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氏体研究概述 1
1.1研究概况 1
1.2铁合金中的马氏体 2
1.2.1马氏体相变定义 2
1.2.2马氏体相变产物的类型 2
1.3影响铁合金中马氏体的因素 10
1.3.1碳对铁碳合金马氏体的影响 10
1.3.2铁镍合金中的马氏体 11
1.3.3其他铁合金中的马氏体 14
1.3.4影响马氏体类型的因素 15
1.4马氏体相变理论 21
1.4.1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模型 21
1.4.2马氏体相变形核理论 27
2马氏体研究方法的失误 34
2.1马氏体的透射电镜鉴别法 34
2.2马氏体的金相鉴别法 40
3低碳钢中的马氏体 42
3.1试验用钢和热处理 42
3.2低碳马氏体的形貌 42
3.3低碳马氏体在透射电镜下的成像 44
3.4低碳马氏体在透射电镜下的亚结构 45
3.5低碳马氏体的空间形态 49
3.6低碳钢淬火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形貌产生的剖析 52
3.7低碳马氏体组织示意图 53
4低碳高合金钢中的马氏体 55
4.1 20Cr2Ni4A钢的显微组织 55
4.2 20Cr2Ni4A马氏体的立体形貌 57
4.3 20Cr2Ni4A钢的力学性能 59
4.4其他低碳高合金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60
4.5马氏体形态的形成原因与力学性能 61
5中碳钢中的马氏体 63
5.1问题的提出 63
5.2中碳钢马氏体在透射电镜下的成像 64
5.3试验中碳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 65
5.4中碳钢马氏体在光学和扫描电镜下的图像 65
5.5中碳、高碳钢束状马氏体的本质 68
5.6中碳钢马氏体的空间形貌 72
6高碳钢中的马氏体 73
6.1试验用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 73
6.2高碳钢马氏体在透射电镜下的成像 73
6.3高碳钢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图像 75
6.4高碳束状马氏体的本质 77
6.5当前有关研究资料失真的原因 79
6.5.1 Speich等人的研究结果 79
6.5.2 Изотов的研究结果 81
6.5.3束状马氏体的惯习面和取向关系 82
7粗片状马氏体的形貌 83
7.1所试验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 83
7.2平行粗片马氏体 84
7.3束状粗片马氏体 85
7.4等边三角形粗片马氏体 86
7.5等边六边形粗片马氏体 87
7.6 W形粗片马氏体 88
7.7枝干状马氏体 89
7.8片状马氏体显出规则分布的条件 92
8影响马氏体形态和性能的因素 94
8.1碳对马氏体形态的影响 94
8.2奥氏体化工艺对马氏体形态的影响 97
8.2.1奥氏体化温度对结构钢淬火组织的影响 97
8.2.2热处理工艺对结构钢力学性能的作用 99
8.2.3奥氏体晶粒大小对淬火钢韧性的影响 101
8.2.4断口观察 101
8.2.5淬火温度对断裂韧性影响的解释 102
8.3决定马氏体类型的基本要素 103
8.4决定马氏体力学性能的因素 105
8.4.1碳和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 105
8.4.2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和分布 106
8.4.3束状区的大小和马氏体单晶的尺寸 106
8.4.4原奥氏体晶粒大小 106
8.4.5马氏体类型 106
8.5利用形变热处理实现显微组织超细化的途径 107
8.5.1形变热处理的发展方向 107
8.5.2铁合金的强塑性形变 109
9马氏体类型的新鉴别法及其应用 111
9.1束状马氏体的类型和特性 111
9.1.1束状薄板马氏体 111
9.1.2束状细片马氏体 112
9.2马氏体类型的鉴别法 112
9.2.1这两类常见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判据 112
9.2.2两类马氏体在扫描电镜下的判据 113
9.3马氏体类型鉴别法的应用 113
10马氏体晶体学 116
10.1惯习面和马氏体类型 116
10.2马氏体束中单晶的取向关系 121
10.3马氏体和奥氏体的位向关系 124
10.4 {111}型马氏体的位向关系 125
10.4.1惯习面{111}A的各单晶的取向关系“变化规律” 126
10.4.2其他惯习面的各单晶的取向关系“变化规律” 129
10.5马氏体晶核的取向 130
10.5.1相邻晶核为小角差 130
10.5.2相邻晶核为孪晶关系 132
10.5.3相邻晶核为反向关系 132
10.5.4相邻晶核其他取向关系 132
10.6束状细片马氏体的形成机理 133
10.7束状薄板马氏体形成机理 134
11马氏体相变力矩理论 135
11.1力矩原理 136
11.2马氏体晶核形成的力矩分析 137
11.3相变力矩理论在马氏体相变中的应用 139
11.3.1成对马氏体片和中脊线的本质 139
11.3.2束状马氏体的形成 140
11.3.3 W形马氏体片 140
11.3.4等边三角形组织 141
11.3.5树枝状马氏体相变 142
11.3.6魏氏组织 143
11.3.7爆发式马氏体相变 143
11.4蝶状马氏体的形成 144
11.4.1蝶状马氏体的形貌 144
11.4.2蝶状马氏体的几种罕见形貌 146
11.4.3蝶状马氏体的亚结构和本质 147
11.4.4蝶状马氏体的几何分析 149
11.4.5蝶状马氏体晶体学分析 151
11.4.6蝶状马氏体的形成机理 152
11.5马氏体长大的相变力矩论 155
12马氏体新现象论 156
12.1马氏体相变热力学的失误 156
12.2低碳马氏体相变的相内分解 157
12.2.1相内分解曲线 157
12.2.2碳对奥氏体和铁素体自由能的作用 158
12.3束状薄板马氏体的形成机理 161
12.4相变孪晶和形变孪晶 169
12.4.1相变孪晶和形变孪晶的性质和区别 169
12.4.2片状马氏体中相变孪晶形成机理 172
12.4.3奥氏体中孪晶的形成机理 178
12.5无扩散点阵类型改组理论 178
13无扩散点阵类型改组理论 179
13.1惯习面揭示出来的规律 179
13.1.1惯习面是奥氏体点阵上的铁原子迁移到马氏体点阵距离最短的晶面 179
13.1.2马氏体形核的条件 183
13.2关于马氏体相变晶核的合理形貌 186
13.2.1相变力矩是马氏体晶核长大的条件 186
13.2.2马氏体晶核的基本形态 188
13.3无扩散形核热力学 189
13.3.1马氏体相变热力学条件 189
13.3.2极高碳钢不形成束状细片马氏体 196
13.3.3马氏体晶核尺寸的范围 197
13.4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199
13.4.1马氏体形成的动力学曲线 199
13.4.2马氏体变温相变产生的原因 203
13.5完全孪晶和部分孪晶 204
13.5.1完全孪晶和穿晶孪晶线 204
13.5.2完全孪晶和穿晶孪晶线的形成原因 205
13.5.3采用“相变力矩论”解释“部分孪晶”的形成 207
13.6马氏体组织的形成机制综述 209
13.6.1束状细片马氏体的形成 210
13.6.2束状薄板马氏体的形成 211
13.6.3粗片状马氏体的形成 214
13.6.4低碳马氏体单晶外形改变和内孪晶增多的解释 214
13.6.5其他类型马氏体的形成 215
13.7决定马氏体相变机制和形态的核心因素 217
13.7.1马氏体形核长大的种类 217
13.7.2固态相变形核和核长大的基本规律 219
13.7.3对马氏体相变“形状应变”和“浮凸效应”的新见解 219
13.7.4对粗片马氏体加束状马氏体淬火组织的全面解释 220
13.8“新马氏体相变理论”小结 222
13.9马氏体相变和塑性切变的区别 225
13.9.1塑性切变的新观点 225
13.9.2马氏体相变和塑性切变比较 231
14主要结论汇总 232
14.1新发现 232
14.2主要新观点 238
14.3次要新观点 246
参考文献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