现代作家论 55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激情演奏者——小林多喜二 57
第二节 为农民呐喊的无产阶级反战作家——黑岛传治 66
第三节 理想·正义·和谐——点描社会派作家石川达三 69
第四节 对“中国大陆”的那份执着——井上靖的创作舞台 75
第五节 “社会派”文学的传人——山崎丰子 80
第六节 “残缺”与“自我救赎”——大江健三郎创作中的母题 84
第七节 “欧美情结”与“中国之路”——村上春树的文学使命 90
第八节 “佛理”与“禅机”——近代日本作家的文学元素 93
第四章 “质朴”与“浮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论 99
第一节 夏目漱石中期创作三部曲——《三四郎》、《其后》、《门》 101
第二节 “消亡”与“永远”的第一次吟唱——《老年》 108
第三节 在希望与不安之间徘徊——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世界 117
第四节 异样的东洋“美”与“丑”——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 124
第五节 对青春的鲜活记录——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131
第六节 当“众生”成为“上帝”的瞬间——大冈升平的《俘虏记》 134
第七节 走向“炼狱”的边缘——石川达三的《最后的世界》与其道德观 139
第八节 “裂变”与“毁灭”——《青春的蹉跎》中江藤贤一郎之性格 147
第九节 源于“堕落”的交际——石川达三的《洒脱的关系》初探 152
第十节 社会派文学创作之坐标——《金环蚀》与《华丽的家族》 157
第十一节 “反思”与“求索”——战后日本中、短篇小说五十年(1946-1995)述要 162
第五章 “拥抱”与“占有”——日本近现代文学与中国 173
第一节 “越境”与“雄飞”——甲午、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文人与东北 175
第二节 黑土地上的“樱花”——日俄战争后东北日本人作家与创作 191
第三节 “亚洲主义”的风景——横光利一的《上海》 198
第四节 面对“正义”的坦诚——抗日战争文学中日本人的“反战文学” 202
第五节 “真实”与“虚构”——竹内好与太宰治笔下的“鲁迅” 209
第六节 “拓荒”与“辍耕”——我看《日本文学》杂志 213
第七节 从“注释”看“文化”——日本文学翻译漫谈 218
第八节 “系统地,宽泛地”——日本文学史课程建设谈片 228
第九节 “重点地,深入地”——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教材建设之管见 234
跋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