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社区的初始含义 3
1.2社区概念的泛化与辨析 5
1.3作为地域性构成单元的社区 7
1.4社区建设的提出 10
1.5社区治理的兴起 14
1.6中国式社区治理:探索与实践 22
2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 26
2.1基层社会管理的历史线索 26
2.1.1秦汉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 26
2.1.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 28
2.1.3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基层社会组织 29
2.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社区的变迁和转型 32
2.2.1“街居制”与“单位制”的形成和各自发展阶段(1949—1958) 32
2.2.2“单位制”全面膨胀、“街居制”高度萎缩阶段(1958—1976) 41
2.2.3“单位制”逐渐解体、“街居制”逐步恢复和“社区制” 萌芽发育阶段(1976—1999) 49
2.2.4社区制的探索发展阶段(2000至今) 60
2.3延伸性讨论 63
3社区复合治理的起点 70
3.1社区建设的现实困境 71
3.1.1管理主体单一化 71
3.1.2管理机制行政化 76
3.1.3社区自治浅层化 89
3.1.4社区参与初级化 93
3.1.5支撑体系薄弱化 101
3.1.6发展水平非均衡化 102
3.1.7工作队伍低度专业化 104
3.2延伸性讨论 108
4社区复合治理的逻辑 111
4.1治理的汉语语境 111
4.2社区治理 114
4.2.1社区治理的提出 114
4.2.2国家与社会理论视角中的社区治理 116
4.2.3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分析 127
4.2.4延伸性讨论 135
4.3社区复合治理 137
4.3.1社区复合治理的定义 137
4.3.2社区复合治理的本质 139
4.3.3社区复合治理的特点 142
4.3.4延伸性讨论 152
5作为复合治理维度的社区服务平台 154
5.1社区服务平台设置分析 154
5.1.1社区服务平台的产生 154
5.1.2不同类型的比较分析 156
5.2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设置现状 162
5.2. 1东城做法 163
5.2.2西城做法 164
5.2.3朝阳做法 165
5.2.4东城、西城和朝阳做法的异同 165
5.3作为治理维度的服务平台设计 167
5.3. 1设计时机的选择 167
5.3.2新型社区服务平台的目标模式 168
5.3.3分析与建议 176
6基于社区复合治理的政策取向 182
6.1政策目标的确定 182
6.2政策方案的设计 185
6.2.1规范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承接 185
6.2.2规范社区工作职能,实现社区治理主体的适度分化 187
6.2.3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实现社区治理关系的有效互动 189
6.2.4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192
6.2.5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实现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 专业化 194
6.2.6规范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实现社区硬件建设水平的 提高 197
6.2.7规范社区经费投人,实现社区建设资金保障的制度化 198
7典型样本:社区复合治理的个案 202
7.1区县层次的样本:朝阳区构建社区复合治理结构的探索 202
7.2街道层次的样本: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建设“1510便利生活 服务圈” 206
7.3社区层次的样本:海淀区华清园社区的“三化”案例 210
8结论 215
附录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基于中长期规划的视角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