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时代凸显 9
一信息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9
(一)信息化的影响要求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疏导 10
(二)信息化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发生改变 11
(三)信息化要求建立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3
二全球化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14
(一)全球化要求加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澄清与引导 15
(二)全球化时代呼唤人的转型 1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17
(一)需要沟通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18
(二)需要沟通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 20
(三)需要沟通化解人民各种利益矛盾 21
四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22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建构人自身的和谐 23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5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营造社会和谐 27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30
一科学依据 30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30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4
(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38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41
二理论借鉴 44
(一)交往行动理论 45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48
(三)交往教学理论 54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8
(五)符号互动理论 61
(六)沟通分析理论 64
(七)受众分析理论 69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与特征 74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与本质 74
(一)沟通 74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78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 81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99
(一)平等性 99
(二)交互性 101
(三)反思性 103
(四)生成性 105
(五)开放性 106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与规律 109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 109
(一)思想信息采集阶段 110
(二)思想信息处理阶段 112
(三)思想信息传递阶段 119
(四)思想信息接受阶段 124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规律 131
(一)利益引导规律 131
(二)情感感染规律 134
(三)理性认同规律 136
(四)价值整合规律 138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 141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关系模式 142
(一)ABX模式 142
(二)风筝互向模式 145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模式 147
(一)循环模式 147
(二)螺旋模式 149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模式 150
(一)沉默的螺旋模式 151
(二)知识沟模式 153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系统模式 155
(一)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155
(二)赖利夫妇模式 158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 160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 160
(一)导向原则 161
(二)民主原则 163
(三)适应原则 164
(四)弹性原则 169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 171
(一)传统方法 171
(二)创新方法 191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化 210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 211
(一)主体的优化 212
(二)内容的优化 223
(三)媒介的优化 226
(四)情境的优化 228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优化 234
(一)促进要素间的耦合 234
(二)保持信道通畅 236
(三)优化组合各种反馈 238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的优化 243
(一)营造舆论环境 243
(二)优化组织环境 245
(三)改善人际环境 246
结束语 248
参考文献 250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