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10
第一编 地理 62
第一章 建置 62
第一节 区域位置 62
第二节 建置沿革 62
第三节 行政区划 63
一 清朝时期 63
二 民国时期 6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64
第四节 县城乡镇 66
一 县城 66
二 乡镇 66
第二章 自然环境 70
第一节 地质 70
第二节 地貌 71
一 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 71
二 中切中山河谷 72
三 中山山地 72
四 深切高中山峡谷 72
第三节 气候 73
一 温度 73
二 雨量 73
三 日照辐射 74
四 湿度 蒸发量 74
五 风霜 74
第四节 土壤 75
一 地带性土壤 75
二 非地带性土壤 75
第三章 山脉 水系 77
第一节 山脉 77
第二节 水系 78
第四章 自然资源 81
第一节 植物资源 81
一 树种 81
二 药材 81
三 花卉 82
四 粮食作物 82
五 经济作物 82
六 蔬菜 82
七 果类 82
八 食用菌 82
第二节 动物资源 83
一 兽类 83
二 鸟类 83
三 两栖爬行类 83
四 昆虫类 83
五 鱼类 83
六 家畜家禽 83
第三节 矿物资源 84
一 金属 84
二 非金属 84
第四节 水资源 85
第五章 自然灾害 85
第一节 水、旱灾 85
第二节 风、雹灾 86
第三节 虫灾 87
第四节 震灾 87
第五节 其他灾害 87
第二编 农牧业 89
第一章 生产关系 89
第一节 所有制 89
一 封建地主经济所有制 89
二 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 90
第二节 经营体制 90
一 个体经营 90
二 互助合作运动 90
三 人民公社 90
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 91
第二章 农业 91
第一节 耕作制度 91
一 稻田耕作制度 91
二 旱地耕作制度 92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 92
一 粮食作物 92
二 油料作物 95
三 经济作物 95
四 蔬菜作物 97
第三节 农艺农技 98
一 土壤改良 98
二 推广使用化肥 99
三 良种培育及推广 100
四 农田基本建设 103
五 植保 103
六 农技推广 104
第四节 生产机具 106
一 生产工具 106
二 农用机械 107
第三章 畜牧业 108
第一节 畜禽品种及产量 108
一 家畜 108
二 家禽 109
三 其他 110
第二节 饲料饲草品种及产量 110
一 饲料品种及产量 110
二 配合饲料 111
三 草山草场 111
第三节 畜禽饲养方式方法与品种改良 113
一 饲养方式方法 113
二 畜禽品种改良推广 114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115
一 畜禽疫病 115
二 重大疫情 116
三 畜禽疫病的防治 116
第四章 机构 11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19
第二节 事业单位 121
一 农业科学研究所 121
二 种子管理站 121
三 经济作物工作站 121
四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121
五 畜牧兽医站 122
六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墨江分校 122
第三编 林业 123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23
第一节 面积和蓄积 123
一 林地面积 123
二 林木蓄积 124
三 林木消长 124
第二节 森林植被 125
一 森林植被型 125
二 灌木林植被型 126
第三节 树种和林种 126
一 植物种类 126
二 林种 128
第四节 森林动物资源 129
一 兽类 129
二 禽类 129
三 爬行类 129
四 昆虫类 130
第二章 山林权属 130
第一节 山林所有权 130
一 国有林 130
二 集体林 130
三 自留山 131
第二节 林权纠纷及处理 131
一 县内纠纷 131
二 县外纠纷 131
第三章 造林育林 133
第一节 造林 133
一 采种育苗 133
二 植树造林 135
三 环境绿化 137
第二节 森林管护 137
一 育林 137
二 森林防火 138
三 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垦 143
四 病虫害防治 145
五 保护野生动物 146
六 节能改灶 147
第四章 林业生产 148
第一节 木、竹材生产 148
一 木材生产 148
二 竹材生产 151
第二节 紫胶生产 153
一 原胶生产 153
二 虫胶加工 154
第三节 松脂 155
一 资源 155
二 采脂 156
三 加工 156
第四节 栲胶 橡胶 158
一 栲胶 158
二 橡胶 159
第五节 林副产品 160
一 油料植物 160
二 饮料植物 161
三 果类 162
四 药类 香料 164
五 其他 164
第五章 管理 16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66
一 县级机构 166
二 乡(镇)机构 167
三 企业单位 167
第二节 林政管理 168
一 林权管理 168
二 木材管理 168
第四编 水利电力 172
第一章 水利工程 172
第一节 引水工程 172
一 联珠大沟 172
二 常南大沟 172
三 光山大沟 172
四 格牙大沟 173
五 须立水库东西沟 173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73
一 小(一)型水库 173
二 小(二)型水库 174
三 坝塘 174
第三节 提灌工程 176
一 提水工程 176
二 抽水站 177
第四节 饮水工程 177
一 墨江自来水厂 177
二 通关自来水站 178
三 官厅饮水工程 178
第二章 治理 179
第一节 河道治理 179
一 联珠河治理 179
二 布竜河治理 179
三 杩木河治理 180
第二节 抗旱防洪 180
一 机构 180
二 抗旱防洪及设备 181
第三节 主要病害失误工程 181
第三章 管理 182
第一节 机构 182
一 县水电局 182
二 乡(镇)水管站 183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 183
第三节 用水管理 184
一 工业用水 184
二 农业用水 184
三 饮用水 184
第四章 电力 185
第一节 县办电力 185
第二节 农村办电力 186
第五编 工业 188
第一章 矿业 188
第一节 金属 188
一 金 188
二 银 193
三 铁 194
四 铜 194
五 铅锌 195
六 镍 196
七 硅铁 锰铁 196
第二节 非金属 196
一 煤 196
二 石膏 197
三 石棉 197
四 盐 滑石 198
第二章 机械工业 198
第一节 农业机械 198
第二节 其他 198
第三章 化学工业 199
第一节 制糖 199
第二节 松香 松节油 199
第三节 栲胶 200
第四节 虫胶 200
第五节 橡胶 200
第六节 造纸 201
第七节 塑料制品 201
一 聚氯乙烯鞋底 201
二 油布 202
第四章 电力工业 202
第一节 火力发电 202
第二节 水力发电 202
一 菜园电站 202
二 杩木河电站 203
三 他郎河电站 203
四 坝卡河电站 204
五 农村小水电站 205
第五章 建材工业 205
第一节 水泥 205
第二节 砖瓦 206
一 砖瓦生产概况 206
二 县砖瓦厂 207
第三节 石灰 沙石 208
一 石灰 208
二 石料 208
三 沙子 208
第六章 轻手工业 209
第一节 小五金 209
一 农具 209
二 生活用具 210
第二节 织染 缝纫 210
一 纺纱 210
二 织布 210
三 染布 211
四 缝纫 211
第三节 陶业 212
第四节 竹木加工 213
一 竹加工 213
二 木加工 214
第五节 食品工业 215
一 酿酒 215
二 制茶 216
三 糕点 糖果 217
四 酱菜 217
第六节 印刷 218
第七节 蜡烛 粉笔 219
一 蜡烛 219
二 粉笔 219
第七章 管理 2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21
一 工商科 221
二 工业交通局 221
三 手工业管理局 223
四 城乡集体企业管理局 223
第二节 管理 224
一 原料管理 224
二 技术管理 225
三 工业布局与污染处理 225
四 干部管理 225
五 民主管理与监督 225
六 生产管理 226
七 产品质量管理 226
八 财务管理 226
九 安全生产管理 226
十 工业企业调整改革 227
第六编 交通运输 228
第一章 道路 228
第一节 驿道 津渡 228
一 路线 228
二 渡口 229
第二节 公路 231
一 国道 231
二 省道 231
三 县乡道 231
四 乡村道 232
五 专用道 232
第三节 桥梁 235
一 拱式桥 235
二 梁式桥 238
三 吊桥 239
四 铁索桥 240
第二章 运输 240
第一节 人畜运输 241
一 运输工具 241
二 运输状况 241
第二节 机动车运输 243
一 汽车运输 243
二 拖拉机运输 246
第三节 运输单位 246
一 县汽车运输公司 246
二 企事业单位运输 246
三 个体运输 247
第三章 管理 247
第一节 机构 247
第二节 公路管理 248
一 机构 248
二 公路管养 249
三 养路费征收 250
四 路政管理 251
第三节 营运管理 251
一 民间运输管理 251
二 汽车运输管理 251
三 运价管理 251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252
一 机构 252
二 总检审 253
三 交通安全宣传 253
四 肇事处理 253
第七编 邮电 254
第一章 邮政 254
第一节 机构 254
一 邮驿 254
二 邮政代办所 254
三 邮电局 邮电所 254
第二节 邮路 257
一 县外邮路 257
二 县内邮路 258
第三节 发行与投递 261
一 信函件 261
二 包裹 262
三 报刊发行 264
第四节 其他业务 266
一 汇兑 266
二 邮政储蓄 267
三 集邮 268
第二章 电讯 269
第一节 电报 269
一 有线线路电报 269
二 无线电路电报 269
三 电报业务 270
第二节 电话 271
一 长途电话 271
二 市话 273
三 农话 274
第三章 管理 280
第一节 行政管理 280
第二节 经济管理 281
第三节 生产管理 282
第四节 设备管理 283
第八编 商业 285
第一章 市场与体制 285
第一节 市场 285
一 县城市场 285
二 乡镇市场 286
第二节 经营体制 288
一 私营商业 288
二 集体商业 289
三 国营商业 290
第二章 购销 291
第一节 采购 291
一 农副产品采购 291
二 工业品购进 295
三 废旧物资回收 296
第二节 销售 298
一 批发零售 298
二 统销 300
三 专卖 300
四 计划分配商品供应 300
五 民族贸易 300
六 奖售 301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301
第一节 饮食业 301
第二节 服务业 302
一 旅店业 302
二 其他服务业 302
第四章 管理 3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3
一 墨江县商会 303
二 县商业局 303
三 墨江县供销合作社 304
第二节 经营管理 307
一 计划编制 307
二 财务 308
第九编 粮油 309
第一章 购销 309
第一节 粮油购销演变 309
第二节 征购 310
一 征收和统购 310
二 超购 311
三 合同订购 312
四 议购 313
第三节 销售 314
一 军粮供应 314
二 市镇统销 314
三 农村统销 315
四 议销 315
第二章 粮油加工 317
第一节 粮食加工 317
一 谷类 317
二 麦类 318
三 杂粮 318
第二节 油料加工 318
第三节 综合利用 318
第三章 储运 320
第一节 设施 320
一 粮仓 320
二 油罐 321
第二节 储存 321
一 粮油入库 321
二 开展“四无粮仓”活动 321
第三节 调拨 322
第四章 管理 324
第一节 机构 324
第二节 粮油市场管理 326
第十编 综合经济管理 328
第一章 计划 328
第一节 机构 328
第二节 计划编制 330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综述 330
第四节 管理 333
第二章 统计 334
第一节 机构 334
第二节 统计业务 335
一 经常性业务 335
二 其他统计业务 337
第三章 审计 340
第一节 机构 340
第二节 审计管理 340
第三节 审计事务所 341
第四节 审计监督 342
第四章 物价 346
第一节 机构 346
第二节 价格管理 346
第三节 监督检查 349
第五章 技术监督 350
第一节 机构 350
第二节 计量演变 350
一 传统计量 350
二 标准计量 351
第三节 管理 352
一 计量管理 352
二 产品质量管理 352
第六章 工商行政 352
第一节 机构 352
第二节 管理 354
一 市场管理 354
二 市场建设 355
三 经济违法查处 357
四 工商登记 358
五 商标、广告及经济合同管理 360
第七章 土地管理 36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62
一 民国时期管理机构 36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管理机构 362
第二节 土地制度 363
一 土地所有制 363
二 土地使用制 364
三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65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 365
一 资源和利用 365
二 土地开发 366
第四节 地籍、建设用地管理 367
一 地籍管理 367
二 建设用地管理 377
第五节 法制建设与执法监察 380
一 法制建设 380
二 执法监察 380
第十一编 财政税收 382
第一章 财政 382
第一节 收入 382
一 农业税 383
二 工商税 384
三 企事业收入 385
四 专款收入 386
五 上级补助收入 386
六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386
七 其他收入 386
八 预算外收入 387
第二节 支出 389
一 经济建设支出 390
二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390
三 行政管理费支出 391
四 抚恤和社会救济 392
五 价格补贴 392
六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393
七 专款支出 393
八 其他支出 393
九 预算外支出 394
第三节 监督管理 396
一 财政管理 396
二 预、决算管理 397
三 财务监督 398
第二章 税务 398
第一节 税制演变 398
一 1949年税收规定 398
二 统一税收 398
三 修正税制 398
四 改革工商税制 399
五 全面试行工商税 399
六 全面改革工商税制 399
第二节 税收征管 400
一 农业税征管 400
二 工商税收征管 400
第三节 税收减免 401
一 农业税减免 401
二 工商税减免 402
第三章 机构 403
第一节 财政机构 403
一 县级机构 403
二 乡镇机构 405
第二节 税务机构 406
一 县级机构 406
二 乡镇机构 408
第十二编 金融 409
第一章 机构 409
第一节 银行 409
一 富滇银行墨江汇兑处 409
二 中国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 409
三 中国农业银行墨江县支行 411
四 中国建设银行墨江县支行 411
五 交通银行墨江支行 412
六 中国工商银行墨江支行 412
第二节 其他金融机构 413
一 民间金融机构 413
二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墨江支公司 413
三 信用合作社 414
第二章 货币 415
第一节 货币种类 415
一 金属币 415
二 纸币 417
三 布钞 417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18
一 流通体制 418
二 货币流通量 418
第三章 存款 419
第一节 对公存款 419
一 机关、群众团体、部队存款 419
二 企业存款 419
三 财政存款 419
四 农村存款 419
第二节 储蓄 420
一 银行储蓄 420
二 信用社储蓄 421
三 邮政储蓄 421
第四章 贷款 422
第一节 民间借贷 422
第二节 银行贷款 422
一 工业贷款 422
二 商业贷款 424
三 农业贷款 426
第五章 拨款 429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430
一 生产建设拨款 430
二 非生产建设拨款 430
第二节 农业拨款 431
第六章 结算 431
第一节 同城结算 431
一 支票 431
二 付款委托书 432
三 托收无承付 432
第二节 异地结算 432
一 汇兑 432
二 托收承付 433
三 委托银行收款 433
第七章 国库 433
第一节 国库收纳 434
第二节 国库支拨 434
第三节 债券 434
第八章 保险 435
第一节 保险种类 435
一 财产保险 435
二 人身保险 436
第二节 理赔 436
第十三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438
第一章 机构 438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38
一 墨江县实业所 438
二 墨江县建设局 438
三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438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 440
第二章 县城建设 440
第一节 城池 公署 440
一 城池 440
二 公署 441
第二节 市政建设 443
一 街道 443
二 排水防洪 444
第三节 公共设施 446
一 文体设施 446
二 教育设施 447
三 医疗卫生设施 448
四 生活设施 449
五 商业服务设施 450
六 交通运输设施 451
第四节 安全设施 451
一 防空 451
二 防震 452
三 消防 453
第五节 房屋建设 453
一 公房建设 453
二 集体所有制自管房建设 453
三 私房建设 454
第三章 乡(镇)村建设 454
第一节 房屋建设 454
一 住房建设 454
二 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 455
第二节 道路建设 456
一 公路 456
二 驿道 456
第三节 水电建设 457
一 农田水利建设 457
二 人畜饮水建设 457
三 发供电 457
第四节 乡(镇)驻地建设 458
一 通关镇建设 458
二 其他乡(镇)驻地建设 459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60
第一节 普查 460
一 普查领导机构 460
二 普查结果 460
三 发换房产证 460
第二节 管理 460
一 公房管理 460
二 私房管理 462
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理 463
一 管理机构 463
二 建设用地审批 463
三 清理滥占耕地、非农业用地违章建房 464
第五章 环境保护 465
第一节 环境状况及环保机构 465
一 环境状况 465
二 环保机构 466
第二节 环境污染 466
一 主要污染源 466
二 污染源调查 466
第三节 综合治理 470
一 污染源治理 470
二 环保宣传教育 471
三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471
四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72
第十四编 党派群团 475
第一章 民国时期党派社团 47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475
一 中国国民党墨江县地方组织 475
二 中国国民党在墨江县的活动 476
第二节 其他党派 476
一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476
二 其他党派 477
第三节 社会团体 477
一 墨江县妇女会 477
二 墨江县商会 478
三 墨江县农会 478
四 其他社团 47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479
第一节 墨江地下党的早期革命活动 479
一 地下党支部的建立和组织农民暴动 479
二 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的活动 480
三 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的活动 480
四 墨江人民反蒋自卫军的建立和墨江县城的解放 481
第二节 县委 483
一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工作委员会 483
二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委员会 483
三 中国共产党墨江县历次代表大会 483
附:中共墨江县委历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录 485
第三节 党组 党委 486
一 党组 486
二 党委 486
第四节 基层组织 487
第五节 县委工作机构 487
一 县委办公室 487
二 组织部 490
三 宣传部 493
四 群众动运工作部 496
五 中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496
六 统战部 497
七 保密委员会 499
八 财贸部 499
九 农村工作部 499
十 县直机关党委 500
十一 县委党校 501
十二 政法委员会 502
十三 党史征集办公室 503
十四 老干部局 504
第六节 县委重大活动 504
一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8~1956) 504
二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1957~1966) 508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512
四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3) 516
第三章 群众团体 519
第一节 县总工会 519
一 机构沿革 519
二 组织 520
三 工会工作 520
四 历次工代会 521
第二节 共青团 少先队 521
一 共青团县委 521
二 少年先锋队 524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524
一 机构沿革 524
二 妇女组织和干部 525
三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526
四 妇女工作 526
第四节 农会 527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528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 528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 530
第一章 权力机关 530
第一节 民国时期权力机关 530
一 墨江县参议会 530
二 省参议会议员选举 530
三 “国大”代表选举 53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权力机关 531
一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31
二 第七届以后历届人代会暨常务委员会 532
三 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533
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33
五 历届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33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主要工作 534
一 立法 534
二 监督 535
三 其他工作 536
四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536
第二章 政权 537
第一节 元、明、清政权 537
一 他郎寨长官司 537
二 恭顺州 537
三 他郎抚彝厅 538
第二节 民国时期政权 541
一 县政权 541
二 区、乡政权 54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权 543
一 县政权 543
二 区、乡政权 545
第四节 政务活动 546
一 民国时期政务活动 546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务活动 551
第五节 专项工作 558
一 三胞工作 558
二 地方志编纂 560
三 档案 560
四 信访 561
第三章 政治协商 561
第一节 组织沿革 561
一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1
二 政协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委员会 562
三 县政协办事机构 564
第二节 履行职能 564
一 会务活动 564
二 参观考察活动 565
三 接待“三胞”,开展联谊活动 565
四 其他活动 565
第三节 参政议政 565
一 参政 565
二 议政 566
三 接受上级政协部门的视察指导 567
四 制度建设 567
五 提案工作 567
第十六编 公安 检察 审判 司法 569
第一章 公安 569
第一节 机构 569
一 巡警局 警察局 569
二 公安局 569
三 派出机构 572
第二节 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572
一 清匪反霸 572
二 镇压反革命运动 572
三 取缔反动党团和反动会道门 572
四 禁烟 573
五 禁赌 575
六 打击刑事犯罪 575
第三节 治安管理 576
一 治安保卫组织 576
二 公共场所管理 576
三 特种行业管理 576
四 危险物品管理 577
五 枪支弹药管理 577
六 户籍管理 577
七 社会监改 578
八 消防 578
第四节 看守所管理 580
一 监所 580
二 人犯的教育和改造 580
三 人犯生活及卫生管理 580
四 人犯越狱逃跑与死亡事件 581
五 收容审查 581
第二章 检察 581
第一节 机构 581
第二节 检察工作 584
一 刑事检察 584
二 经济检察 584
三 法纪检察 585
四 监所检察 585
五 控告申诉检察 585
六 税务检察 586
七 其他工作 586
第三章 审判 587
第一节 机构 587
一 法院 587
二 派出机构 590
第二节 审判工作 590
一 刑事审判 590
二 民事审判 593
三 经济审判 596
四 行政审判 596
五 告诉申诉审理 597
六 执行活动 599
七 诉外调解 599
第三节 陪审 599
第四章 司法 600
第一节 机构 600
一 行政事业机构 600
二 基层调解组织 601
第二节 法制教育 602
一 法制宣传 602
二 普及法律常识 602
第三节 调解 603
一 民间纠纷调解 603
二 预防纠纷激化 604
三 民间纠纷处理 604
第四节 律师事务 604
一 刑事辩护、代理 604
二 民事、行政、经济诉讼代理 605
三 非诉讼代理 605
四 担任法律顾问 605
五 法律咨询、代书 605
第五节 公证和法律服务 606
一 公证 606
二 法律服务 607
第十七编 军事 608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 608
第一节 机构 608
一 清代军事机构 608
二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 61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机构 610
第二节 驻军 616
一 清代驻军 616
二 民国时期驻军 616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616
第三节 地方武装 617
一 清代及民国地方武装 617
二 反蒋武装 618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武装 618
第二章 兵事 618
第一节 清代重要兵事 618
一 田四浪农民起义 618
二 他郎厅城争夺战 619
三 征剿王波委 619
四 征剿陈定邦 619
第二节 民国时期重要兵事 620
一 征剿杨发昌 620
二 征剿临(安)、(石)屏股匪 620
三 墨江农民暴动 620
四 解放墨江县城之战 62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主要兵事 621
一 官厅之战 621
二 回龙街之战 622
三 剿匪平叛 622
第三章 兵役 623
第一节 募兵、征兵制 623
一 募兵制 623
二 征兵制 624
第二节 兵役制 624
一 志愿兵役制 624
二 义务兵役制 624
三 预备役 626
第四章 民兵 626
第一节 组织 626
第二节 武器装备和设施 627
一 武器装备 627
二 设施 628
第三节 参战支前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628
一 参战支前 628
二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628
三 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 629
第四节 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 629
一 思想教育 629
二 军事训练 630
第十八编 民族 631
第一章 哈尼族 631
第一节 族源 支系 631
第二节 人口分布 631
第三节 语言 文字 631
第四节 饮食 居住 632
第五节 生产活动 632
第六节 服饰 632
第七节 婚姻 丧葬 633
一 婚姻 633
二 丧葬 634
第八节 祭祀 634
第九节 节日 禁忌 635
一 节日 635
二 禁忌 635
第二章 其他民族 636
第一节 汉族 636
一 族源 636
二 人口分布 636
三 语言 文字 636
四 服饰 636
五 饮食 居住 636
六 婚姻 丧葬 637
七 节日 禁忌 637
第二节 彝族 637
第三节 傣族 638
第四节 拉祜族 639
第五节 布朗族 640
第六节 回族 640
第七节 瑶族 641
第三章 宗教 641
第一节 原始宗教 641
一 日、月、星神崇拜 641
二 风神、雷神崇拜 642
三 土地神崇拜 642
四 树神崇拜 642
五 祖先崇拜 642
六 灵物崇拜 642
七 鬼神崇拜 642
第二节 伊斯兰教、基督教传播 642
第三节 基督教 643
一 神召会 643
二 安息会 643
三 内地会 644
四 同心会 644
第四节 伊斯兰教 644
第五节 道教 645
第六节 佛教 645
第四章 民族事务 645
第一节 1949年以后的民族工作 64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 646
第三节 民族干部培养 647
第四节 扶持民族贫困乡 647
第十九编 方言人口 计划生育 人民生活 649
第一章 方言 649
第一节 语音 649
一 声母 649
二 韵母 649
三 声调 650
四 音变 650
第二节 词汇 655
一 墨江方言分类词汇 655
二 谚语 667
三 歇后语 669
第三节 语法 671
一 “阿”(A55)字的用法 671
二 特殊形容词“捯(tA?31)”的用法 672
三 助词“得(t?55)”、 “呢(in55)”及动词“掉”的用法 672
四 副词“怪(kuaeE213)”、“扎实(t??A31??31)”、“罢(PA231)”的用法 673
五 表示被动的“着(t?o31)”,相当于普通话的昌词“被” 674
六 特殊句式 674
第四节 少数民族语言 674
第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688
第一节 人口 688
一 人口变动 688
二 人口结构 689
第二节 计划生育 690
一 机构 690
二 宣传教育 690
三 政策措施 691
第三章 人民生活 69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693
第二节 职工生活 694
第二十编 民政 696
第一章 机构及职能 696
第一节 机构 696
一 县民政科(局) 696
二 民政局股室设置 697
三 乡镇机构 698
四 直属单位 698
第二节 工作范围 698
第二章 社会救济 699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99
第二节 社会贫困救济 701
一 生产救济 701
二 治病救济 701
三 春夏荒救济 702
四 冬寒衣被救济 704
五 移民安置救济 704
六 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补助 705
七 扶贫 706
八 其他救济 706
第三章 社会福利 707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 707
一 城镇供养 707
二 农村分散供养 707
三 集中供养 708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 709
一 机构 709
二 残疾人事务 710
第三节 福利生产 710
一 福利生产社 710
二 墨江福利社 711
第四节 有奖募捐 711
第四章 优抚安置 军供接待 711
第一节 拥军优属 711
一 拥军 711
二 优属 712
第二节 安置 715
一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715
二 军队离退休干部、职工安置 718
第三节 抚恤 718
一 牺牲、病故抚恤 718
二 革命伤残人员抚恤 719
第四节 烈士褒扬 720
第五节 军供接待 721
一 墨江军供站 721
二 通关军供站 721
第五章 社会行政管理 722
第一节 行政区划管理 722
一 报批办理 722
二 解决边界纠纷 722
第二节 婚姻管理 722
一 婚俗 722
二 贯彻执行《婚姻法》 723
三 婚姻登记 723
第三节 麻风病管理 725
第四节 收容遣送 726
第五节 殡葬管理 727
一 丧俗 727
二 殡葬改革 728
第六节 地名管理 728
一 机构 728
二 地名普查 729
三 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 729
四 地名普查经费 729
第七节 社团登记管理 730
第八节 财务管理 733
一 民政事业费 733
二 财务制度 735
第二十一编 劳动人事 736
第一章 机构和管理 736
第一节 机构 736
第二节 干部管理 738
一 来源 738
二 考核 738
三 管理 任免 739
四 调配 739
五 奖惩 739
六 专业技术干部 740
七 大中专毕业生及军队转业干部的接收安置 740
八 人才交流管理 740
第三节 职工管理 742
一 管理 742
二 职工招收 742
三 精简下放和收回 743
第四节 社会就业和社会劳动力管理 744
一 社会就业管理 744
二 社会劳动力管理 744
第二章 工资福利 744
第一节 工资 744
一 工资制度改革 744
二 工资形式 745
第二节 职工福利 746
第三章 编制工作 746
第一节 机构 746
第二节 编制 747
第四章 劳动保护 749
第一节 安全生产 749
一 机构人员 749
二 安全生产检查 749
三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750
四 工伤事故的调查与处理 750
五 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750
第二节 保护 751
第二十二编 教育 753
第一章 旧制教育 753
第一节 学宫 753
第二节 义学 753
第三节 书院 753
第四节 私塾 754
第二章 幼儿教育 756
第一节 发展沿革 756
第二节 课程设置及教学设备 756
第三章 小学教育 756
第一节 发展沿革 756
第二节 学校管理 759
第三节 学制演变 760
第四节 课程设置 760
第五节 教学方法 762
附:部分小学简介 763
一 墨江县城小学 763
二 坝溜乡小学 763
第四章 中学教育 764
第一节 发展沿革 764
第二节 学校管理 767
第三节 学制演变 768
第四节 课程设置 768
第五节 教学方法 770
附:部分中学简介 770
一 墨江县第一中学 770
二 景星乡初级中学 771
第五章 师范教育 772
第一节 简易师范 772
第二节 教师进修学校 772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 773
第一节 农业中学 773
第二节 职业中学 774
第七章 成人教育 776
第一节 民众教育 776
第二节 扫盲教育 776
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 778
第八章 教师队伍 778
第一节 师资 778
第二节 工资待遇 779
第三节 政治待遇 780
第九章 行政管理 7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81
一 清代机构 781
二 民国时期机构 783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构 784
第二节 经费及管理 785
第二十三编 文化艺术 体育 广播 电视 787
第一章 文化艺术 787
第一节 创作 787
一 文学创作 787
二 艺术创作 788
第二节 文艺演出 790
一 专业演出 790
二 业余及民间演出 791
第三节 民间文艺 792
一 民间文学 792
二 民间音乐舞蹈 792
第四节 报刊 793
一 《墨江报》 793
二 《阿墨江》 793
三 《珠山诗刊》 793
第五节 文物 古迹 风景名胜 793
一 文物古迹 793
二 风景名胜 795
第六节 文化机构及群众团体 797
一 行政管理机构 797
二 企事业单位 797
第二章 体育 801
第一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801
一 项目 801
二 比赛和成绩 802
第二节 学校体育 802
一 管理 802
二 教学 803
三 课外体育活动 803
四 运动竞赛 804
第三节 社会体育 804
一 职工体育 804
二 农民体育 805
三 老年体育 805
四 伤残人体育 806
第四节 竞技体育 807
一 田径 807
二 体操 807
三 球类 808
四 游泳 射击 811
五 棋类 811
第五节 管理 812
一 机构 812
二 体育经费及场地设施 813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813
第一节 广播 813
第二节 电视 815
第三节 机构 815
第二十四编 医药卫生 816
第一章 机构沿革 81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816
第二节 医药卫生团体 817
一 墨江县医师公会 817
二 墨江县国药商业同业公会 818
三 墨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818
第二章 医疗 818
第一节 疾病医治 818
一 中医 818
二 西医 820
三 民间草医 820
第二节 医疗单位 820
一 县级医疗单位 820
二 乡(镇)医疗单位 826
三 其他医疗单位 827
四 企事业单位、学校医务室 827
第三章 卫生防疫 828
第一节 卫生防疫机构 828
一 墨江县卫生防疫站 828
二 墨江县皮肤病防治站 828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830
一 疟疾 830
二 痢疾 830
三 病毒性肝炎 830
四 伤寒 831
五 麻疹 831
六 百日咳 831
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31
八 结核病 832
第三节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832
一 预防接种 832
二 计划免疫 832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833
一 地方性甲状腺肿 833
二 钩虫病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 833
第五节 卫生监督监测 834
一 食品卫生监督监测 834
二 其他卫生监督监测 835
第四章 妇幼保健 836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 836
第二节 妇女保健 836
一 新法接生 836
二 妇女病防治 837
第三节 儿童保健 838
第四节 妇幼卫生基础服务合作项目 839
第五章 爱国卫生及健康教育 839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839
一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839
二 环境卫生 839
三 除害灭病 840
第二节 健康教育 841
第六章 医药医政 841
第一节 医药 841
一 经营单位 841
二 地产药材 841
三 药材分布状况 842
第二节 药政 842
一 药政管理机构 842
二 药政管理 843
第七章 医学教育 843
第一节 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843
一 沿革 843
二 办学情况 844
第二节 培训班 844
一 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 844
二 接生员训练班 844
三 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培训班 844
四 新针新医学习班 844
五 中草药学习班 844
六 在职人员三基训练班 844
第三节 中专、职业医士班 845
一 中专医士班 845
二 职业医士班 845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的“西学中班” 845
第二十五编 科学技术 846
第一章 组织 8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46
一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846
二 部门管理机构 847
三 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 847
第二节 推广服务机构 847
一 科技推广网络 847
二 技术推广服务单位 847
第三节 群众团体 848
一 县科学技术协会 848
二 科技专业学(协)会 848
三 乡(镇)科学技术协会 848
四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 849
五 工矿科技群众组织 849
第二章 队伍 849
第一节 科学技术人员 849
一 来源和培养 849
二 分布和结构 850
第二节 管理 850
一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850
二 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850
三 职后教育 850
四 评定技术职称 851
五 表彰和奖励 851
第三节 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852
第三章 管理 852
第一节 方针政策 852
第二节 体制改革 853
一 企业、集体、个人办科技 853
二 横向引进 853
三 放宽政策 鼓励创收 853
四 农业技术承包 854
第三节 规划与成果管理 854
一 长远规划 854
二 年度计划 854
三 成果管理 854
第四章 活动 855
第一节 学术交流 855
一 学术讨论 856
二 学术讲座 856
三 报刊和论文 856
四 技术竞赛 857
五 咨询 857
第二节 科技普及 858
一 科技知识宣传 858
二 农业技术推广 858
三 农民技术教育 860
四 青少年科技活动 861
第三节 设备与经费 861
一 设备 861
二 经费 861
第五章 技术推广及成果 862
第一节 技术推广 862
一 农业技术 862
二 工程技术 866
三 医药卫生技术 868
第二节 科技成果 871
人物 874
人物传 874
何为 874
许鸣端 874
孙世恒 875
田政 875
杨春华 876
张佑之 876
刘维垣 876
庾恩荣 876
卫奎章 877
卫奎斗 877
庾恩旸 877
庾恩锡 878
杨德源 879
李时 880
孙幼良 880
卫奎壁 881
王开霖 881
段宗承 882
杨默霞 882
孙德齐 883
聂长庆 884
卫秉礼 884
曾福光 885
许自贤 885
李子忠 885
黄公敌 886
陈家麟 886
秦树声 887
熊文和 887
王继周 888
陈庭禧 888
王子臣 889
杨东城 890
起铁 890
杨智敏 891
卢修棁 891
王宗白 892
彭景然 893
罗忠明 893
邓从宽 893
人物录 894
一 革命烈士名录 894
二 获省厅级以上表彰的英雄模范名录 898
人物表 902
一 职官表 902
二 副高职以上科技人员表 911
三 墨江籍在外工作副处级以上人员表 915
附录 921
一 文献资料 921
二 诗词 947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志编纂始末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