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产业化迈进的成功尝试——办学体制改革现实给我们的启迪 1
改革的前期准备 3
改革试点的运行过程 9
(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方案 9
(二)搞好宣传动员,及时清产核资 17
(三)公开招聘校长(园长),组建领导班子 22
(四)实施全员聘用,公开竞聘上岗 37
(五)进行总结回顾,处理善后事宜 38
改革的现实意义 38
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初步实践——管理体制改革让法制走进校园 42
(一)认真制定《依法治校纲要》,明确工作要求 43
(二)广泛学习宣传,达成依法治校共识 45
(三)探索依法治校的运行机制 47
让民主由虚变实 48
(一)全面实施阳光工程 49
(二)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54
(三)实行教职工旁听行政例会制度 58
(四)成立学校工作考评委员会 59
一子激活全盘棋——人事制度改革 63
问题在于僵化的人事制度 63
建立以全员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65
(一)逐校实行“三定” 65
(二)全员竞争上岗 68
(三)分流富余人员 76
(四)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78
(五)加强聘后管理 79
一石激起千层浪 85
(一)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85
(二)建立了学校自我约束机制 85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85
(四)增强了教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内趋力 86
(五)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 87
建立科学的利益调节杠杆——工资制度改革 109
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构成 109
(一)基本工资是起跑线 110
(二)工作量工资是超车道 110
(三)绩效工资是冲刺点 111
解读结构工资的操作办法 112
(一)教师工资报酬分配办法 113
(二)职工工资报酬的分配办法 120
工资制度改革的效应 122
(一)思想观念新 122
(二)工作劲头足 123
(三)学习氛围浓 123
(四)劳动效益高 124
千秋基业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126
实施名校长工程 126
(一)挂职学习 126
(二)结对互助 128
(三)集训进修 129
实施名教师工程 129
(一)培养目标 130
(二)评选标准 130
(三)评选办法 132
(四)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 132
为每个学生播撒一片灿烂阳光——教学领域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成功尝试 137
(一)小学自然课:结合农村实际,扩充农村实用技术 137
(二)初中职业技术课: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139
打破封闭模式,从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 141
(一)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在大自然中上自然课 141
(二)注重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上好劳动课 143
开展“两分法”教学法的教改实验 146
(一)学生分层 148
(二)分层定标 149
(三)分类导学 149
(四)分层评价 151
研究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新规范 151
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机制——考试、评价及招生制度改革让学生从考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159
(一)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60
(二)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61
给学生提供一片晴朗的天空 164
(一)新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 164
(二)新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165
(三)新评价制度的主要方法 166
(四)新评价模式的重大改变 167
为学校创设平等竞争的条件 174
(一)初中招生:取消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就近划片升入初中 174
(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志愿录取 175
(三)改革高考补习生招生办法,确保普通高中的正常招生秩序 178
夯实成长的基石——学校德育改革 182
从被动到主动,点燃孩子自我教育的火花 182
(一)“不能因为我,班上少了一颗星”——星级效应 182
(二)“书籍是我成长的阶梯”——读书系列活动 189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191
(四)为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193
(五)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适宜的情境 194
从单一走向多元,架构育人的立交桥 196
(一)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形成整体育人格局 197
(二)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家长联系的绿色通道 199
(三)加强基地和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201
从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202
(一)开辟第二课堂——道德实践课堂 202
(二)小交警、小卫士和小使者——我做合格小公民 203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做自己的主人 207
敢问路在何方——职业与成人教育改革 209
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走校企结合之路 209
(一)围绕支柱产业,办好骨干专业 210
(二)结合骨干专业,办好校办企业 211
(三)利用校办企业,办好骨干专业 212
(四)办好骨干专业,促进产业发展 214
探索乡镇成校发展新途径,走“阵地+基地”、帮带农户之路 215
(一)建设阵地 215
(二)办好基地 216
(三)带动农户 218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走规范化办学之路 219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