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国平著
  • 出 版 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334071
  • 页数:75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真实、客观地阐述历史名城苏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即从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苏州历史全貌。

第一章 先秦时期 3

第一节 文明的曙光 3

一 最早的居民——三山先民 3

二 鱼米之乡初露端倪 5

三 兴旺发达的良渚文化 8

四 文明的中断与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17

第二节 从勾吴立国到寿梦称王 19

一 泰伯、仲雍南奔与勾吴立国 19

二 寿梦称王与吴国崛起 22

第三节 从诸樊继位到阖闾称霸 27

一 吴楚之间战争不断 27

二 吴越两国反目成仇 29

三 王位之争与阖闾为王 30

四 象天法地筑苏州城 32

五 柏举之战与擕李之战 34

第四节 夫差争霸与吴国灭亡 36

一 南服于越,北伐齐鲁 37

二 黄池盟会,吴晋争长 44

三 吴国衰落与勾践灭吴 45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置换与变迁 47

一 吴地入越与越徙琅邪 48

二 吴地入楚与黄歇治吴 50

第六节 经济、科技与文化 54

一 农耕、水利与蚕桑 54

二 冶金与造船 58

三 建筑与园林 63

四 教育、文学与语言 64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75

第一节 政区沿革及政治变迁 75

一 政区建制与户口衍变 75

二 秦汉时期重大政治事件 77

三 吴郡与孙吴政权 79

四 吴郡与两晋政治 84

五 南朝吴郡政治变迁 89

第二节 门阀士族 92

一 吴郡士族的形成 92

二 吴郡四姓 93

三 吴郡士族的地方影响 99

第三节 经济的发展 101

一 农业生产的进步 101

二 工商业的发展 102

三 交通与水利事业 104

四 园林的兴建 106

第四节 文化的进步 109

一 经学的主要成就 109

二 影响深远的文学 111

三 名家辈出的艺术 113

四 宗教的勃兴 117

第三章 隋唐宋元时期 123

第一节 军事与政治 123

一 隋定江南与苏州名称的出现 123

二 唐与五代政情 125

三 北宋平江府的设置及范仲淹治苏 129

四 南宋苏州的复兴 131

五 元朝苏州政治与张士诚大周政权的建立 133

第二节 江南经济中心的确立 137

一 大运河的开凿与塘浦圩田建设 137

二 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 141

三 手工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起点 143

四 坊市的繁荣与小城镇的涌现 148

第三节 文化教育与科技 152

一 “苏湖教学法”与科举渐兴 152

二 训诂、理学与地方志编撰的成就 156

三 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与艺术 159

四 以天文图为标志的科技进展 168

五 宗教信仰与水乡风俗 177

第四章 明朝时期 183

第一节 洪武模式建立与社会恢复性发展 183

一 洪武模式建立与社会经济秩序恢复 183

二 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05

三 郑和从刘家港“开洋”下西洋 213

第二节 洪武模式调整与社会持续性发展 215

一 洪武模式调整 215

二 社会持续性发展 228

第三节 洪武模式解体与社会转型性发展 241

一 苏州地区政策调整与洪武模式解体 241

二 商品经济繁盛与社会转型性发展 253

三 抗倭斗争 273

四 抗暴斗争 275

第四节 文化成就 285

一 璀璨的文学艺术 286

二 科学技术新成就 309

三 丰富的藏书与刻书 322

第五章 清朝时期 331

第一节 变局激荡的政治图卷 331

一 清军南下与抗清斗争 331

二 江南政治大案与苏州士绅 334

三 康乾南巡与《姑苏繁华图》 339

四 太平天国与苏州 345

五 苏州开埠 350

六 维新与辛亥革命 352

第二节 经济变迁的多面观照 365

一 农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365

二 手工业的兴盛和市镇专业化的走向 369

三 商业会馆与公所的繁兴 374

四 太平天国时期的经济 376

五 近代企业的兴起 380

第三节 人文荟萃的世家望族 387

一 吴江叶氏 387

二 昆山徐氏 391

三 长洲彭氏 394

四 吴县潘氏 398

五 常熟翁氏 401

第四节 学术与艺术的辉煌 404

一 吴门经学的流变 404

二 史学与金石、文字学名家 409

三 诗词流派与散文小说 412

四 昆曲与评弹的盛衰 419

五 藏书文化与学术贡献 425

六 书画与篆刻汇观 435

七 园林艺术的传承 441

第五节 科举与教育的变革 445

一 官学与科举教育的兴废 445

二 书院教育的演进 451

三 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 458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成就 464

一 传统医派与近代医学 464

二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步 470

三 光学技术与眼镜制造 474

第七节 社会生活面相 475

一 氤氲缭绕的民间信仰 475

二 岁时节日的生活世态 479

三 桃花坞年画的审美与祈求 484

四 养教兼施的社会保障事业 487

第六章 民国时期 497

第一节 激烈的政治搏斗:北京政府时期 497

一 反抗军阀统治 497

二 反帝运动:从“五四”到“五卅” 502

第二节 激烈的政治搏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517

一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 517

二 抗日烽火 523

三 国民党统治在苏州的终结 536

第三节 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543

一 小农经济的命运 543

二 现代工业的发展 550

三 资本主义家庭劳动 560

第四节 斑斓的社会文化生活 564

一 地方文化传统的命运 564

二 现代社会生活的成长 575

三 教育事业的更新 587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6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州的确立 605

一 苏州解放与人民政权的建立 605

二 苏州国民经济的恢复 610

三 解放初期的重大政治运动 615

四 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621

第二节 苏州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626

一 “一五”讨划在苏州的实施 626

二 “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631

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34

四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农村社教的开展 642

五 “文化大革命”运动 64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苏州的崛起 658

一 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658

二 改革开放的启动与推进 662

三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苏南模式” 670

四 古城保护与城乡建设的有序展开 678

第四节 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681

一 开发区的勃兴与开放型经济的突飞猛进 681

二 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689

三 城乡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698

四“两个率先”目标的形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703

五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继续奋斗 713

附录一 苏州历代状元一览表 717

附录二 大事记 722

附录三 参考文献 740

后记 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