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红岩》成书与传播 1
第一节 从个人追思到公共记忆 1
一、作家身份角色与创作动机 1
二、文体变化和个人记忆的流失 7
第二节 历史的“真”与接受的“信” 21
第三节 媒介催发的60年代“《红岩》热” 28
一、媒介对《红岩》生产和传播的影响 29
二、读者的意识形态化功利阅读和接受 37
第二章《红岩》的曲艺改编 43
第一节“旧瓶装新酒” 43
一、曲艺的“新旧”之争 44
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曲艺的原因 48
三、新曲本传播情况 52
第二节“教科书”与“故事”的矛盾 55
一、“范式”外的曲艺文本 55
二、《红岩》曲艺文本中大众话语成分 57
三、选择性叙事策略对革命话语的回避 62
第三节 十七年通俗文艺的式微 72
一、被新酒改造的“旧瓶” 72
二、被文学史有意忽略的“通俗曲艺文本” 76
第三章 歌剧《江姐》 80
第一节 从民间到民族 80
一、民族新歌剧产生的背景 80
二、民间话语为主导的早期歌剧创作 82
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主导的歌剧创作 83
四、歌剧《江姐》创作 84
第二节 语境变化与《江姐》剧本修改 86
第三节 现代意识改写的“复仇” 94
一、个人复仇方式的转型 95
二、红色理性与暴力美学 100
第四章《红岩》的电影改编 113
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当代电影生产 113
一、电影和戏剧及文学之间的渊源 113
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编码特征 114
三、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小说的双向选择 116
四、十七年革命历史电影改编的主题范式 118
第二节 英雄赞歌中的独特声部 123
一、来自不同文艺背景的电影改编主体 124
二、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 126
三、凡人之美表现英雄 131
第三节 冲出藩篱的尝试 137
一、“先锋电影”在中国产生的背景 137
二、崭新的镜头隐喻方式 139
三、先锋派电影艺术者的转型 143
四、新的革命历史影片叙事方式 145
第五章 多元化语境下《红岩》的改编 151
第一节 崇拜情结和文化消费 151
一、《红岩》回归 151
二、“怀旧”和“揭秘”的阅读旨趣 152
三、《红岩》专题片代表的电视媒体特征 155
四、大众话语权力对“经典”意义的消解 157
第二节“主旋律”和其他类型《红岩》电视剧 160
一、文化合力下的《红岩》电视剧类型 160
二、《红岩》电视剧的创新之处 165
第三节《红岩》舞台剧的改编 170
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红岩》舞台剧 170
二、新世纪《红岩》改编剧自的成败 172
结语 189
参考书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