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今悟·卷上 5
第一章 概述 5
第二章 经络概况古说一、经络系统 5
二、经络流注 5
三、经络溯源 7
第三章 经络理论思考一、若干思考 19
二、随想片断 20
第四章 经络新解摘要一、磁性通经 25
二、经脉、络脉、孙脉、毛脉在磁性上的差别 28
三、磁性通经的过程 34
四、共振 39
五、胚胎磁性通经与胎儿的形成 53
六、循环、磁流及针法 60
七、针、灸、磁的功能和穴位 73
八、神经、脑功能与磁性、电性 78
九、经脉系统与免疫调节 85
十、穴位、经络系统与激素的调整 94
十一、经脉系统与脑细胞代谢的调整 97
十二、痛觉、神经反射通路、丘脑认识及针刺麻醉 111
十三、耳壳与耳针 120
十四、第三系统——更复系统(CRS) 122
十五、经络穴位的磁流与治病 125
古经今悟·卷下 147
第一章 引言 147
第二章 五位百法第三章 唯识学之第八识一、“十二识”释名 147
二、“五因”与“依止执受” 154
三、若干领悟 155
第四章 唯识学之第七识——末那识一、依转 196
二、记忆、回忆和变忆 198
三、思量 201
四、转识 203
五、相应心所 205
六、第七识的论据——摄决择分 206
七、“自我中心”的意识 211
八、主动与被动 212
九、婴儿 213
十、幼童 216
十一、青年、成年 218
十二、行为模式 222
第五章 第七识、第六识俱起的心理活动一、美学与“心所” 224
二、缠与欲 226
三、法处所摄色 229
四、善恶二元 231
五、意识与命根 232
六、神经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 233
七、真警觉与假警觉 235
八、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237
九、意识与睡眠 238
十、意识与生理、病理 244
十一、准态和偏离 246
第六章 唯识学之第六识——意识一、意识 251
二、意地 253
三、情绪 255
四、情绪稳定论 257
五、乐观和安乐 257
六、下丘脑与边缘系统 258
七、基因和心所 260
八、“动机”的假说 262
九、动机的来源——意志 262
十、胜解 264
第七章 唯识学之前五识一、前五识的解析 266
二、驱迫力和欲心所 269
三、前五识的次序 271
四、熏习与修习 272
五、结束语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