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史论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之一——西周与两河篇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之二——埃及篇 14
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之三——古希腊篇 27
体系网络与中国的分合 41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 47
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 79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 89
伦理的定义 96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101
试论东汉与西罗马帝国的崩解 126
近古史研究三题拟议 137
若干类学科的观念 143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149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159
推动历史的因素 167
未来世界与儒家 176
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 182
时论 189
文化发展的前景 189
现代工商业社会中的情况 193
重建伦理条件 197
伦理重整 202
论信仰 208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该学些什么? 223
学科主体与集体研究 226
教改管见 229
教改管见之二 231
关於教育的独立 238
走向整合的世界 245
两岸文教交流的展望 250
台湾、大陆与南中国海 258
世界的历史变局与中国 262
愿台湾往前看 269
对台湾史研究的期望 272
现代之后 人类面临新课题 274
公平与正义的省思 278
研究与教学者职业规范 287
重建成就动机,找回失去的干劲——如何重振台湾竞争力? 299
对於群体认同与排他情绪的省思 303
以自由与民主迈向统一 309
群体的心态与群体的成长 315
不须愁日暮,努力浚河清 320
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25
不是抉择,而是两全 329
暂时的分,为了长久的合 335
稳步迈向中国文化圈 340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近景与远景 345
面对历史考验的理性抉择 350
真的没有远见人物吗? 355
旷野的呼声 360
让我们跳出井底 368
王作荣的理想国 370
大国解体同盟兴起? 372
文化的历劫 382
理想幻灭,历史不会终结 387
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与建设 389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405
感论 411
《西周史》「三联版」序 411
命题二则 416
高飞不逐群 420
自由思想与志节 423
良史与君子——敬悼严耕望(归田)先生 429
养儿方知亲恩重 431
并不特殊的读书生活 434
回顾心路历程 436
感伤篇 442
天安门挽歌八首 445
波斯湾歌 452
南投行 454
一家三口&孙曼丽 457
讲论 463
钱宾四先生的学术生命 463
一个整合过程的假设 470
我们生活的目标 475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489
李济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 497
两个学术发展的困境 502
附录 509
从历史角度看文化大趋势——专访许倬云院士 509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三元色——访问许倬云教授&古兆申·马励 522
满足心灵层面 宗教非唯一选择——访许倬云谈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原因&魏承恩 557
后现代人的离散与归属——专访许倬云教授&林志光 562
谈文化交流与比较文明——访问许倬云教授&李弘祺 568
历史生命的再造——许倬云的学术生涯&萧振邦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