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影视创作文化论 3
第一章 创作文化引论 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影视创作文化的必要性 3
第二节 影视创作文化学的学术要点 10
第二章 创作文化策略论 13
第一节 时代文化与文化的历史趋势 13
第二节 影视创作的文化立场与策略 21
第三章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分析 27
第一节 “与时俱进”与“与世浮沉”——“第五代”电影20年来的文化态势与走向 27
第二节 近年电影对时代生活的疏离与回避 36
第三节 现实主义与当代中国电影 44
第四节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电影 55
第五节 当代中国影视批评的文化审思 61
第四章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建构 66
第一节 当代的全球化文化背景 66
第二节 当代中国影视创作文化的建构 68
第二编 “戏”的本质与美学类型论 77
第一章 “戏”的本质与体现 77
第一节 “戏”的本质 77
第二节 “戏”的体现方式 80
第三节 “戏”的美学类型 89
第二章 “戏”的审美类型(一)悲剧 91
第一节 什么是悲剧 91
第二节 悲剧品格 96
第三节 悲剧的写作要领 104
第四节 中西悲剧传统比较 118
第三章 “戏”的审美类型(二)喜剧 129
第一节 喜剧的理性界定 129
第二节 喜剧的品格与类型 136
第三节 喜剧创作 149
第四节 我国当代喜剧创作的历史性反思 167
第四章 “戏”的审美类型(三)正剧 175
第一节 “正剧”的产生与理论定名 175
第二节 正剧的美学把握 178
第三节 正剧的社会学定性 182
第四节 正剧的创作技巧 187
第五章 “戏”的审美类型(四)“后现代”剧作 188
第一节 “后现代”思潮与当代电影 188
第二节 后现代电影的文化认知与美学把握 193
第三编 影视剧本创作过程论 197
引言 197
第一章 “发现”(一)生活基础与认知 201
第一节 “发现”的基础——生活 202
第二节 “发现”的导向——见识 206
第二章 “发现”(二)艺术感觉 215
第一节 艺术感觉及其作用 215
第二节 艺术感觉的体现——联想 224
第三节 艺术感觉的体现——想象 228
第三章 “发现”(三)构思意向与戏剧核 247
第一节 构思意向及其实现类型 247
第二节 戏剧核 255
第四章 “表现”(一)剧本文体 269
第一节 影视剧本的作用与文体定位 269
第二节 影视剧本的文体特征 278
第三节 影视剧本的文体构造 294
第四节 影视剧本的文体类型 306
第五章 “表现”(二)人物塑造 313
第一节 人物塑造的基础 314
第二节 人物塑造的具体方面 318
第三节 人物的配置与艺术展现 328
第六章 “表现”(三)结构布局(上) 339
第一节 结构体及其一般态势 339
第二节 结构体的基本原则 343
第七章 “表现”(四)结构布局(下) 352
第一节 时空角度的选择 352
第二节 时空含量的截取 362
第三节 时空线索的设计 368
第八章 “表现”(五)情节进程 383
第一节 情节定义及其作用 383
第二节 情节类型与品格(上)强化情节 386
第三节 情节类型与品格(下)淡化情节 397
第四节 情节设计的技巧与原则 403
第九章 “表现”(六)描述单元(场面)及其艺术展示 421
第一节 描述单元(场面)及其基本要求 421
第二节 描述单元(场面)的艺术展示 425
第三节 情节进程与场面单元的艺术组合 435
附:关于改编 439
第四编 影视剧本创作方法论 445
引言 445
第一章 “再现”——现实主义 448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理论及相关的两种偏颇 448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影视创作 455
第三节 “典型化”原则的科学把握 461
第二章 “再现”——写实主义 465
第一节 写实主义的理论 465
第二节 写实主义作品的实证分析 470
第三章 “再现”——心理现实主义 479
第一节 心理现实主义的理性扫描 479
第二节 心理现实主义的影片例析 489
第四章 “表现”的理论定位 500
第一节 对“表现”的全方位认识 500
第二节 传统品格的“表现” 501
第三节 “现代派”品格的“表现” 504
第五章 “表现”——情境化 514
第一节 “情境化”的理性阐释 514
第二节 “情境化”影片例析 520
第六章 “表现”——幻境化 532
第一节 “幻境化”的理性阐述 532
第二节 “幻境化”作品例析 544
第七章 “表现”——象征化 558
第一节 “象征化”的理性阐述 558
第二节 “象征化”影片例析 570
第八章 “表现”——怪诞化 575
第一节 “怪诞化”的理性阐述 575
第二节 “怪诞化”作品例析 582
参考书目 591
后记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