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转换德育理论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1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实质 4
一 反思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4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及其唯心主义本性 4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的功绩与局限 14
二 “本体”与唯物辩证法 23
(一)简论中、西、马哲学中的“本体”问题 23
(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 35
三 事物发展的逻辑——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实质 43
(一)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生的发展” 43
(二)事物的发展与人的目的的统一 48
(三)事物的发展与对事物的认识的统一 57
(四)事物的发展与人的改造活动的统一 63
第二章 作为思维方式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70
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70
二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81
(一)发展的思想 83
(二)联系的思想 84
(三)转化的思想 87
(四)过程的思想 89
三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与适用范围 91
(一)两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91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94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适用范围 98
第三章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几种非辩证的理解方式 102
一 德育对象的存在就是德育对象的现实生活过程 102
(一)“现实的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102
(二)用“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把握德育对象的存在 104
二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存在的人本化理解 112
(一)反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 112
(二)人本主义思维与德育对象的存在的二元分裂 119
三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的抽象化理解 124
(一)关于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前提性思考 124
(二)反思“人→主体性→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模式 130
四 超越对德育对象的生成性的直观化理解 136
(一)德育过程中的“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背反 136
(二)德育对象的生成性的历史生成 14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对德育发展的理解 149
一 反思“德育发展”问题 149
(一)关于“德育发展”问题的当代探讨 149
(二)“德育发展”与“德育目的” 152
二 关于德育发展逻辑的辩证思考 158
(一)德育发展的本体是德育对象 158
(二)德育发展是德育理想与德育现实的统一 162
(三)德育发展是认识德育对象与改造德育对象的统一 166
(四)德育发展是一个“内在超越”过程 173
第五章 本质主义思维与“德育学的形而上学” 183
一 简论本质主义与本质主义思维 183
(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思维情结 183
(二)反本质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 187
(三)本质主义思维、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理论抽象化的三位一体 190
二 当代德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197
(一)德育学是以把握德育规律为目标的系统化德育理论研究 197
(二)反思“原理型德育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200
(三)反思“范畴型德育学”中的本质主义思维 208
三 德育学研究与德育中的“特殊规律” 215
(一)两种不同的规律观: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215
(二)“特殊规律”观的方法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219
(三)德育学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主义德育学”的建构 222
四 马克思的“人的科学”对德育学研究的启示 232
(一)马克思的“人的科学”的提出 232
(二)“人的科学”的历史性与实证性 235
(三)呼唤作为“人的科学”的德育学 241
结语 在德育“旧世界”中发现德育“新世界” 244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