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南京条约》与晚清江苏的开端 6
第一节 江苏第一次遭遇的西方侵略 6
一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6
二 险恶的“扬子江战役”计划 10
第二节 江苏军民的抗英壮举 14
一 陈化成血战吴淞口 14
二 镇江守军浴血抗战 17
三 靖江人民击退英军的骚扰 23
四 沿江民众奋勇打击侵略者 25
第三节 兵临城下的清廷乞和 27
一 英军陈兵南京城下 27
二 清廷求和 29
三 静海寺中的谈判预备会 32
第四节 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 35
一 中英代表的会谈 35
二 《南京条约》的签订 39
第五节 鸦片战争对江苏社会的影响 42
一 战争对江苏社会经济的破坏 43
二 江苏口岸逐步对外开放 45
第二章 江苏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上) 49
第一节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 49
一 太平天国缘起 49
二 太平军攻克南京 54
三 建都南京 58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政策 62
一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62
二 改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67
三 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 70
四 天京实施全民军事化的社会组织制度和城防建设 73
五 外交政策 78
第三节 清军和太平军以南京为中心的攻防大战 83
一 清军紧围南京、扬州、镇江 83
二 太平军挥师东进 87
三 大破江北大营,再克扬州 88
四 击溃江南大营,扭转天京战局 89
第三章 江苏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下) 92
第一节 “天京内讧”和重振声威的努力 92
一 领导成员间的矛盾激化 92
二 天京内讧 97
三 洪仁玕总理朝政 103
四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重振声威 107
第二节 苏福省的设置和终结 115
一 苏福省的建立 116
二 巩固新政的措施 119
三 清政府实施“中外会防”联合剿杀太平军 126
四 苏福省的终结 137
第三节 太平天国在江苏的溃败 141
一 天京被围和洪秀全病逝 141
二 天京陷落 146
三 李秀成被俘 149
第四章 江苏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152
第一节 江苏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152
一 有识之士“借法自强” 152
二 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 154
三 金陵制造局的建立 156
第二节 江苏第一个煤矿的诞生 159
一 徐州煤矿的创办 159
二 胡恩燮父子对江苏早期民族工业的开拓 162
第三节 民用工业的兴起 165
一 纺纱厂的创办 166
二 丝厂和其他厂矿的兴办 170
三 甲午战争后江苏近代民用工业兴起的原因 172
第四节 江苏早期民族工业经营模式评析 173
一 官办 173
二 官督商办 175
三 商办 178
第五章 江苏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新变化 181
第一节 新政时期清政府振兴实业的政策和措施 181
一 成立工商管理机构 181
二 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 183
三 设立商品陈列馆和举办“赛会” 184
四 劝办商会、兴办商报和实业学校 187
五 实施保护和扶持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 188
第二节 近代棉纺织、缫丝、面粉工业的发展 190
一 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190
二 缫丝业的兴起 194
三 面粉业的创建 197
第三节 近代其他各类工业的兴办 202
一 水电业的兴办 202
二 食品工业的发展 205
三 日用品工业的兴办 207
四 机器制造业和矿业的发展 209
第四节 南通大生集团的形成和张謇的经济思想 211
一 大生纱厂的迅速发展 211
二 大生集团的形成 215
三 张謇的经济思想 220
第五节 荣氏兄弟初创企业的活动 224
一 荣氏兄弟最初的经济活动 224
二 创办机器面粉厂 225
三 创办振新纱厂 228
四 荣氏兄弟企业初创活动的分析 229
第六节 江苏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特点 231
第七节 江苏近代农业的新变化和手工业的嬗变 236
一 农业的新变化 237
二 手工业的嬗变 243
第六章 江苏教育、文化的变革 250
第一节 江苏教育革新 250
一 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250
二 新式学堂的创办 254
三 派遣留学生 257
四 著名教育活动家 258
第二节 文化领域的创新 260
一 谴责小说的盛行 260
二 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263
三 近代报刊的创办 266
四 书局、图书馆和博物苑的创立 269
第三节 西医学的传播 277
一 教会医院和卫校的创办 278
二 西医论著的翻译 281
三 中西医汇通 284
四 西医学科体系的建立和西医技术的引进 285
第四节 近代体育的起步 287
一 西方体育的传入 287
二 近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展开 288
三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290
四 张謇与近代体育 293
第七章 江苏社会改革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296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借鉴西学” 296
一 江苏封疆大吏经世观的变化 297
二 渴望改革的社会呼声抬头 303
三 改革派思想家的崛起 309
四 “针砭时弊”,“倡言变法” 319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组织活动的兴起 332
一 学会组织、报刊杂志的诞生和发展 333
二 支持“变法”、“维新”的江苏官吏 347
第三节 民族主义理性的逐步觉醒 358
一 社会基层对外来文化的抗拒与变迁 359
二 社会上层民族主义理性的觉醒 371
第八章 江苏绅商对晚清“新政”、“预备立宪”的推动 378
第一节 促成改革的《变法平议》和《江楚会奏三折》 378
一 张謇和《变法平议》 379
二 刘坤一和张之洞的《江楚会奏三折》 382
第二节 江苏绅商对“预备立宪”的推动 385
一 张謇参观日本和对“预备立宪”的秘密宣传策动 386
二 成立团体,上促下联,推动“立宪” 392
第三节 江苏省谘议局的成立及其运作 398
一 全省首次民主选举 398
二 江苏省谘议局的成立及常会活动 410
第四节 首倡全国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 417
一 发动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 417
二 继续发动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 423
三 “请愿”的失败和教训 428
第九章 反帝爱国运动与反清革命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435
第一节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435
一 江苏留日学生的反帝救亡思潮和拒俄运动 435
二 抵制美货运动和反对洋商非法经营的斗争 440
三 收回路权运动 445
第二节 反清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451
一 反清革命思潮的逐渐兴起 451
二 同盟会江苏分会的建立和反清革命运动的开展 456
第三节 民众抗争的全面开展和逐步升级 461
一 农民抗租抗粮斗争 462
二 手工业工人的罢工斗争 467
三 商人抗捐抗税与裁厘认捐风波 470
四 抢米风潮和抗拒户口调查风潮 476
第十章 江苏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485
第一节 全省独立,连锁易旗 486
一 上海起义 487
二 苏州独立 492
三 苏南各地连锁易旗 494
四 苏北各地闻风响应 505
第二节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518
一 清军固守南京和新军起义失败 519
二 联军会攻南京 522
三 江苏都督府的建立 532
四 全省独立的完成 538
第三节 为终结帝制创建共和伟业奠基献策 543
一 沪苏独立,扭转革命危局 544
二 江苏谋士赵凤昌为创建民国出谋划策 546
三 促成推翻帝制、南北统一、共和伟业的完成 558
四 余响:一点启示 561
附录 566
一 大事记 566
二 主要参考文献 592
后记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