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课堂教学模式概论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内涵 3
一、教学模式的由来 3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 5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 7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 8
五、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中的地位 9
第二节 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0
一、形成性特点 10
二、功能性特点 11
三、稳定性和灵活性 12
第三节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13
第二章 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沿革 17
第一节 “五四”运动至1949年,30年间语文教学模式的演进 17
一、我国古老的语文教学模式 17
二、西方教学理论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18
三、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新方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19
第二节 1949年至1966年,17年语文教学模式的演进 22
一、以谈话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 22
二、以讲读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23
第三节 1978年至现在,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 24
一、以读、议、讲、练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24
二、以自学辅导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25
三、以情境教学法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 25
四、单元导练教学模式 26
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与创新 27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7
第二节 教学模式的创新 29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29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 31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原则 32
下编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第四章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37
第一节 理论基础 37
一、读写结合符合迁移原理 37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 38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38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39
五、读写结合符合认识论 40
六、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 41
第二节 基本结构 42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 42
二、有序:乱中求序,分步训练 44
三、有点:华中求实,突出重点 45
四、有法:死中求活,交给规律 46
五、专用教材的特点 47
第三节 典型教例 48
一、《狼牙山五壮士》的行动描写 48
二、简评 51
第五章 情境教学模式 52
第一节 理论基础 53
一、情境教学融合了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的“心物交融”思想 53
二、情境教学充分地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互补协同作用 54
三、情境教学充分运用了人的直观认识原理 55
第二节 操作程序 56
一、识字教学序列 56
二、阅读教学序列 58
三、作文教学序列 61
第三节 教学策略 65
一、情境创设策略 65
二、教学设计策略 71
三、角色扮演策略 72
第四节 典型教例 74
一、《小小的船》教学片段 74
二、简评 77
第六章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7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9
第二节 结构程序 81
一、一般结构 81
二、结构变式 83
第三节 典型教例 85
一、《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85
二、简评 88
第七章 四步导读教学模式 9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0
第二节 结构程序 91
第三节 教学方法 94
第四节 典型教例 95
一、《惊弓之鸟》教学实录 95
二、简评 99
第八章 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生作文教学模式 10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0
第二节 结构程序 101
一、中年级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01
二、高年级作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03
第三节 典型教例 104
一、小学四年级作文指导:《公园一角》教案与评析 104
二、简评 108
第九章 愉快教学模式 10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9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11
第三节 教学方法 112
第四节 典型教例 113
一、《山泉流过的地方》教学实录 113
二、简评 118
第十章 “线形”教学模式 120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20
第二节 结构程序 123
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 123
二、“线形”教学模式的若干变式 133
第三节 典型教例 142
一、《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与评析 142
二、低中高年级运用基本式课例设计 146
第十一章 “球形”阅读教学模式 153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53
第二节 结构程序 157
一、确定“球心” 157
二、辐射全文 159
三、圆成“球体” 160
四、升华中心 160
第三节 典型教例 161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与说明 161
第十二章 “自主发展一点拨启导”教学模式 16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7
第二节 结构程序 169
一、基本模式 169
二、调节变通方法 170
第三节 典型教例 172
一、《跳水》教学实录 172
二、简评 176
第十三章 立体教学模式 180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80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180
二、教学是一门科学 187
三、教学结构的二重性及其作用 193
第二节 模式体系 194
一、四环节语文立体教学艺术模式 194
二、开放性四步骤语文立体教学模式 206
第三节 内在机理 217
一、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有机融合 217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218
第四节 教学评价 220
第五节 典型教例 224
一、《詹天佑》教学实录 224
二、简评 232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