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缘由及研究问题的界定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3
二、文献综述 6
(一)国内外关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6
(二)国内外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8
(三)国内外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 11
(四)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0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20
(一)研究目的 20
(二)研究意义 20
四、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点 23
(一)研究技术路线 23
(二)研究方法 24
(三)创新点 25
第一章 网络公共领域与虚拟空间社会生活公共化 26
一、公共领域的定义 26
二、现实世界公共性的蜕变 30
三、虚拟空间公共性的重构 32
四、中国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 35
(一)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 35
(二)中国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 38
第二章 校园网络舆论概述 42
一、舆论的定义 42
二、网络舆论的定义 46
三、网络舆论的客观存在 49
四、校园网络舆论场域的界定 53
(一)校园网络舆论场域的含义 53
(二)校园网络舆论场域的表现 54
(三)校园网络舆论场域的舆论传播特点 60
五、校园网络舆论在虚拟社区的互动 63
第三章 校园网络舆论的结构与特点 67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基本结构 68
(一)校园网络舆论主体 69
(二)校园网络舆论客体 76
(三)校园网络舆论介体 80
(四)校园网络舆论本体 86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标示结构 88
(一)校园网络舆论数量 88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持续性 90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强烈程度 92
(四)校园网络舆论的质量 94
三、校园网络舆论结构的特点 95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分散化 96
(二)网络舆论客体的复杂化 97
(三)网络舆论介体的虚拟化 98
(四)网络舆论环境的多元化 98
(五)网络舆论传播的群极化 99
第四章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101
一、影响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 101
(一)公众环境 102
(二)舆论环境 103
(三)校园网络舆论场 104
(四)舆论波 105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 106
(一)物理学的波动原理 106
(二)社会学的社会差异理论 108
(三)心理学的行为强化理论 110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111
(一)浅舆论阶段 113
(二)显舆论阶段 118
(三)舆论化阶段 121
(四)舆论消减阶段 124
四、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式 126
(一)沉默的螺旋模式 127
(二)引发模式 128
(三)倾泻模式 129
(四)爆发模式 130
(五)突变模式 131
第五章 校园网络舆论的功能与影响 134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角色扮演 134
(一)粘合剂角色 135
(二)传声带角色 136
(三)言论场角色 137
(四)减压阀角色 138
(五)风向标角色 139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功能发挥 140
(一)网络舆论社会目标的设定 140
(二)网络舆论社会效果的反馈 141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社会操作过程实现 142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社会关注 142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社会决策 143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社会实践 143
(四)校园网络舆论的社会反馈 144
四、校园网络舆论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145
五、校园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46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 147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148
第六章 校园网络舆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运用 151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目标构建 152
(一)和谐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 153
(二)和谐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155
二、校园网络舆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运用的原则 160
(一)方向性原则 160
(二)主体性原则 162
(三)交往性原则 163
(四)发展性原则 165
(五)系统性原则 167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169
(一)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169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 172
四、校园网络舆论的教育策略 185
(一)高校网络舆论进行教育的必要性 186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教育策略分析 188
结论 199
附录一2008年11月调查问卷 204
附录二 围绕本课题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 208
论文1网络文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消极效应 208
论文2虚拟与现实的错位 218
论文3网络时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文化意义探寻 225
论文4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冲突与虚实结合 233
论文5高校网络办公系统讨论区的功能及其舆论影响 240
论文6网络时代国家信息安全的文化意义诠释 249
参考文献 260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