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原始社会科学与技术的萌芽 1
(一)各种技术的萌芽 1
1.石器的制造 1
2.弓箭的发明 1
3.火的使用 2
4.原始耕作技术 2
5.制陶技术 3
6.纺织技术 4
7.交通工具 5
8.建筑技术 5
(二)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6
1.最初的天文知识 6
2.最初的数学知识 7
3.医药知识的萌芽 7
4.物理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萌芽 8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 9
(一)青铜冶铸技术 9
1.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阶段 10
2.关于古铜的寻矿与开采 10
3.几种新工艺 11
(二)天文学与数学的进步 13
1.夏代天文学成就 13
2.商代天文学成就 13
3.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14
4.二十八宿发端 17
5.数学与运算的开始 17
6.几何知识的滥觞 19
(三)医药、地理和物候知识 20
1.医药 20
2.地理 21
3.物候 21
(四)奴隶社会的农业生产技术 22
1.夏商的农业生产技术 22
2.周代的农业生产技术 23
3.粪肥与园艺的肇始 24
(五)手工业技术 25
1.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诞生 25
2.建筑的进步 26
3.纺织与染色 27
4.酿酒 29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 31
(一)冶铁技术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31
1.我国冶铁的开始 31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中的六大贡献 32
3.找矿与采矿技术 33
(二)天文学与数学的奠基 34
1.二十八宿体系的完成 34
2.五大行星的观测 35
3.《甘石星经》不是战国时的著作 35
4.彗星等观测成果 36
5.算学的新进展 37
6.几何学的特殊名称及知识 38
(三)农学与生物学 39
1.我国最早系统阐述农学科技的论文 39
2.植物生态知识 42
3.动植物分类知识 43
(四)《考工记》中的技术和科学 44
1.成书年代与内容 44
2.制车技术 44
3.弓箭技术 45
4.声学知识 46
5.织染与皮革技术 47
(五)《墨子》中的科学与技术 47
1.声学实验 48
2.力学知识 49
3.几何学知识 50
4.光学知识 51
(六)地学专著的出现 54
1.《山海经》 54
2.《尚书·禹贡篇》 54
3.《管子》的地理知识 55
(七)医学理论的初步确立 56
1.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 56
2.医和与扁鹊 60
3.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 61
(八)百家争鸣的自然观 63
1.关于宇宙的认识 63
2.关于天命观的论战 65
3.关于天地的种种解释 66
四、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68
(一)冶铁技术及铁制工具的新发展 68
1.冶炼技术中的三大发明 68
2.冶铁其他新技术的使用 70
3.铁制工具与兵器的普及 70
(二)天文学数学体系的完成 71
1.测天的仪器 71
2.张衡的科学贡献 72
3.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73
4.新星和其他天象记录 74
5.宇宙理论的新学说 74
6.历法体系的形成 77
(三)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 78
1.《九章算术》的成书缘起 78
2.《九章算术》的内容 79
3.《九章算术》的意义和影响 79
(四)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 80
1.赵过与“代田法” 81
2.汜胜之与“区种法” 81
3.新式农具 82
4.园艺技术 82
(五)地学的新进展 85
1.疆域地理的创始和经济地理的萌芽 85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 86
3.气象知识的积累 87
(六)医药学的新成就 89
1.《神农本草经》 89
2.张机与《伤寒杂病论》 90
3.淳于意与世界现存最早的医案 93
4.世界医疗体育的创始人——华佗 95
(七)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96
1.造纸应始于西汉 96
2.蔡伦对造纸的贡献 97
3.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98
(八)建筑与造船 99
1.秦汉宫殿 99
2.秦汉长城 100
3.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101
4.造船技术 102
(九)纺织技术 103
1.纺织品的工艺和染色 103
2.纺织机械的发明 103
(十)漆器的由来与发展 105
1.秦汉以前的漆器概述 105
2.秦汉以后的漆器 106
(十一)中外科技交流 106
(十二)科学思想 107
1.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 107
2.促进科学发展的学说 109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 111
(一)宿铁法、双液淬火和鼓风技术 112
1.宿铁法是制钢技术的重大创造 112
2.双液淬火法 112
3.鼓风技术 113
(二)星图、岁差与历法 113
1.陈卓与星图 113
2.虞喜与岁差 114
3.张子信与杨伟的贡献 116
(三)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117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 117
2.刘徽的主要贡献 118
3.祖冲之的主要贡献 120
(四)农学中的新著述 122
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122
2.《南方草木状》 127
(五)地学的新贡献 128
1.裴秀的制图六体 128
2.郦道元的《水经注》 129
3.其他地学著作 131
(六)医药学的新成就 131
1.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集注》 131
2.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雷公炮炙论》 133
3.王叔和与《脉经》 133
4.葛洪与《肘后救卒方》、《抱朴子》 135
5.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137
(七)机械制造技术 139
1.马钧的发明 139
2.运输与军事技术 140
(八)建筑技术 141
1.寺塔 141
2.石窟 141
(九)有关自然界的学术争论 142
1.有关天地的新三论 142
2.佛教、道教的宇宙观 143
3.唯物主义者的宇宙论 143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 145
(一)冶金技术 147
1.大铸件技术 147
2.货币铸造 148
3.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 149
(二)天文学 150
1.张遂的贡献 150
2.历法改革与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 152
3.天文仪器和星图 154
(三)数学 155
1.算经十书的整理 155
2.《缉古算经》和《韩延算术》 156
3.刘焯与一行的数学贡献 157
4.官办数学教育的开始 159
(四)农学著述与农业技术 159
1.《耒耜经》和唐犁 159
2.《茶经》与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 161
3.《四时纂要》与其他农业技术 162
(五)建筑 162
1.赵州桥 162
2.佛光寺与玄奘塔 163
3.长安和洛阳城建筑 164
(六)地学 165
1.大运河 165
2.窦叔蒙与《海涛志》 166
3.贾耽与《海内华夷图》 167
4.《括地志》与《元和郡县图志》 168
5.唐玄奘的地理考察 169
(七)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发展 170
1.印刷术的第一个老前辈——印章 170
2.印刷术的第二个老前辈——石刻 171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72
4.造纸术的进步 174
(八)瓷器与纺织 174
1.白瓷与青瓷 175
2.纺织技术 176
3.印染技术 177
(九)医药 178
1.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 178
2.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179
3.孙思邈与《千金方》 180
4.王焘与《外台秘要》 182
5.各科医学专书的出现 183
6.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唐代太医署 184
7.藏医成就和《四部医典》 185
(十)中外科学交流 186
1.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86
2.与越南、柬埔寨、印度的交流 187
3.与伊朗、东罗马、阿拉伯的交流 189
(十一)科学思想 190
1.韩愈的唯心主义天命论 190
2.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 191
3.刘禹锡的自然观 192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的科学与技术 193
(一)三大发明及其意义 196
1.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197
2.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与传播 203
3.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对航海的影响 209
(二)两颗科学巨星——沈括与苏颂 214
1.沈括的生平与著述 215
2.沈括的科技成就 217
3.沈括的科学思想 222
4.苏颂的生平与著述 224
5.苏颂的科技成就 238
6.苏颂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239
(三)数学发展的高峰期 245
1.宋元数学名著 245
2.贾宪、刘益、秦九韶的数学成就 249
3.天元术与四元术 261
4.垛积术与招差术 264
5.大衍求一术与割圆术 269
(四)天文学的巨大成就 276
1.天文仪器的研制 276
2.天体观测的成就 281
3.历法改革及其成就 287
(五)医药科学的全面发展 292
1.医药事业的改革 292
2.本草与方书的成就 295
3.医学各科的新贡献 302
4.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 309
5.医学理论的争鸣 326
(六)地学与水利的新创造 331
1.地学新著作 331
2.燕肃与《海潮论》 333
3.地图绘制的新进展 342
4.水利事业的新发展 350
(七)矿冶与陶瓷 364
1.采矿著作与技术 364
2.冶金技术 369
3.宋代陶瓷的生产与技艺 373
4.辽金陶瓷的生产与技艺 381
5.元代陶瓷的生产与技艺 387
(八)建筑技术与著作 392
1.城市建设 392
2.塔与寺庙 394
3.桥梁技术 399
4.李诫与《营造法式》 402
(九)纺织与酿酒 416
1.纺织业的普遍发展 416
2.纺织技术的进步 421
3.《梓人遗制》和黄道婆的贡献 425
4.造酒技术 428
(十)农学 437
1.宋元农业发展概况 437
2.农书概述 439
3.陈旉《农书》中的农学与技术 442
4.元代农学与技术 455
(十一)宋元时期的科学思想 477
1.张载与王安石的科学思想 477
2.朱熹与郭守敬的科学思想 481
3.宋元时期关于宇宙理论的争论 488
(十二)中外科技交流 492
1.与东亚各国的科技交流 492
2.与南亚各国的科技交流 497
3.与阿拉伯、非洲各国的科技交流 500
八、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上) 506
(一)郑和远航与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508
1.郑和远航的伟大壮举 508
2.明代的造船技术 509
3.明代航海技术 510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512
1.新作物的引进 512
2.“一岁数收”和蚕桑技术 513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514
4.其他农学成就 517
(三)医药学的新收获 519
1.陈实功与《外科正宗》 519
2.温病学说的创立 520
3.天花接种的发明与推广 522
4.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524
(四)地学的新贡献 526
1.伟大的治黄工程 526
2.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 528
3.明代的地图绘制 531
4.孙兰的流水地形发育理论 531
(五)冶金技术与《天工开物》 533
1.采矿和炼锌技术 533
2.灌钢和炒钢技术 534
3.活塞风箱与焦炭的使用 534
4.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535
(六)建筑与声学成就 536
1.明清的皇宫 536
2.明代的长城 538
3.园林建筑技术 539
4.兄弟民族建筑 540
5.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 543
九、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下)——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47
(一)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与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 550
1.耶稣会传教士是些什么人? 550
2.耶稣会传教士传入了哪些科技知识 553
(二)中国政府对西方科技知识的政策与知识分子的态度 558
1.中国政府对西方科学知识传入的政策 558
2.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 560
(三)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563
1.《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 563
2.康熙皇帝的科技活动与成就 568
3.王锡阐与梅文鼎 575
十、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科学技术 583
(一)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传入 586
1.近代中国的三种工业企业 586
2.西方科技著作的大量翻译 589
3.学习西方科技教育机构 591
(二)近现的中国数学工作 596
1.李善兰的数学翻译与著述 596
2.近现代的数学教育与研究 598
(三)西方物理化学知识的传入与近现代物理化学成就 600
1.对西方物理化学知识的介绍 600
2.徐寿父子和侯德榜的贡献 602
3.近现代物理先驱们的探索 610
(四)地学生物知识的传人和近现代地学概述 616
1.西方地学生物知识的传入 616
2.中国近现代地学发展概述 618
(五)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和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620
1.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 620
2.近代采煤技术设备的引进与发展 622
3.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623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科学和技术 627
(一)新中国的科学规划与人才培养 629
1.中国科学院的组建与发展 629
2.海外学子纷纷归来的热潮 632
3.精英荟萃的科学院学部委员 634
4.1956年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 636
5.建立培养研究生的制度 638
(二)两弹升天,震惊世界 639
1.我国自制的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 639
2.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42
3.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645
4.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649
5.我国原子能科学的创始人——钱三强 651
6.两弹元勋邓稼先 656
(三)新中国卫星发射的伟大科学成就 660
1.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660
2.我国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 664
3.我国掌握了回收人造卫星的科学技术 667
4.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 669
5.中国所经历的澳星发射的失败与成功 671
(四)新中国医学和生物学的巨大成就 675
1.新中国断手再植成功的奇迹 675
2.生命奥秘探索中的世界第一 678
3.生命科学研究再次夺冠 682
4.汤飞凡和他的国际金奖 686
5.朱洗的科学贡献与世界第一 690
(五)新中国的数学成就与数学精英 694
1.创业时期的新中国电子计算机 694
2.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惊人跨越 697
3.让方块字与计算机联姻的科学家 701
4.杰出的人民数学家华罗庚 705
5.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708
6.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杨——张定理” 712
(六)新中国的物理学成就和伟大先驱 716
1.王淦昌与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716
2.中国科学家在“超导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721
3.我国的三大加速器工程 725
4.当代物理学界的四位元勋 732
(七)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741
1.地质学家李四光 741
2.气象学家竺可桢 746
3.桥梁专家茅以升 749
4.物理学家周培源 753
5.“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 758
结语 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