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缘起于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 1
第一章 文化危机:现代性文化历程反思 8
一、视野拓展:文化概念的主客体维度 9
1.文化的客体功能性维度 10
2.文化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维度 13
二、概念辨析: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现代性 17
1.对“现代”概念的理解 18
2.对“现代化和现代主义”概念的理解 21
3.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24
三、历史进程:人类理性精神发展之路 26
1.人类理性觉醒时期 27
2.人类理性独立时期 28
3.人类理性崇拜时期 31
四、路径依赖:现代性文化反思 36
1.现代性文化反思:理性吊诡和文化批判 37
2.全面检讨:四种反思的理论 44
第二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57
一、后现代主义: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转向 57
1.对待后现代主义的辩证态度 57
2.后现代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61
二、人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和人 65
1.“意识形态”概念的传统理解及其泛化 65
2.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71
三、人的理想寄托:“乌托邦”情结 75
1.道德意义上的乌托邦 76
2.政治意义上的乌托邦 78
3.文化意义上的乌托邦 82
四、理论轨迹: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学 87
1.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 88
2.詹姆逊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 92
第三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宏观社会语境分析 105
一、全球化哲学语境:“后现代”的历史解释 105
1.全球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105
2.“后现代”的历史解释 111
二、社会基础的变革:世界政治新秩序下的马克思主义 114
1.后现代主义的宏观社会背景 115
2.新秩序下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118
三、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辩:终结论及其理论发展 124
第四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批判:意识形态传统批判 129
一、从托拉西到黑格尔: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130
二、理论的元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133
1.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原理 134
2.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 137
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元批判 140
三、思维中的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批判 142
1.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 143
2.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144
3.思维中的辩证法:彻底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 147
四、批判的批判:错误意识、领导权和文化物化 148
1.错误意识和科学意识的对立 150
2.领导权或阶级统治合法性(进步和反动的对立) 152
3.物化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154
五、批判的转向:从文化批判到语言批判 157
1.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 157
2.阿尔图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 160
3.支配权的意识形态 162
4.语言上异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164
第五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意识形态阐释学 167
一、文化的阐释模式: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 168
1.对“文化和阐释模式”的理解 169
2.对后现代意识形态及其作用的理解 178
二、三大基本原则: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182
1.叙事和阐释相统一的原则 183
2.总体化的原则 186
3.形式辩证法的原则 189
三、文本阐释困境:文本阐释的意识形态性 194
1.对文本阐释模式的评价 195
2.基督教经典阐释的启示 197
3.文本阐释的“三个视域” 200
四、历史阐释困境:历史阐释的意识形态性 205
1.历史主义的困境 206
2.四种传统解决“困境”的方法 208
3.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法 212
第六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证: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215
一、文化主导逻辑:生产方式逻辑的重新读解 216
1.文化分期思想的形成 217
2.里斯曼的《孤独的人群》的影响 221
二、文化分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阐释学 222
1.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 224
2.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 226
三、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227
四、超越后现代主义:认知测绘理论 230
结语 现代性和意识形态性 233
附录 论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 237
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