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紧凑城市的概念 1
1.2 选题依据 1
1.2.1 研究背景 1
1.2.2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4
1.3 研究内容 6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7
1.4.1 研究思路 7
1.4.2 技术路线 7
第2章 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 10
2.1 紧凑城市研究的国际进展 10
2.1.1 理念的提出 10
2.1.2 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 11
2.1.3 学术争论与融合 12
2.1.4 紧凑度的测度方法 15
2.1.5 紧凑型空间结构模式 17
2.1.6 相关案例与政策 21
2.1.7 小结 28
2.2 紧凑城市研究的国内进展 29
2.2.1 理念引入 29
2.2.2 概念辨析 29
2.2.3 紧凑度的测度方法 30
2.2.4 紧凑型空间结构模式 32
2.2.5 影响机制分析 36
2.2.6 相关案例与政策 40
2.2.7 小结 41
2.2.8 国内现有研究不足 42
2.3 总体评述与展望 45
2.3.1 紧凑城市的概念内涵 45
2.3.2 紧凑城市在我国的适用性 45
2.3.3 紧凑度测度方法 45
2.3.4 紧凑城市建设模式 46
2.3.5 研究重点展望 46
第3章 紧凑城市的理论基础 48
3.1 概念内涵 48
3.1.1 概念辨析 48
3.1.2 内涵解读 54
3.1.3 空间尺度 57
3.1.4 “紧凑城市”概念的定义 58
3.2 理论基础 58
3.2.1 分散主义规划思潮 59
3.2.2 集中主义规划思潮 64
3.2.3 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68
3.2.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70
3.3 理论基础的核心理念及对紧凑城市的启示 75
3.3.1 分散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对紧凑城市启示 75
3.3.2 集中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对紧凑城市的启示 77
3.3.3 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及对紧凑城市的启示 78
第4章 紧凑城市的影响机制 80
4.1 城市内部紧凑度的影响机制 80
4.1.1 综合分析 80
4.1.2 城市密度是城市紧凑程度演化的决定因素 82
4.1.3 城市扩展是城市外部紧凑程度演化的主导因素 82
4.1.4 新城建设、区划调整是城市紧凑程度演化的外因 90
4.1.5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城市紧凑度演化的助推器 91
4.1.6 城市交通组织是城市紧凑度演化的诱导因素 93
4.1.7 城市规划、政策引导是城市紧凑度演化的控制阀 94
4.2 城市之间紧凑度的影响机制 97
4.2.1 综合分析 97
4.2.2 城市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之间紧凑程度提高的过程 99
4.2.3 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有利于提升城市之间紧凑度 99
4.2.4 产业升级对城市之间紧凑度具有明显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101
4.2.5 城市节点优化配置有利于提升城市之间紧凑度 104
4.2.6 交通网络体系及通达性优化有利于提升城市之间紧凑度 105
第5章 紧凑城市的综合测度 107
5.1 城市内部紧凑度综合测度 107
5.1.1 总体研究思路 107
5.1.2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紧凑度评价 108
5.1.3 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与数据库建立 115
5.1.4 城市外部形态紧凑评价 121
5.1.5 城市内部功能紧凑评价 126
5.1.6 基于GIS的城市内部紧凑度评价结果 152
5.1.7 基于综合指标体系的紧凑度评价 153
5.2 城市之间紧凑度综合测度 163
5.2.1 城市之间紧凑度辨析 163
5.2.2 研究对象 165
5.2.3 研究思路 166
5.2.4 研究方法 167
5.2.5 城市之间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和评价 172
5.3 城市适宜紧凑度的理论探讨 187
5.3.1 概念内涵 187
5.3.2 研究意义 188
5.3.3 适宜紧凑度的研究方法探讨 189
第6章 紧凑城市的系统调控 192
6.1 城市内部紧凑度调控 192
6.1.1 划定城市用地增长边界 192
6.1.2 密度分区构想和开发强度控制 195
6.1.3 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201
6.1.4 以TOD模式引导城市交通和用地规划整合 203
6.1.5 构建功能混用(MXD)的城市发展模式 207
6.1.6 合理选择紧凑型空间结构模式 210
6.1.7 制定合理的紧凑城市构建和指导政策 212
6.2 城市之间紧凑度调控 214
6.2.1 明确不同城市群不同城市组团的空间发展时序 214
6.2.2 有重点的加速新经济增长极的培育 216
6.2.3 加强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 217
6.2.4 加强城市群交通网络的调配 219
6.2.5 加速城市群政策体系的完善 219
第7章 结语 221
7.1 主要结论 221
7.2 主要创新点 223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223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