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滥觞于易 1
(一)三古·太极·图书——易智慧的起源 1
1.理论结晶——《周易》 1
2.易源诸说 8
3.易形成于对天文的探索 14
(二)易道广大——易智慧本义及其哲理 26
1.象术之学 26
2.象术与义理 33
3.阴阳观念与系统思想 35
(三)源头活水——易智慧向理论思维的递嬗 42
1.太极说 43
2.天地说 44
3.阴阳说 47
4.刚柔说 48
5.中道说 51
6.变通说 52
二、百家之学 56
(一)道法自然——隐者道家的智慧 58
1.庄无老无以溯其源,老无庄无以扬其波 58
2.思想渊源及自然主义的特色 59
3.形而上之道 62
4.生死智慧 65
(二)仁者爱人——文士儒家的智慧 70
1.释儒 70
2.孔孟荀合说及其儒家精神 72
3.孔子仁学 75
4.孟子仁政学说 81
5.孟荀人性善恶辨 87
6.荀子对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 94
(三)赖其力者生——武士墨家的智慧 97
1.墨突不暇黔,利天下而为之 98
2.“赖其力者生”的生产观 99
3.自苦利他的人生观 101
4.尚贤尚同的社会观 103
5.非攻善守的战争观 105
6.重视理论,崇尚科学 107
7.探求真理,讲究逻辑 111
(四)离合之争——辩者名家的智慧 115
1.为辩者辩 115
2.惠施的“合同异” 118
3.公孙龙的“离坚白” 121
(五)五行生克——方士阴阳家的智慧 124
1.阴阳家概说 124
2.“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理论渊源 126
3.“五德终始”理论钩沉 127
(六)帝王之具——法术之士法家的智慧 131
1.法 133
2.术 134
3.势 136
三、经学一尊 138
(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漫说两汉经学 138
1.经学与子学 139
2.经学缘起 139
3.经学的演变 141
4.今文经与古文经 143
5.汉代经学的衰落 144
(二)政台神话——谶纬神学的氛围 146
(三)繁琐支离——经学的思维方式 150
1.权威崇拜 151
2.思维公式化 152
3.通经致用 154
4.崇古尊师 154
5.繁琐倾向 156
(四)综合百家 穷究无人——两汉经学智慧勾陈 157
1.容包百家之学与自我批判精神 157
2.切近人生的天道观与现世间的人生理想 160
四、玄学风度 165
(一)自然与名教——玄学概说 165
1.玄学释名 166
2.玄学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167
3.人的主题 169
(二)悲苦与超越——玄学士人的心态情趣 170
1.心路历程 170
2.雅俗同体 172
3.才性异区 173
4.化俗为雅 174
(三)纵欲与去欲——玄学士人的人生哲理 176
1.无为论 177
2.寡欲论 179
3.从欲论 180
4.乐生论 182
5.安命论 184
(四)群与己——玄学思潮的内在主题 186
1.个体自性 186
2.任其自然 190
3.玄同彼我 192
(五)本末有无——玄学思潮的思维方法 197
1.名实相一 198
2.辨名析理 200
3.显中探幽 202
4.有无双遣 205
五、佛学润色 207
(一)佛法西来——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207
1.佛教的输入和流传 207
2.中国佛教的盛行 210
3.中国佛教宗派简介 213
(二)法理真谛——中国佛学智慧总论 216
1.人生论 216
2.宇宙论 220
3.认识论 221
(三)般若文殊——中国佛教诸宗智慧 223
1.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说 223
2.天台宗智?的“止观”说 225
3.唯识宗玄奘的“唯识”说 228
4、华严宗法藏的“法界”说 230
5、神宗慧能的“顿悟”说 233
(四)善男信女——中国佛教的民俗化 236
1.有神与无神 236
2.入世与出世 237
3.修行与修身 237
六、理学鼎盛 239
(一)理本论与道本论——宋明理学思潮总论 239
1.理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 239
2.理学的内涵、范畴和流派 243
3.理学思潮发展的主要阶段 247
4.宋明理学的价值及其影响 251
(二)“支离事业”——程朱理学 253
1.二程、朱熹生平简介 253
2.“惟理为实”、“理生气”的本体论 255
3.“理必有对”、“理一分殊”的方法论 259
4.“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的认识论 263
5.“天人无二”与“革欲复理”的天人关系论 267
(三)“易简功夫”——陆王心学 270
1.陆九渊、王守仁的生平简介 270
2.“心即理”的本体论 272
3.“发明本心”与“致良知”的认识论 275
4.“知行合一”的知行说 279
七、实学终结 283
(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实学思潮总论 283
1.实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283
2.实学思潮的基本精神 289
3.实学思潮发展的历史阶段 292
4.实学思潮的历史价值 294
(二)理想社会的蓝图——黄宗羲的历史哲学观 296
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97
2.“天下为主,君为客” 299
3.“明乎为君之职分” 300
4.“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301
5.“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302
6.“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303
7.“取士也宽,用士也严” 304
8.“工商皆本” 305
9.“国家无养兵之费则国富,队伍无老弱之卒则兵强” 306
(三)“质测通几之学”——方以智的自然哲学观 309
1.“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 310
2.“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 313
3.“凡运动,皆火之为也” 316
4.“必物交格”、“知至而以知还物” 318
(四)“后儒以理杀人”——戴震的伦理哲学观 322
1.“欲出于性”,“理存于欲” 322
2.“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325
(五)“诚者,实有者也”——王夫之对中国古代智慧的全面总结和最高发展 329
1.“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世界观 330
2.“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334
3.“能必副所”、“行则知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36
4.“理势合一”、“即民见天”的进化史观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