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再版前言 1
上卷 刘知几述评 3
一、导论 3
(一)由建设中国史学批评史的构想而获得的研究动机 3
(二)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观点:重视事实,轻视批评 5
(三)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形式和特征 11
1.“《春秋》笔法” 11
2.“论赞”体的史学批评 13
3.议论文体的史学批评 15
4.诗体的史学批评 17
5.小说体的史学批评 18
6.戏剧体的史学批评 21
7.评点式的史学批评 24
8.系统的史学批评 26
(四)史学批评的性质和中国史学批评史的任务 28
二、刘知几生活的时代氛围 37
(一)对武则天时代的总评价 38
(二)鲜卑遗风与儒教衰微 40
(三)酷吏政治与指陈时弊 42
(四)用人政策与仕宦生涯 45
(五)佛教盛行与《文心雕龙》 50
(六)文学道路与史学道路 55
(七)中宗时代与《史通》成书 61
(八)玄宗初年与刘知几晚年 64
三、刘知几史学批评方法论:历史的批评 74
(一)思想来源 75
(二)原始察终 82
(三)随时之义 87
(四)时移世异 91
(五)史学分期 95
(六)上古史学 97
(七)中古史学 102
(八)近古史学 109
下卷 《史通》引用文献考证 127
(先秦部分) 127
《史通》引用文献考证凡例 127
一、经部 129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129
周易 131
易象 133
尚书 134
尚书璇玑钤 141
诗经 142
周官 144
礼经 146
大戴礼 147
礼记 147
春秋 149
左传 166
公羊传 182
谷梁传 188
邹氏传 190
夹氏传 190
论语 191
孝经 196
尔雅 197
六经 197
五经 199
七经 203
三礼 204
三传 205
五传 207
二、史部 214
周书 214
国语 217
世本 221
战国策 223
竹书纪年 225
汲冢琐语 229
师春 231
鲁春秋 231
周志 233
晋乘 234
郑书 235
楚梼杌 235
山海经 236
越绝书 237
三、子部 242
管子 242
晏子春秋 243
老子 245
墨子 248
孟子 248
庄子 250
虞氏春秋 251
荀子 253
吕氏春秋 254
韩非子 257
列子 258
四、集部 263
楚辞 263
参考文献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