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 1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 6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 13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 24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 32
第一篇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滥觞时代 45
第一章 夏王朝民族政策 45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 45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46
第三节 联姻通婚 48
第四节 宗亲分封 49
第五节 德化怀柔 50
第六节 五服贡纳 50
第七节 征服融合 52
第八节 结语 53
第二章 商王朝民族政策 55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 55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57
第三节 朝廷设“宾” 59
第四节 联姻结盟 60
第五节 封赐爵位 61
第六节 五服贡纳 62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 63
第八节 掠夺奴隶 65
第九节 征服融合 66
第十节 结语 67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 68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 68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 70
第三节 朝廷设官 71
第四节 通婚结盟 72
第五节 分封监控 74
第六节 五服职事 75
第七节 归附贡献 76
第八节 因俗而治 77
第九节 征服融合 78
第十节 结语 79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 80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 80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 84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 85
第四节 春秋和战国前期分封制 86
第五节 “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 86
第六节 “和亲”联姻普遍化 87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 88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 90
第九节 华夏夷狄,互学其长 92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 94
第十一节 结语 96
第二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确立时代 101
第一章 秦王朝民族政策 101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 101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 102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 106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 107
第五节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110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 112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114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 115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 116
第十节 结语 117
第二章 西汉王朝民族政策 119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 119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 120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26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 132
第五节 汉武帝开拓边疆 139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 146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 147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 151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 155
第十节 王莽改制 158
第十一节 结语 164
第三章 东汉王朝民族政策 166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 166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 168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172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 176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 178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 180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 186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 190
第九节 结语 194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 196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 196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 199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202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 206
第五节 蜀国民族政策 211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 216
第七节 结语 221
第五章 西晋王朝民族政策 224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 224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 226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229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231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232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 235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 239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 241
第九节 结语 245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 247
第一节 东晋和南朝政治概状 247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 249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252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 255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260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266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 270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 274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 277
第十节 结语 280
第七章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 282
第一节 “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 282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 286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 293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 297
第五节 “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 303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北魏的政治 309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 318
第八节 结语 324
第三篇 隋唐五代宋辽夏金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时代 329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 329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 329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 333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337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 341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 344
第六节 推行怀柔抚绥 348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好 352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 358
第九节 结语 362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 364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 364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 369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375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 380
第五节 太宗、高宗、玄宗开拓边疆 385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 393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 405
第八节 “和亲”之策 410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 420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 427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 432
第十二节 结语 435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 439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 439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 443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444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445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 446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449
第七节 后汉王朝对民族之治 451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 451
第九节 结语 454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 456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 456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 459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463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 466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 472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 477
第七节 “树其酋长,使自镇抚” 482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 487
第九节 “因俗而治” 491
第十节 结语 494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 497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 497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507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514
第四节 结语 521
第四篇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定制时代 527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 527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 527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 530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533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 536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 542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 547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 551
第八节 联姻之策 555
第九节 尊重宗教 558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士兵 562
第十一节 结语 565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 567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 567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 570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574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 577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 579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 586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 596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 600
第九节 开展互市 603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 607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 610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 613
第十三节 结语 616
第三章 清王朝民族政策 618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 618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 621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625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 629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 638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 648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 660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 668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676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697
第十一节 “因俗而治” 705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 711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等宗教 717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 727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 735
第十六节 结语 740
第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发展完善时期 749
第一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49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49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57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63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 768
第二章 国家元首 775
第一节 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 775
第二节 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782
第三节 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783
第四节 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 785
第三章 国务院 789
第一节 概述 789
第二节 国务院机构设置 791
第三节 行政立法 801
第四节 依法行政 807
第四章 地方政府 813
第一节 概述 813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15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825
第五章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829
第一节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829
第二节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842
第三节 我国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问题 845
第四节 我国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 850
第五节 我国农业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 858
第六章 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866
第一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 866
第二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 869
第三节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872
第四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民主法制建设 876
第五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 881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885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内容 88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891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898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和实践 905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和实践 910
第八章 民族干部政策 913
第一节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13
第二节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918
第三节 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922
第九章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928
第一节 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28
第二节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 930
第三节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37
第十章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 940
第一节 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 940
第二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 945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 954
第十一章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959
第一节 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作用 9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 963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964
第十二章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969
第一节 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性 969
第二节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977
第三节 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980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87
第一节 宗教及其社会影响 98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点 993
第三节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05
附录 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汉晋、唐宋、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015
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015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084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