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光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京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7244073
  • 页数:1023 页
图书介绍:

第二十章 俄罗斯族音乐史 521

第一节 概述 52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俄罗斯族音乐 522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俄罗斯族音乐 524

一、民歌 524

二、歌舞 527

三、乐器和器乐曲 528

第四节 俄罗斯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及其音乐特点 529

第二十一章 塔塔尔族音乐史 533

第一节 概述 533

第二节 古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 533

第三节 近现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 535

第四节 当代塔塔尔族的音乐文化 536

一、民间歌曲 536

二、民间歌舞音乐 537

三、民间说唱 539

四、民间乐器与器乐 541

五、塔塔尔族音乐家 542

第二十二章 藏族音乐史 543

第一节 概述 543

一、藏族族源、历史与人口 544

二、语言与文字 547

三、生活习俗 548

四、礼仪与婚丧习俗 548

五、宗教信仰与传统节日 549

第二节 藏族历史分期与藏族音乐史分期 550

第三节 现存的藏族传统音乐 552

一、民间音乐 552

二、宗教音乐 554

三、宫廷音乐“噶尔” 556

第四节 远古(原始)时期到吐蕃王国建立之前的藏族传统音乐(远古—公元7世纪) 557

一、原始时期的民间歌曲 557

二、原始时期的藏族器乐 561

三、原始时期的歌舞艺术 561

四、原始本教与祭祀性歌舞 563

五、原始时期的藏族说唱音乐艺术与本教的“仲” 564

第五节 吐蕃王国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7—9世纪) 564

一、吐蕃王国初期“古尔”的兴起和发展 565

二、果谐歌舞的起源与特点 565

三、吐蕃时期的乐器与器乐 566

四、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器乐在藏族地区的流传和各种文物遗存 570

五、大型民族传统歌舞谐钦的历史与发展 571

六、吐蕃时期军队将士的征战歌——“百” 573

七、吐蕃时期的婚礼音乐 573

八、吐蕃时期白面具藏戏的形成和发展 574

九、吐蕃时期藏族杂技音乐 575

十、佛教密宗金刚表演舞曲的起源与发展 575

十一、吐蕃时期的音乐理论 576

第六节 藏区分裂割据——元代西藏统一于祖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9—20世纪) 577

一、史诗格萨尔说唱音乐 577

二、藏传佛教音乐的种类及其历史 579

三、传统供奉歌舞 582

四、后弘期藏传佛教的音乐理论 582

五、萨迦宫廷的歌舞剧——“素”与舞剧——“巴贡娃” 583

六、热巴艺术的历史与流传 584

七、蓝面具藏戏与喇嘛玛尼说唱音乐及其历史 585

八、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的历史与发展 586

九、牛皮船歌舞——咕孜 587

十、堆谐音乐艺术的流传与发展 588

十一、囊玛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589

十二、康谐 589

十三、安多藏戏的起源与发展 590

十四、工布箭歌 591

十五、对歌、猜歌、儿歌、小调和强盗歌等 591

第七节 新中国建立——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时期的藏族传统音乐(公元1949年至今) 592

一、初期情况 592

二、人才培养 593

三、音乐创作 594

四、传统音乐遗产的抢救与保存 597

五、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工作 598

六、藏族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 600

七、藏传佛教音乐艺术的弘扬 601

第八节 人物小传 603

第二十三章 门巴族音乐史 611

第一节 概述 611

第二节 门巴族的物质文化与习俗文化 613

第三节 门巴族的音乐文化 616

一、原始时期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616

二、本教盛行时期的门巴族音乐 617

三、佛教传入时期的门巴族音乐 620

四、西藏地方政府统治时期的门巴族音乐 623

五、新中国建立后的门巴族音乐 625

第四节 民间艺人 626

第二十四章 珞巴族音乐史 628

第一节 概述 628

一、珞巴族的生存环境 628

二、珞巴族的生产活动 628

三、珞巴族的社会组织 629

四、珞巴族的宗教信仰 630

五、珞巴族的历史简况 631

六、珞巴族的语言、文学、艺术 634

第二节 珞巴族的传统音乐 635

一、民间歌曲 635

二、舞蹈音乐 638

三、民间器乐 639

第三节 关于珞巴族音乐历史分期的思考 639

第四节 远古时期至15世纪前后的珞巴族传统音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641

第五节 父系家长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珞巴族传统音乐(15—20世纪) 646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及西藏民主改革至今的珞巴族传统音乐(20世纪50年代) 647

第二十五章 羌族音乐史 650

第一节 概述 650

第二节 古代羌族音乐文化 651

一、周王朝时期的羌族音乐文化 652

二、秦汉西羌音乐文化 654

三、西夏王国音乐文化 660

第三节 近现代羌族音乐概况 662

一、民歌 662

二、民间歌舞音乐 672

三、羌戏音乐 676

四、羌族民间乐器 678

第四节 羌族音乐(公元1840—1949年) 679

一、歌颂红军的歌谣 679

二、反映羌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勇斗争的歌谣 680

第五节 羌族音乐(公元1950—1993年) 681

一、新民歌及民歌的改编与创作 681

二、论著出版 682

三、羌族乐人 683

第二十六章 彝族音乐史 687

第一节 概述 687

一、语言与文字 687

二、族源与社会 689

三、民居与家庭 690

四、服饰、饮食与婚姻 690

五、宗教信仰 691

第二节 战国前的古代彝族音乐(约公元前5—前4世纪) 693

一、古代职业或半职业的音乐人员 693

二、古代音乐舞蹈活动 694

三、古代音乐舞蹈图画 696

四、古代彝族乐器 697

五、出土音乐文物 698

六、汉文献记载的古代彝族音乐 700

第三节 两汉南北朝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前206—公元589年) 700

一、播勒家的音乐 700

二、出土音乐文物 702

三、歌词创作理论 702

第四节 唐代彝族音乐(公元618—907年) 703

一、南诏时期对外来音乐的吸收 703

二、南诏献演民族歌舞《南诏奉圣乐》 704

三、汉文献中的彝族音乐散记 706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1206—1911年) 707

一、彝族土司府礼仪乐 707

二、彝族吹吹腔 708

三、彝族花灯 709

四、彝剧萌生 709

五、民间歌舞音乐 709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彝族音乐(公元1911—1948年) 711

一、土司府礼仪乐的发展 711

二、彝剧形成,彝族花灯的发展 712

三、“洒叉”(彝汉民歌)的出现 713

四、彝族情歌歌唱活动的衍变 713

五、《阿细跳月》轰动昆明 713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彝族音乐(公元1949—1990年) 714

一、彝族音乐走向北京,走出国门 714

二、传统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 714

三、彝族戏剧音乐 736

四、彝族曲艺的诞生和成长 738

五、新音乐创作和传统音乐研究 739

六、彝族音乐家及民间艺人 740

第二十七章 白族音乐史 744

第一节 概述 744

第二节 远古至唐宋时期的洱海地区音乐文化 746

一、传统乐器和民间音乐生活 746

二、同东南亚和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 748

第三节 元明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749

一、民俗音乐 749

二、乐器和器乐 750

三、吹吹腔的诞生 750

四、青姑娘节和打歌 752

五、“山花体”与白族民歌 453

六、洞经音乐的兴起 754

第四节 清、民国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755

一、音乐民俗和相关音乐 756

二、民间歌曲 757

三、民间乐器 758

四、大本曲音乐 759

五、吹吹腔戏音乐 760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白族音乐文化 761

一、民歌和歌舞 761

二、乐器和器乐种类 765

三、说唱曲种 766

四、白剧的形成 769

五、新音乐创作和传统音乐研究 770

第二十八章 哈尼族音乐史 773

第一节 概述 773

第二节 远古时期的哈尼族音乐(新石器时期—公元580年) 775

一、神话歌 775

二、生产歌 775

三、生活歌 776

四、祭祀歌 776

第三节 隋唐至元末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581—1367年) 776

一、生产活动中的音乐 777

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 777

三、爱情娱乐中的音乐 777

四、婚俗礼仪中的音乐 778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368—1911年) 778

一、节日活动中的音乐 778

二、农耕活动中的音乐 779

三、恋爱婚俗中的音乐 780

四、丧葬活动中的音乐 780

五、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781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912—1949年) 781

一、民间音乐体系定型和完善 781

二、民歌直接反映“阶级斗争” 783

三、反映革命斗争的新音乐的传播 785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哈尼族音乐(公元1949—1998年) 785

一、公元1949—1966年的哈尼族音乐 786

二、公元1966—1976年的哈尼族音乐 792

三、公元1977—1998年的哈尼族音乐 794

第二十九章 傣族音乐史 823

第一节 概述 823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傣族音乐(远古—约公元前6世纪) 825

一、民歌 825

二、乐器 826

第三节 滇掸时期的傣族音乐(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827

一、民歌 829

二、宗教音乐 830

三、乐器 831

第四节 诸勐割据时期的傣族音乐(约3—10世纪) 831

一、民歌 832

二、乐器 833

三、佛教音乐 834

第五节 帕雅真时期的傣族音乐(约10—14世纪) 834

一、说唱 834

二、歌舞 835

三、乐器 835

第六节 土司时期的傣族音乐(约14—20世纪40年代) 836

一、民歌 837

二、说唱 837

三、歌舞 838

四、傣剧音乐 839

五、乐器 841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傣族音乐(公元1949年以后) 842

一、民歌 842

二、说唱——赞哈演唱 843

三、歌舞 844

四、傣剧 844

五、重要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846

第三十章 傈僳族音乐史 849

第一节 概述 849

第二节 定居怒江前的傈僳族音乐(远古—公元1549年) 852

一、社会概况 852

二、创世传说与叙事古歌 853

三、劳动歌(舞) 855

四、祭祀歌《尼莫祭歌》(nitmot dingot) 856

五、原始民族乐器 858

第三节 迁居怒江后的傈僳族音乐(公元1549—1948年) 858

一、社会概况 858

二、叙事歌——莫广(motgguat) 860

三、舞蹈歌——欠哦(qailngot) 863

四、风俗歌 865

五、山歌小调 872

六、《扎尼斗史》(ssarnei deqshit)(儿歌)和摇篮曲 874

七、民间乐器与乐曲 87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傈僳族音乐 881

一、社会概况 881

二、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882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887

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作 889

五、原始宗教祭祀音乐的逐渐消亡和民族音乐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出现 891

六、著名歌手与乐手 891

第三十一章 佤族音乐史 894

第一节 概述 894

一、民族起源、形成及发展 894

二、民族文化概况 8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前的佤族音乐 898

一、民歌 899

二、乐器 901

第三节 佤族音乐(公元1950—1970年) 903

第四节 佤族音乐(公元1970—1990年) 904

第三十二章 拉祜族音乐史 907

第一节 概述 907

第二节 游牧迁徙时期的拉祜族音乐 909

第三节 定居农耕时期的拉祜族音乐 915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拉祜族音乐 919

第三十三章 纳西族音乐史 925

第一节 概述 925

第二节 上古至盛唐时期(?—738年) 926

一、上古传说时期(?—公元前211年) 926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929

三、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公元221—738年) 932

第三节 南诏统治时期(公元738—902年) 932

一、民俗音乐的发展脉络 933

二、与藏族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遗存 937

三、《南诏奉圣乐》相关乐器在纳西族地区的遗存 938

第四节 土酋纷争时期(公元937—1253年) 939

一、东巴教与东巴音乐 939

二、东巴音乐的产生与繁衍 940

三、民俗音乐的发展脉络 941

第五节 木氏治理时期(公元1253—1723年) 942

一、东巴音乐的鼎盛 943

二、“勃拾细哩”(白沙细乐)的雏形 944

三、汉文化的传入与木氏作家群体文人诗歌的兴起 947

四、汉族文庙儒学礼乐的传入 948

五、《勃拾细哩》的成型 948

六、多宗教音乐的相互浸透与东巴教音乐的衰败 948

第六节 改土归流时期(公元1723—1840年) 950

一、汉文化的普及与旁氏作家群体文人诗歌的繁荣 951

二、仕学之风的盛行与儒学礼乐的鼎盛 951

三、丽江古乐(洞经音乐)的称谓、传说及溯源 953

四、《勃拾细哩》的转型 955

五、民间传统大调(叙事歌)的产生及发展 957

六、藏传佛教音乐的再次传入及流布 959

第七节 民主革命时期(公元1840—1949年) 959

一、儒学礼乐在纳西族地区的演变与衰败 960

二、多宗教音乐的合流、变异与世俗化倾向 960

三、《勃拾细哩》的定型 961

四、丽江洞经古乐的继续发展 963

五、丽江洞经古乐的基本概况 964

六、《丽江白话报》与学堂乐歌对纳西族地区音乐发展的影响 971

七、西方宗教音乐的传入与流布 972

八、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概况 973

九、红军歌曲的流传与普及 978

十、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 978

十一、《雪社》对丽江洞经古乐的继承与发展 979

十二、文人音乐创作的肇始与发展 979

十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发展脉络 980

第八节 社会主义时期(公元1949—1998年) 980

一、民间音乐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981

二、专业音乐的创作与发展 981

三、对民间器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982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音乐发展脉络 983

五、音乐艺术的全面繁荣 984

六、对丽江洞经古乐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弘扬 988

七、对东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弘扬 993

八、民间传统音乐的研究现状 997

九、丽江洞经古乐、《勃拾细哩》和勒巴音乐的传承现状 999

十、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普及与提高 1000

第三十四章 景颇族音乐史 1005

第一节 概述 1005

第二节 西北高原时期的景颇族音乐(远古—公元前5世纪) 1008

第三节 青、康藏高原时期的景颇族音乐 1009

一、山歌的发展 1010

二、“木沾”、“勒来”(长诗调)的发展 1011

三、“哦日阿”调的演变和发展 1013

四、贺新房歌的产生 1013

五、丧葬歌(景颇支、载佤支叫“奔史”,浪峨支叫“戛本过”)的产生 1013

六、舂米歌(景颇支称“瑞鲁”,载佤支称“谷通木宽”)的产生 1013

七、婚嫁歌(景颇支称“孔然斋洼”,载佤支称“迷航勒来”)的产生 1014

八、“直”(浪峨支称山歌为“直”)的产生 1014

九、原始宗教音乐的发展 1014

十、吹管乐器的发展 1015

第四节 进入横断山脉时期的景颇族音乐 1015

一、载佤支“直”(山歌)的产生 1016

二、“哦日阿”调的发展 1016

三、“木沾”、“勒来”(长诗调)的发展 1016

四、“石落芒卡”(山官娘哭死虎调,载佤支称“罗增突”)的产生 1016

五、器乐曲的发展 1017

第五节 进入滇西和德宏及其以西地区时期的景颇族音乐 1017

一、“直”(山歌)的发展 1017

二、“勒来”(长诗调)的发展 1017

三、浪峨支“勒山山”(贺新房歌)的发展 1017

四、“瑞鲁”和“谷通木宽”(舂米歌)的发展 1018

五、文邦音乐的发展 1018

六、象脚鼓的传入 1019

七、“叮”的传入 1019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景颇族音乐 1019

一、20世纪50—60年代初期 1019

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中期 1020

三、20世纪80—90年代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