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哲学的起源 1
一 哲学是什么 3
二 哲学本是“外来户” 6
三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9
四 中西哲学,各具特色 12
五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时代 15
第二讲 “照着讲”与“接着讲” 19
一 首先应当“照着讲” 21
二 怎样“照着讲” 25
三 冯先生的“接着讲” 28
四 “接着讲”的得与失 33
五 余论 40
第三讲 “三道”“十派”话人生 44
一 《人生哲学》题目之来历 45
二 《天人损益论》 46
三 中西比较以求同 50
四 一个新人生论 54
五 人生的无奈 61
第四讲 以“汉”为界说“两分” 67
一 “中国哲学史”的由来 67
二 “子学”与“经学” 73
三 《中国哲学史》的贡献 78
第五讲 最哲学底哲学 83
一 为什么是“最哲学底哲学” 84
二 《新理学》的方法 89
三 《新理学》的形上学 98
四 新理学的逻辑建构 104
第六讲 新理学的施政纲领——《新事论》 115
一 《新事论》的写作背景 116
二 中国到自由之路 123
三 《新事论》的现实意义 127
第七讲 人生的境界 135
一 从《人生哲学》到《新原人》 136
二 “觉解”的人生 139
三 心与心之理 141
四 境界的层次 148
五 “备受煎熬”的天地境界 156
六 “高明”“中庸”非两行 163
第八讲 新作应需代旧刊 168
一 难产的《新编》 169
二 旧邦新命系《新编》 174
三 抽象继承法 178
四 “共殊”一线贯《新编》 181
五 关于《新编》的总结 189
第九讲 “冯学”与“冯友兰现象” 200
一 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以看“冯学” 203
二 从“新理学”体系以看“冯学” 214
三 关于“冯友兰现象” 225
四 “冯友兰现象”的反思 236
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