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农业集体化体制的形成 13
一、从国情实际出发 精心描绘新中国建国蓝图——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的形成与确立 13
毛泽东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张 15
“九月会议”集中全党智慧描绘建国蓝图 19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新中国建国方针 26
人民政协: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共同纲领》 30
二、新中国建立伊始发生的分歧与争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农村发展道路的第一场争论 34
土改后的农村应否立即走向社会主义? 34
毛、刘间认识上的分歧初现 40
毛泽东亲手推动,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起步 48
难以消除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53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思想及理论上的局限 57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与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全面展开 64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酝酿到确立 65
总路线的实施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72
中央农村工作部成立及纠正急躁冒进的努力 78
毛泽东两次谈话:要求加快合作社发展 85
粮食统购统销与农业合作化发展 92
四、“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席卷全国——农业合作化快速发展全面实现 102
“生产力的暴动”及“停、缩、发”三字方针的提出 103
“五月变化”:“上马”与“下马”之争爆发 112
论争再起:“大发展”还是“小发展”? 117
毛泽东痛批“小脚女人”,合作化加速实现 123
最重要的一步: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转变 132
五、为巩固合作社的苦心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包产到户”的兴起 141
“闹社”、退社风潮呼唤建立生产责任制 143
实践中形成的包产制:“三包一奖” 151
邓子恢在实践中探索合作社的生产责任制 155
“包产到户”:农民自己的创造 161
最早的较大规模包产到户实践:浙江永嘉的试验 164
全国第一场“包产到户”大论争 171
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农业体制变革陷入“乌托邦”空想 177
毛泽东严批“反冒进”,发动“大跃进” 179
“左”倾冒进的“大跃进”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189
走向“乌托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197
超越现实的“共产主义畅想” 209
难以实现的“强国梦” 215
饥饿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以自救 222
下篇 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及最终确立 229
七、纠“左”,调整政策的曲折历程——庐山会议前后纠“左”反右的大反复 229
第一次郑州会议开始纠“左”,为“共产风”降温 230
从八届六中全会到第二次郑州会议:继续纠“左” 235
庐山会议:突然中断纠“左”,转向全面“反右倾” 242
“乌托邦”空想的破灭及所造成的恶果 251
八、形势紧迫,停止反右继续纠“左”——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调整 259
“三年困难”时期到来,反右倾斗争降温 259
八届九中全会:纠“左”又成主要任务 265
人民公社被迫从“一大二公”社有制后退 269
人民公社放弃超越现实的“供给制” 277
九、一次试图总结“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会议——“七千人大会”的成就与局限 285
一次群情激昂、“议论纷纷”的会议 286
毛泽东的讲话及对错误认识的“底线” 294
毛、刘间的分歧由此而起吗? 300
大会终未能突破历史性局限 308
十、人民群众自发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的探索——“包产到户”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 313
“包产”、“借地”之法风行全国 314
一批干部、知识分子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322
浙江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上) 329
浙江的“两个半单干理论家”(下) 338
江苏两位热血青年为“包产到户”奔走呼号 347
十一、一次大规模的“包产到户”实践——安徽“责任田”的兴起和“改正” 354
“左”倾错误的一个重灾区 354
曾希圣“左”后纠“左” 362
宿县一位老农自食其力的启示 368
南新庄试点 371
顶着巨大压力在全省推行 376
“责任田”,救命田! 380
探索农村改革的重要一步 382
违背民心的“改正” 386
一位县委干部上“万言书”保荐“责任田” 393
淮北一群痴汉一腔赤诚上书毛泽东 398
十二、终止纠“左”全面反右,人民公社体制最终确立——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及其历史性影响 408
反“三股歪风”,形势顷刻逆转 409
重提阶级斗争,“左”倾错误又成主导 414
全面禁绝“包产到户”,人民公社体制最终确立 419
附录 429
后记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