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控制微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天凌等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1538487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聚焦于赤潮生消过程中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本书作者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十一章,由三篇组成:第一至第三章为概论,属第一篇,主要介绍赤潮及赤潮成因的研究进展。第四至第九章属第二篇,主要内容是赤潮中的有效抑、杀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及病毒)及活性成分对有毒赤潮藻的作用过程探讨。第十章独立为第三篇,简要介绍了现今条件下的赤潮防治策略。全书重点放在第二篇,内容上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相结合。

第一篇 1

第一章 赤潮概论 1

第一节 赤潮的定义与分类 1

一、赤潮的定义 1

二、赤潮的判断 2

三、赤潮的分类 3

第二节 赤潮生消的基本过程 5

一、起始阶段 5

二、发展阶段 6

三、维持阶段 7

四、消亡阶段 7

第三节 赤潮的成因 7

一、赤潮生物 8

二、发生赤潮的理化条件 13

三、赤潮发生的营养物质基础 17

四、水文气象因素 22

五、地幔流体 25

六、全球生态变化 25

第四节 中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和发展趋势 26

一、中国赤潮发生的历史概况和总趋势 26

二、近10余年中国赤潮的发生概况 36

第五节 赤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40

一、赤潮的危害 41

二、赤潮的预防策略 42

三、赤潮的监测 44

四、赤潮的防治方法 48

第二章 赤潮原因生物类型导论 51

第一节 引发赤潮的浮游微藻 51

一、甲藻门Pyrrophyta 51

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63

三、着色鞭毛藻门Chromophyta Christensen 68

第二节 引发赤潮的原生动物 70

第三节 引发赤潮的蓝细菌 72

一、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73

二、薛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74

三、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 75

第四节 赤潮与生物入侵 75

第三章 海洋中的微生物 79

第一节 海洋古生菌 79

一、古菌的分类 80

二、海洋古菌的分布 80

三、古菌的生态功能 83

第二节 海洋细菌 84

一、海洋中细菌的种类组成 84

二、海洋细菌的分布 84

三、细菌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 86

第三节 海洋真菌 87

一、海洋真菌的分类 88

二、海洋真菌的分布 88

三、海洋真菌的生态习性 88

四、海洋真菌的生态作用 89

第四节 海洋病毒 90

一、海洋病毒的主要类群 91

二、浮游病毒的感染与浮游病毒的功能基因 92

三、病毒的分布与丰度 93

四、病毒生物泵及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3

第五节 藻际环境与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 94

一、藻际环境微生物 95

二、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 96

第六节 赤潮发生与微生物的关系 101

一、细菌 101

二、放线菌 104

三、病毒 105

四、真菌 106

五、寄生性原生动物 107

第一篇主要参考文献 108

第二篇 118

第四章 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118

第一节 塔玛亚历山大藻基本特征 118

一、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细胞形态 119

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特征 120

三、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3

四、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代谢特性 124

五、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潜在开发价值 125

第二节 塔玛亚历山大藻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126

一、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127

二、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溶藻过程 130

三、藻际细菌对赤潮藻作用机制的讨论 134

第三节 无菌藻培养体系的建立 136

一、无菌藻培养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136

二、塔玛亚历山大藻无菌藻培养体系的建立 136

三、无菌藻培养体系的应用 137

第四节 藻细胞活性的检测 138

一、FDA染色法及其条件优化 138

二、其他藻细胞活性检测方法 145

第五章 海洋抑/杀藻微生物研究进展 146

第一节 抑/杀藻菌 146

一、抑/杀藻菌 146

二、抑/杀藻菌的作用方式 152

第二节 海洋抑/杀藻菌菌质资源的研究 155

一、海洋抑/杀藻菌的分离 155

二、海洋抑/杀藻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156

三、海洋抑/杀藻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57

四、海洋抑/杀藻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160

五、抑/杀藻细菌的分类鉴定 161

第三节 抑/杀藻活性物质 165

一、抑/杀藻活性物质的种类 165

二、抑/杀藻活性物质的分离 167

三、海洋抑/杀藻细菌的杀藻图谱分析 172

第四节 环境胁迫下赤潮藻程序性死亡探索 174

一、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174

二、藻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175

三、单细胞藻类的程序性死亡 177

四、环境胁迫触发微藻PCD的研究 179

五、细胞死亡途径的进化保守性 181

六、微藻PCD研究展望 181

第六章 海洋抑/杀藻微生物的生物工程 183

第一节 抑/杀藻菌的保种技术 183

一、定期移植保藏法 183

二、液体石蜡保藏法 184

三、沙土管保藏法 184

四、-80℃低温保藏方法 185

五、液氮超低温保藏方法 186

六、冷冻干燥保藏方法 187

七、商业化的保种管保藏方法 188

第二节 抑/杀藻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189

一、单因子实验法 190

二、正交设计 190

三、均匀设计 191

四、响应面方法 193

五、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法 197

第三节 抑/杀藻菌的固定化工艺 198

一、生物固定化概论 198

二、生物固定化方法 201

三、载体的特点及分类 205

四、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4

第七章 化感物质调控赤潮 216

第一节 化感作用 216

一、化感作用及其研究与发展历史 216

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218

第二节 化感物质 218

一、化感物质及种类 218

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化感物质 219

第三节 化感物质作用的特点与作用模式 220

一、化感物质作用的特点 220

二、化感物质作用的模式 221

第四节 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因素 225

一、陆生生态系统 225

二、水生生态系统 225

第五节 化感作用调控赤潮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228

一、大型水生植物抑藻作用 229

二、陆生植物抑藻作用 230

三、微藻间的拮抗作用 231

四、细菌的抑藻作用 234

五、化感物质在赤潮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235

第八章 藻类病毒多样性与噬藻作用 236

第一节 海洋病毒及其调控效应 236

一、海洋病毒参与生态系统内群落结构的调节 236

二、海洋病毒调控海洋微食物环的物质循环 240

三、海洋病毒介导的生物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及共进化 243

四、海洋病毒与DMS的归宿 244

第二节 藻类病毒多样性研究方法 245

一、噬藻体扩增引物的研究 246

二、藻病毒扩增引物的研究 246

三、PCR-DGGE 246

四、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7

五、基因文库构建 248

第三节 藻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250

一、双层平板法 250

二、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251

第四节 藻病毒调控赤潮研究进展 252

一、藻类病毒应用于赤潮调控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255

二、对病毒制剂应用于赤潮调控过程的几点认识 255

第五节 抑/杀藻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256

第九章 赤潮高发区藻—菌关系研究 260

第一节 东海赤潮高发区细菌的分布特征及细菌溶藻作用 260

一、浮游细菌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分布与活性 261

二、藻际细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藻作用 268

第二节 厦门海域异养细菌的活性特征及其与赤潮关系 271

一、厦门海域异养细菌的分布及活性 271

二、厦门海域异养细菌与赤潮生态关系探索 277

三、厦门海域赤潮跟踪调查 280

第三节 厦门海域细菌的DGGE分析 283

一、厦门海域细菌在不同季度的DGGE分析 283

二、厦门海域细菌在赤潮期的DGGE分析 288

第二篇主要参考文献 291

第三篇 331

第十章 研究展望 331

第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