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地理 43
第一章 地理区划 43
第一节 沿革 43
第二节 行政区划 44
第二章 城乡综览 53
第一节 县城——甸阳镇 53
第二节 乡镇 55
一 由旺镇 55
二 等子乡 56
三 太平乡 56
四 水长乡 57
五 保场乡 58
六 老麦乡 58
七 仁和乡 59
八 何元乡 59
九 木老元乡 60
十 摆榔乡 61
十一 姚关乡 61
十二 万兴乡 62
十三 酒房乡 63
十四 旧城乡 63
第三章 自然环境 64
第一节 地质地貌 64
一 地质构造 64
二 地层系统 65
三 山地 65
四 坝子 66
第二节 山脉河流 66
一 山峰 66
二 河流 67
第三节 土壤植被 68
一 土壤分布 68
二 土壤类型 68
三 自然植被 68
四 农业植被 69
五 经济作物植被 70
六 园林植被 70
第四节 气候物候 71
一 气候 71
二 物候 71
第四章 自然资源 73
第一节 土地 73
一 一级地 73
二 二级地 73
三 三级地 74
四 四级地 74
五 五级地 74
六 六级地 74
七 七级地 74
八 八级地 74
第二节 动植物 75
一 野生动物 75
二 植物 76
第三节 矿产 79
一 金属矿 79
二 非金属矿 80
第四节 水 80
一 地表水 80
二 地下水 80
第五章 自然灾害 84
第一节 地震 84
一 地震记录 84
二 重大灾害 85
第二节 旱涝 86
一 干旱 86
二 洪涝 88
第三节 其它灾害 90
一 低温与霜冻 90
二 大风 90
三 冰雹 91
四 雷电 91
五 病虫害 91
第二编 经济 93
第一章 经济管理 93
第一节 计划统计 93
一 计划管理 93
二 统计管理 100
第二节 物价计量 100
一 物价管理 100
二 计量管理 108
第三节 工商行政 108
一 机构 108
二市场管理 108
三 县城市场管理 110
四 集镇市场管理 110
五 企业管理 110
六 商标管理 111
七 合同管理 111
第四节 其他 114
一 土地管理 114
二 审计管理 115
三 经济协作 115
第二章 农业 116
第一节 沿革 116
一 机构 116
二 土地所有制 117
第二节 耕作制度 121
一 低热河谷区 121
二 温热坝区(施甸坝) 121
三 温凉半山区 122
四 温凉山区 122
第三节 农作物 123
一 作物结构 123
二 作物品种 123
第四节 生产机具 134
一 耕作 134
二 农机 135
第五节 农业技术 136
一 科技队伍 136
二 办样板田 137
三 农田建设 137
四 土壤 138
五 肥料施用 140
六 作物栽培 140
第六节 植物保护 141
一 病虫害 141
二 草害 146
第三章 经济作物 147
第一节 土(晒)烟 147
一 沿革 147
二 栽培 147
三 面积 147
四 采收 148
五 加工 149
六 烟具 149
七 购销 149
第二节 烤烟 150
一 管理机构 150
二 发展简况 150
三 区乡分布 151
四 技术指导 151
五 栽培技术 152
六 烟叶采收 156
七 烟叶烘烤 156
八 成品储藏 157
九 经营方式 158
第三节 蔗糖 161
一 管理机构 161
二 甘蔗生产 161
三 奖励政策 163
四 配套建设 163
五 技术指导 163
六 培训技术 164
七 中耕管理 165
八 防治病虫害 166
九 砍运 166
十 蔗糖生产 166
第四节 茶叶 170
一 管理机构 170
二 发展沿革 170
三 奖励政策 171
四 技术指导 172
五 栽培技术 172
六 低声茶园改造 173
七 管理形式 173
八 采摘加工 174
九 茶叶购销 176
第四章 畜牧业 177
第一节 沿革 177
一 管理机构 177
二 饲草饲料 177
三 大牲畜饲养 178
第二节 饲养管理 179
一 猪 179
二 大牲畜 180
三 家禽 180
第三节 疫病种类 181
一 疫病 181
二 寄生虫病 183
第四节 疫病防治 185
一 防疫机构 185
二 防疫注射 185
三 疫病检查 186
四 治疗 187
第五章 林业 187
第一节 沿革 187
一 县级 187
二 基层 188
第二节 山林权属 188
一 私有 188
二 公有 189
三 林业“三定” 189
第三节 林种分布 189
一 用材林 189
二 薪炭林 190
三 经济林 191
四 防护林 192
五 风景林 192
第四节 古树名木 193
一 古树 194
二 名木 194
第五节 植树造林 195
一 采种 195
二 育苗 195
三 造林 196
第六节 林木管理 199
一 幼林抚育 199
二 护林防火 199
三 防治病虫害 200
四 护林承包 201
五 林业案件 201
第七节 采伐管理 202
一 木材采伐 202
二 木材公司 202
三 木材管理 203
第六章 水利 203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04
一 中型水库 204
二 小(一)型水库 206
三 小(二)型水库 208
四 小坝塘 210
第二节 引水工程 210
一 0.3立方米/秒以上沟渠 210
二 0.3立方米/秒以下沟渠 21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211
一 机械抽水站 211
二 电动抽水站 211
三 水轮泵站 213
四 喷灌 213
第四节 防洪排涝工程 213
一 施甸河治理 213
二 姚关河治理 214
三 太平河治理 215
四 其他河道治理 215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 215
一 县城 215
二 农村 216
第六节 水利管理 217
一 行政机构 217
二 工程管理 217
三 用水管理 218
四 水利经费 218
五 渔业 219
第七章 工业 220
第一节 沿革 220
一 管理机构 220
二 发展简述 220
第二节 电力 221
一 火电厂 221
二 水电站 221
三 供电 223
四 电力公司 225
第三节 冶炼 226
一 矿源管理 226
二 铅 锌 226
三 汞 227
四 煤 228
第四节 其他工业 228
一 印刷 228
二 农机 229
第八章 乡镇企业 229
第一节 沿革 229
一 管理机构 229
二 企业机构 230
第二节 食品加工 230
一 酿酒 230
二 糕点 230
三 豆制品 231
四 酱菜 232
五 果脯 232
第三节 建筑建材 232
一 建筑队伍 232
二 建材 233
第四节 其他行业 234
一 纺织印染 234
二 编织 234
三 缝纫刺绣 235
四 铁木竹器 235
五 陶瓷 236
六 制革制鞋 236
七 造纸 237
八 鞭炮猎枪 237
第五节 主要企业 238
一 由旺服装综合厂 238
二 县民族服装厂 238
三 由旺轻机厂 239
四 银川综合厂 239
五 由旺皮件厂 239
第九章 交通运输 240
第一节 交通设施 240
一 驿道 240
二 公路 240
三 桥梁 245
四 渡口 246
第二节 运输 247
一 客运 247
二 货运 248
第三节 管理 249
一 人员培训 249
二 交通管理 249
第十章 邮电 251
第一节 沿革 251
一 管理机构 251
二 设备建置 252
第二节 邮政业务 253
一 邮驿 253
二 邮路 253
三 邮件 256
四 机要通信 256
五 汇兑量 257
六 报刊发行 257
七 邮票(含集邮) 258
八 邮政编码 258
第三节 电信业务 259
一 电报 259
二 电话 260
第四节 资费 262
一 邮政资费 262
二 电信资费 262
第五节 管理 263
一 规章制度 263
二 技术培训 263
三 质量检查 264
四 计划财务 265
五 物资管理 265
六 劳动保护 265
第十一章 商业 266
第一节 沿革 266
一 机构 266
二 经济体制 270
第二节 商品收购 271
第三节 商品销售 275
一 生活资料 277
二 农业生产资料 278
三 工业生产资料 279
四 石油商品 280
第四节 饮食服务 282
一 商办饮食服务业 283
二 县招待所 283
三 县城国营饮食服务业 283
四 基层供销社营饮食服务业 284
五 照相业 284
六 理发业 285
第五节 对外贸易 285
一 调供出口 285
二 边境贸易 286
第六节 集市贸易 287
第七节 土特产品 288
一 里畿茶 288
二 水烟丝 289
三 红辣椒 289
四 水豆豉 289
五 骨头? 289
六 雕梅 289
七 冰糖 290
八 粉丝 290
九 豆片 290
十 金凤面条 291
笫十二章 粮油 291
第一节 沿革 291
一 县粮食局 291
二 区乡粮管机构 291
第二节 粮食征购 292
一 田赋征粮 292
二 公粮 294
三 余粮 294
第三节 粮食供应 298
一 城镇 298
二 农村 299
第四节 油脂购销 301
一 油料收购 301
二 油脂供应 301
第五节 仓储 302
一 积谷 302
二 仓库 303
三 检验 305
第六节 调运 307
一 县内调运 307
二 县外调运 307
第七节 加工 308
一 粮食 308
二 油料 309
三 饲料 309
第八节 财务管理 310
一 体制 310
二 资金 311
三 费用 311
四 利税 312
第十二章 财税 312
第一节 沿革 312
一 机构沿革 312
二 财税体制 313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14
一 农业税 314
二 工商各税 317
三 国营企业事业收入 321
四 罚没及其他收入 322
五 综合收入 323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24
一 经济建设费 325
二 文教卫生社会事业费 326
三 行政管理费 327
四 其他支出 328
五 综合支出 328
第四节 收支综述 330
第五节 财税管理 331
一 农业税征收 331
二 企业财务 331
三 经费支出 332
四 税务管理 332
第六节 国债 333
一 公债券发放与偿还 333
二 国库券发行与付息 334
第十四章 金融保险 336
第一节 沿革 336
第二节 货币管理 337
一 货币发行基金 338
二 财政信贷资金 339
三 信贷资金计划 339
四 货币流通综合计划 339
五 现金工资基金 339
六 残损票券回收处理 339
第三节 贷款 340
一 工商信贷 340
二 农业贷款 341
三 基建信贷 341
四 委托及其他贷款 342
五 综合存贷管理 342
第四节 储蓄 345
第五节 信用保险业务 347
一 信用业务 347
二 保险业务 347
第十五章 城乡建设 348
第一节 沿革 348
一 管理机构 348
二 土地管理 349
三 设计管理 349
第二节 古代建筑 349
一 城池 349
二 衙署 350
三 庙宇 350
四 文笔塔 350
第三节 县城建设 352
一 原貌 352
二 规划 352
三 新城建设 353
第四节 乡镇建设 355
一 集镇建设 355
二 农村住宅 356
三 城镇房产管理 357
第五节 建筑队伍 358
第三编 政治 361
第一章 政党 36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361
一 中国共产党施甸区工作委员会 361
二 中国共产党施甸区委员会 362
三 中国共产党施甸县委员会 363
第二节 中共施甸县党员代表大会 364
一 第一次党代会 364
二 第二次党代会 364
三 第三次党代会 364
四 第四次党代会 365
第三节 组织建设 365
一 党组 365
二 党委(含总支、支部) 365
第四节 思想建设 367
第五节 其它工作 369
一 统一战线工作 369
二 信访工作 369
三 落实政策工作 369
四 档案工作 369
五 党史资料征集 370
六 老干部工作 370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施甸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370
一 机构设置 370
二 纪律检查 370
第二章 施甸县人民代表大会 370
第一节 代表选举 370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73
一 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3
二 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3
三 第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4
四 第四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4
五 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4
六 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375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375
一 工作机构 375
二 干部任免 375
三 提案处理 376
四 视察工作 376
第三章 政权机关 377
第一节 沿革 377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379
一 施甸县人民政府 379
二 工作机构 379
第三节 基层政权 382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施甸县委员会 386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 386
一 第一届委员会 386
二 第二届委员会 386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387
一 工作机构 387
二 提案处理 387
三 视察考察 388
第五章 劳动人事 388
第一节 干部工作 389
一 年龄结构 389
二 工龄结构 389
三 招干 389
四 分配 390
五 调动 390
六 文化结构 390
第二节 工人工作 390
一 结构 390
二 招工 390
三 分配 390
四 退休退职 390
五 安全生产 391
六 劳动争议仲裁 391
第三节 工资福利 392
一 工资 392
二 福利 393
第三节 其它工作 394
一 知识青年安置 394
二 待业青年安置 394
三 职称改革 394
第六章 群众团体 395
第一节 工青妇农组织 395
一 工会 395
二 青少年组织 397
三 妇女联合会 399
四 农民协会 400
第二节 科技协(学)会 401
一 组织机构 401
二 科普工作 402
三 先进集体和个人 402
第七章 政法 402
第一节 公安 402
一 机构设置 402
二 治安保卫 403
三 治安管理 404
第二节 检察 405
一 机构设置 405
二 刑事检察 406
三 经济检察 406
四 法纪检察 407
五 监所监督 407
六 控告申诉检察 407
第三节 审判 407
一 机构设置 407
二 刑事审判 408
三 民事审判 408
四 经济审判 408
五 案件复查 409
第四节 司法行政 409
一 机构设置 409
二 法制教育 409
三 法律辩护 410
四 法律公证 410
五 人民调解 410
第八章 军事 410
第一节 兵役 411
一 募兵制 411
二 志愿兵役制 412
三 义务兵役制 412
第二节 驻军 413
一 明代 413
二 清代 414
三 民国时期 415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417
第三节 地方武装 417
一 自卫队 417
二 保商大队 417
三 开归仁复自卫队 418
四 县武警中队 418
五 民兵 418
六 人防战备 420
第四节 战事 421
一 邓子龙戍边 421
二 回民起义 422
三 惠通桥阻击战 423
四 营盘山反击战 423
五 “共革盟”事件 424
六 剿匪 425
第五节 支援前线 427
一 抗日支前 427
二 运粮援藏 429
三 抗美援朝 430
四 自卫还击 430
五 支援三线建设 430
六 支援老挝建设 431
第四编 文教 433
第一章 教育 433
第一节 沿革 433
一 旧制教育 433
二 管理机构 435
第二节 幼儿教育 436
一 幼稚园 436
二 县幼儿园 436
第三节 小学教育 437
一 规模 437
二 学制 438
三 课程 438
四 十所小学专述 440
第四节 中学教育 442
一 规模 442
二 学制 443
三 课程 443
四 三所中学专述 445
五 施甸县中小学校名录 447
第五节 专业教育 450
一 仁和师资训练班 450
二 农业中学 450
三 红专学校和县农业大学 450
四 教师进修学校 451
五 职业高级中学 451
六 卫校 452
第六节 业余教育 452
一 农民夜校 452
二 职工补课 453
三 自学考试 453
第七节 教学改革 453
一 教研机构 453
二 教研活动 454
三 教学方法 454
四 电化教学 454
五 教学仪器 455
第八节 教师 455
一 发展状况 455
二 文化结构 455
三 职称评定 455
四 工资福利 456
五 先进模范 456
六 政治待遇 456
七 人才输送 457
第九节 经费 457
一 国家拨款 457
二 群众赞助 457
三 勤工俭学 458
第二章 文化艺术 458
第一节 文化馆(站) 458
一 县文化馆 458
二 乡(镇)文化站(室) 459
第二节 民间文艺 459
一 打歌 459
二 山歌 460
三 吹打 460
四 踩高跷 460
五 耍龙 461
六 舞狮 461
七 舞麒麟 461
八 耍旱船 462
九 赶驴 462
十 鹤蚌相争舞 462
十一 台阁 462
十二 嘎光 462
十三 玩灯 463
十四 洞经 463
第三节 戏剧 463
一 剧种 463
二 文艺工作队 464
三 剧团 465
四 剧场 466
第四节 书刊 467
一 图书馆(站) 467
二 新华书店施甸支店 467
三 乡人著述 468
四 文艺刊物 468
第五节 电影 468
一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468
二 县电影院(礼堂) 469
三 乡(镇)电影院 469
四 露天剧台 469
第六节 广播电视 469
一 管理机构 469
二 有线广播 470
三 电视 470
第七节 文物古迹 471
一 管理机构 471
二 石器遗址 471
三 文物 471
四 古迹 471
五 墓葬 473
第三章 歌谣传说 474
第一节 歌谣 474
一 山歌 474
二 民歌 476
三 童谣 478
第二节 传说 478
一 火星山上金月亮 478
二 旱村出九龙 478
二 丁郎刻木 479
四 老黑龙的传说 480
五 御笔沟的来历 481
六 石瓢澡塘的传说 481
七 一丘田的传说 482
第四章 医药 482
笫一节 管理机构 482
一 县医药公司 482
二 医药管理局 483
第二节 中药 483
一 野生资源 483
二 人工栽培 484
三 采集初制 485
四 收购 486
五 制作 486
六 购销 487
第三节 西药 489
一 经营品种 489
二 购销总值 489
第四节 器械 490
第五节 管理 491
一 行政管理 491
二 经营管理 491
三 财务管理 491
四 价格管理 491
五 任期目标责任制 492
第五章 卫生 492
第一节 沿革 492
一 卫生局 492
二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493
三 防病灭疟领导小组 493
四 直属单位 493
五 医务人员 493
第二节 卫生防疫 493
一 环境卫生 494
二 饮水卫生 494
三 食品卫生 495
四 预防接种 495
五 疫病防治 496
六 地方病防治 497
第三节 妇幼保健 499
一 妇女病普查防治 499
二 新法接生 500
三 儿童保健 500
四 优生优育 501
第四节 中医 502
一 沿革 502
二 治疗 502
三 中草药单方(验方) 503
第五节 西医 504
一 沿革 504
二 联合诊所 505
三 县人民医院 505
四 中心卫生院 506
五 乡(镇)卫生院 508
六 厂矿学校医务室 508
七 皮肤病防治院 508
第六节 医疗费用 509
一 公费医疗 509
二 合作医疗 510
三 企业医疗 510
第六章 体育 510
第一节 沿革 510
一 管理机构 510
二 体育设施 511
第二节 体育活动 511
一 学校体育 511
二 县少体校 512
三 群众体育 513
四 老年体育 514
第三节 体育竞赛 514
一 县内竞赛 514
二 县外竞赛 515
第四节 等级运动员名录 516
一 参加全国各种运动会名录 516
二 获全国优秀体育工作者名录 517
三 等级运动员名录 517
四 等级裁判员 517
五 人才输送 517
第七章 科技 518
第一节 沿革 518
一 县直机构 518
二 水文观测站 526
三 科技站 527
第二节 科普工作 527
一 科技队伍 527
二 科普活动 528
第三节 科技推广 529
一 农业 529
二 林业 530
三 畜牧业 530
四 工业 530
第四节 科技成果 531
一 3万亩水稻良种京国系综合样板 531
二 烤烟优质高产试验示范 531
三 及早发现鼠间鼠疫 531
四 模压箱试制 531
五 推广敌鼠钠灭鼠 532
六 颈内静脉穿刺 532
七 象山牌机制卷边钢锄、燕尾锄推广 532
第五编 社会 533
第一章 人口 533
第一节 人口变化 533
一 人口发展 533
二 人口迁移 533
三 生育高峰 533
第二节 人口构成 535
一 民族构成 535
二 性别构成 535
三 年龄构成 535
四 婚姻状况 535
五 文化构成 535
六 职业构成 536
第三节 人口普查 536
一 第一次人口普查 536
二 第二次人口普查 537
三 第三次人口普查 537
四 百岁寿星名录 537
第四节 人口控制 538
一 管理机构 538
二 宣传发动 538
三 生育政策 538
四 晚婚节育 539
五 技术指导 539
六 经费管理 539
第二章 民族 540
第一节 世居民族 540
一 汉族 540
二 布朗族 544
三 彝族 546
四 傣族 547
五 回族 549
六 白族 550
第二节 民族工作 551
一 管理机构 551
二 落实民族政策 551
三 培养民族干部 551
第三章 民政侨务 552
第一节 民政工作 552
一 优待 552
二 抚恤 553
三 国家补助 555
四 烈士褒扬 556
五 拥军优属 556
六 优抚先代会 556
七 救济 557
八 老弱残抚养 558
九 安置工作 558
第二节 侨务工作 559
一 华侨现状 559
二 落实侨务政策 560
三 华侨贡献 560
第四章 社会组织 561
第一节 宗教信仰 561
一 管理机构 561
二 宗教情况 561
三 宗教种类 562
第二节 会道门 563
一 帮会 563
二 一贯道 564
三 经坛 564
第三节 外地会馆 565
一 大理会馆 565
二 鹤云会馆 565
三 江西会馆 566
四 四川会馆 566
五 两湖会馆 566
六 陕西会馆 567
第五章 人民生活 567
第一节 收入 567
一 农民收入 567
二 职工收入 568
第二节 消费 569
一 农民消费 569
二 职工消费 569
三 高档商品消费 569
四 住宿 569
第六章 社会新风 570
第一节 文明礼貌月活动 570
第二节 精神文明单位建设 572
一 县文明单位 572
二 文明村(办事处) 573
第三节 新风典型 574
一 集资建桥 574
二 “五好”家庭 574
三 敬老贤孙 574
四 扶困帮贫 575
五 舍己救人 575
六 拾金不昧 575
第四节 勤俭办婚丧 576
第七章 汉语方言 577
第一节 声韵 578
一 声母韵母和声调 578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580
第二节 儿音节和儿化韵 581
一 儿音节 581
二 儿化韵 582
第三节 方言词 584
一 施甸方言名词短语例句表 584
二 施甸方言动词短语例句表 587
三 施甸方言形容词例句表 589
四 施甸方言中的数量词例句表 592
五 施甸方言中的代词例句表 592
六 施甸方言中的副词例句表 593
七 施甸方言中的介词例句表 594
八 施甸方言中的忌讳语 594
第四节 歇后语 594
第五节 谚语 596
一 气象谚语 596
二 农业谚语 597
三 其它谚语 598
四 农历谚语 602
第八章 民族渊源 605
第一节 姓氏 605
一 姓氏人户 605
二 各乡镇姓氏 610
第二节 氏族源流 611
一 杨姓 612
二 李姓 612
三 张姓 613
四 段姓 613
五 赵姓 613
六 蒋姓 614
七 王姓 614
八 苏姓 614
九 何姓 614
十 胡姓 614
十一 董姓 615
十二 陈姓 615
十三 吴姓 615
十四 徐姓 615
十五 刘姓 615
十六 黄姓 616
十七 祝姓 616
十八 程姓 616
十九 尹姓 616
二十 邱姓 616
二十一 阿姓 616
二十二 万姓 617
二十三 岳姓 617
二十四 樊姓 617
二十五 郑姓 617
二十六 耿姓 617
第六编 人物 619
第一章 人物传 619
邓子龙 619
徐从岳 620
李国纶 621
李济川 622
杨殿元 622
罗汝芬 623
闻国祥 623
袁士美 623
杨永陈 624
申履祥 624
吴焕章 624
杨焕章 625
蒋世方 625
闻君佐 626
闻君伦 627
杨文伯 627
杨庆贤 627
吴有义 628
蔡学禹 628
孔广乾 629
杨永清 629
杨启凤 629
祝鸿基 630
杨世铭 631
祝鸿恩 631
毕选文 632
李郁高 632
赵尚质 633
程柄 633
杨华 634
王燮元 635
宋朝祯 635
徐应年 636
段世钊 636
段家璠 637
车应选 637
王正国 638
段逢源 638
汤雍熙 639
王子刚 639
蒋文波 640
李元凯 640
余建勋 640
宋朝元 641
段丛桂 642
姜冠东 643
杨从善 643
赵玉珂 644
余明勋 644
段鲁光 645
杨鹤麟 645
上官绩 646
张世真 646
沈大芳 647
李正英 647
李成文 648
第二章 烈士谱 649
第一节 抗日阵亡烈士 649
第二节 抗美援朝牺牲烈士 654
第三节 剿匪牺牲烈士 655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牺牲烈士 656
第五节 对越自卫还击牺牲烈士 659
第三章 人物表 660
第一节 元代至民国人物表 660
第二节 建县后历任县级领导职务表 664
第四章 人物录 670
第一节 省军级以上授予先进集体 670
第二节 省级以上机构授予英雄模范 671
第三节 省级以上机构授予先进个人 672
第四节 省级以上代表大会代表 674
第五节 留学生与高级教师 674
第六节 施甸籍在外地供职地师级以上人员 676
第七节 台港同胞与侨胞知名人士录 676
附录 679
一 碑文 679
(一)姚关偃草坡记 679
(二)清平洞常住寺碑记 680
(三)新建平彝州城碑记 682
(四)首纠碑 682
(五)腾场渡碑记 683
(六)创建施甸义学碑记 683
(七)新建隧通桥碑记 684
(八)重修黑龙洞碑记 685
(九)重建惠通桥碑记 686
(十)常住碑记 687
(十一)抗日阵亡病故将士公墓碑记 688
二 设治文献 688
(一)施甸可否与永昌分县策 688
(二)关于保山县划为保山施甸两个县的意见报告 689
(三)关于成立施甸县的报告 690
(四)国务院关于设立云省施甸县的决定 690
(五)德宏州人委文件 690
(六)中共德宏州委员会文件 691
三 县委县政府文告 691
(一)中共施甸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意见 691
(二)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清平洞有关规定的布告 695
(三)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规定 695
(四)中共施甸县委、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和土地转包问题的规定 697
(五)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施甸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699
(六)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取缔万全堂、普渡道、归根道的布告 701
(七)中共施甸县委关于1987年发展烤烟生产的意见 702
(八)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点的通知 703
(九)中共施甸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战略转移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的决定 704
(十)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广播电视设备的规定 706
四 中央省报电文辑 707
(一)山里人的革命创举 707
(二)青龙山上活愚公 709
(三)云南省施甸县修复明代古迹清平洞 711
(四)《吉尼斯世界大全》应当改写最长的龙不在新加坡而在龙的故乡 711
(五)发挥集体管理优势实施规范种茶技术、施甸大尖山茶园实行集约化经营 712
(六)把精神食粮送进山乡农舍 712
(七)省人民政府慰问电 713
(八)联邦德国格丁根大学H杨克博士慰问电 713
五 文书辑存 713
(一)施甸保山土地山林纠纷文书 713
(二)施甸昌宁土地纠纷文书 716
六 文章辑录 718
(一)姚关通缅甸行程记 718
(二)由旺记 719
(三)万众悼念慰忠魂 721
(四)明将邓子龙遗迹整修考 723
七 1989~1995年大事记辑存 725
八 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732
九 为本志提供档案查阅和资料校核单位名录 733
十 为本志提供资料单位名单 734
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735
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史志办公室成员 736
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736
施甸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员 737
保山地区行政公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史志办公室审稿人员 738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审稿验收人员 738
跋 739
后记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