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乾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90340
  • 页数:205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热点,并且近年来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本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新中国初期的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之前为时间段,以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来论述,具有一定的创新的意义。

导论 1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 1

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 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7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 9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12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 12

2.“第二次结合”开篇的研究思路 16

三、研究方法和特色 18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1949—1966)的历史背景 22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际环境 22

1.两大阵营:从“冷战对抗”到“缓和对话” 22

2.社会主义阵营:从“结盟”到“分裂” 25

3.民族独立运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 26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内条件 27

1.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8

2.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 30

3.党和群众对领袖的信任和崇敬 31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基础 35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35

2.列宁斯大林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38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直接理论基础 41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实践经验 44

1.解放区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经验 44

2.国际无产阶级运动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49

3.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基本经验 52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和历史分期 55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 55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分期 58

第二章 1949—195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奠基 64

一、“第二次结合”提出面临的重大问题 64

1.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变化的因素 64

2.中苏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 66

3.中国共产党党内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不同意见 69

二、奠定“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基础 72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72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确立 85

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 99

第三章 1956—1966:“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试验 101

一、“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的提出 101

1.“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提出的背景 101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内涵 102

二、“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及特点 108

1.学术界的不同见解 108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 110

3.“实行第二次结合”的特点 116

三、“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118

1.从“赶超构想”到“总路线”:“实行第二次结合”行动纲领的形成 118

2.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现形式 123

3.从整风反右到“四清”运动:“实行第二次结合”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 130

4.读“三本书”、搞“调查年”和“七千人大会”:“实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总结经验 133

四、“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地位 138

第四章 “第二次结合”开篇阶段(1949—1966)的理论贡献 143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43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初步探索的新成果 146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认识 158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新贡献 166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视界 174

六、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 178

1.增强党的团结 178

2.执政党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180

3.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183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