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性质与任务 1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发展史和研究进展 1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发展史 1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研究进展 2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5
一、与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的关系 5
二、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5
三、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的关系 6
第四节 本书主要内容与使用方法 6
上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11
第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基本知识 11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与工作流程 11
一、常规生化检验项目 11
二、急诊生化检验项目 12
三、特殊生化检验项目 12
四、检验工作流程 13
第二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要素 13
一、实验室外质量控制要素 14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要素 15
三、实验室间质量评价 21
四、检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22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管理 22
一、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流程 23
二、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的完善与维护 24
第三章 临床生物化学诊断试验的性能基础与评价 26
第一节 参考范围 26
一、参考范围的建立 26
二、参考范围概念的正确使用 27
第二节 临界值与医学决定水平 28
一、临界值 28
二、医学决定水平 29
第三节 诊断试验的指标与评价 30
一、诊断试验的指标 31
二、诊断试验的评价 34
三、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的方法 35
第四节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36
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基本概念 36
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构建与曲线下面积的计算 36
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应用 38
第四章 临床酶学检验技术 40
第一节 酶学基本知识 40
一、酶的结构和分类 41
二、酶的特性和应用 41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41
第二节 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 43
一、血清酶的来源与去路 44
二、血清酶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 44
第三节 酶含量的表示方法 45
一、酶活性浓度表示法 45
二、酶蛋白质量浓度表示法 46
第四节 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理论基础 46
一、定时法 47
二、连续监测法 47
第五节 酶活性测定的影响因素与最适条件的确定 49
一、方法因素的影响 49
二、测定条件的影响与最适条件的确定 50
三、其他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53
第六节 同工酶检测技术 54
一、电泳法 54
二、抑制法 54
三、其他方法 55
第七节 目前常用诊断酶的酶活性测定 55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 55
二、肌酸激酶的测定 56
三、碱性磷酸酶的测定 57
四、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测定 58
五、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 58
六、淀粉酶的测定 59
七、胆碱酯酶的测定 60
第五章 代谢物酶法分析技术 62
第一节 代谢物酶法分析的理论基础 62
一、平衡法基本理论 62
二、速率法基本理论 63
第二节 代谢物酶法分析的方法 64
一、单酶反应直接法 64
二、酶偶联法 65
三、酶循环法 66
四、其他酶法 67
第三节 代谢物酶法分析的设计要求 68
一、试剂酶的质量要求 68
二、酶法分析的设计要求 70
第六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方法与试剂盒 72
第一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法与标准物质 72
一、检验方法与标准物质的分级 72
二、常规方法的选择 73
三、方法的建立 74
第二节 方法学评价与性能判断 75
一、精密度评价 75
二、准确度评价 78
三、线性评价 80
四、回收试验 84
五、干扰试验 84
六、临床生物化学方法学性能判断 85
第三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试剂盒 88
一、试剂盒的分类和特点 88
二、试剂盒的质量标准 89
三、试剂盒的制备 90
四、试剂盒的性能指标与评价 90
第四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量值溯源 92
一、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 93
二、检测方法的量值溯源 94
三、检测仪器的量值溯源 94
四、量值溯源的措施 95
五、无法直接量值溯源的措施 95
第七章 临床专用生化分析仪分析技术 97
第一节 浊度自动化分析技术 97
一、浊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97
二、浊度分析仪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99
三、浊度分析仪的保养 99
四、浊度分析的质量控制 100
五、特定蛋白浊度分析的临床应用 100
第二节 电解质自动化分析技术 101
一、电解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01
二、电解质分析仪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03
三、电解质分析仪的维护和保养 104
四、电解质分析的质量控制 104
五、电解质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105
第三节 血气自动化分析技术 106
一、血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06
二、血气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108
三、血气分析仪的保养 109
四、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109
五、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110
第四节 电泳自动化分析技术 110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110
二、电泳仪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1
三、自动电泳仪的使用和保养 112
四、电泳分析的质量控制 112
五、电泳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 113
第八章 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技术 116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概述 116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116
二、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原理 118
三、干化学分析系统 119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技术 120
一、常用分析方法 120
二、分析参数设置 123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操作方法 128
一、基本操作步骤 128
二、主要的维护保养 129
三、自动化分析与手工操作的比较 129
第四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 130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130
二、分析速度 130
三、实用性 131
第九章 治疗药物监测 133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33
一、治疗药物需要监测的原因 133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 134
三、个体给药方案的设计 134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及常用参数 135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135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常用参数 136
第三节 治疗药物测定的方法与评价 137
一、样品的采集 137
二、样品预处理 138
三、测定方法与评价 138
第四节 需要监测治疗浓度的主要药物 140
一、强心苷 140
二、抗癫痫药 141
三、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 142
四、抗心律失常药 142
五、免疫抑制剂 143
六、平喘药 144
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44
下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诊断 149
第十章 血浆蛋白质与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 149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 149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149
二、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 150
三、血浆蛋白质及其异常分析 152
四、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56
第二节 氨基酸代谢紊乱 157
一、原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158
二、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 160
第三节 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161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161
二、高尿酸血症 161
三、痛风发生机制 162
第四节 血清蛋白质测定 163
一、血清总蛋白测定 163
二、血清清蛋白测定 164
三、特定蛋白质的测定 165
第五节 血清蛋白质电泳分析 165
一、血清蛋白质电泳 165
二、免疫固定电泳 166
第六节 血清氨基酸测定 166
一、氨基酸自动分析法 166
二、氨基酸的纸层析和薄层层析 167
三、氨基酸的化学法测定 167
四、氨基酸的酶法分析 167
第十一章 糖代谢紊乱 169
第一节 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169
一、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169
二、糖尿病与分型 171
三、糖尿病的主要代谢异常 173
四、代谢综合征 173
五、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174
第二节 糖尿病的检验指标与临床应用 175
一、糖尿病诊断指标 175
二、糖尿病监控指标 177
三、糖尿病并发症指标 180
第三节 其他糖代谢异常 180
一、低血糖症 180
二、先天性糖代谢异常 181
第四节 葡萄糖测定 182
一、葡萄糖测定方法概述 182
二、葡萄糖测定原理及其方法评价 182
三、标本收集及注意事项 183
第五节 糖尿病其他主要指标的测定 183
一、血清糖化蛋白测定 183
二、糖尿病并发症监测指标的测定 184
三、激素和自身抗体的测定 185
第十二章 脂蛋白代谢紊乱 187
第一节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 187
一、脂蛋白分类和组成特征 187
二、载脂蛋白分类和组成特征 189
三、脂蛋白受体和脂质转运蛋白 189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 192
第二节 异常脂蛋白血症 193
一、高脂蛋白血症 193
二、低脂蛋白血症 196
第三节 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196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97
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197
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199
第四节 血脂测定的临床应用与血脂异常的防治 199
一、血脂测定项目的合理选择 199
二、血脂异常的检出 200
三、血脂水平的划分 200
四、血脂异常的治疗 201
第五节 血脂和脂蛋白的测定方法 202
一、总胆固醇测定 202
二、甘油三酯测定 203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204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204
五、脂蛋白(a)测定 205
六、血清载脂蛋白A Ⅰ与B测定 205
第六节 血脂测定的标准化 206
一、减少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 206
二、血脂测定的标准化 207
第十三章 体液和酸碱平衡紊乱 210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10
一、水平衡紊乱 211
二、钠平衡紊乱 212
三、钾平衡紊乱 213
四、氯平衡紊乱 214
第二节 血气分析 214
一、血液中的气体和酸碱度 214
二、血气分析的基本方法 215
三、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216
四、血气与酸碱分析常用指标 216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 218
一、酸碱平衡的调节 218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218
三、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220
第四节 血气分析对呼吸功能的判断 222
一、通气功能障碍 223
二、换气功能障碍 223
三、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并存 223
第五节 血清钾、钠、氯测定 223
一、血清钠、钾测定 223
二、血清氯测定 225
第十四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代谢紊乱 229
第一节 微量元素代谢紊乱 229
一、主要微量元素 230
二、有害微量元素 233
第二节 微量元素测定 234
一、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234
二、主要微量元素的检测 235
第三节 维生素代谢紊乱 237
一、维生素的分类与功能 238
二、主要维生素缺乏症和中毒 239
第四节 维生素的测定 240
一、维生素测定的样品及分析方法 240
二、主要维生素的检测 241
第十五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243
第一节 钙磷镁代谢异常与代谢性骨病 244
一、钙代谢异常 244
二、磷代谢异常 245
三、镁代谢异常 246
第二节 激素调节与代谢性骨病 246
一、甲状旁腺素 246
二、降钙素 247
三、活性维生素D 248
四、性激素 250
第三节 血清钙磷镁的测定 251
一、血清钙的测定 252
二、血清磷的测定 252
三、血清镁的测定 253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测定 253
一、骨代谢调节激素的测定 254
二、骨形成标志物的测定 255
三、骨吸收标志物的测定 256
第十六章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60
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胆疾病代谢异常 260
一、蛋白质代谢变化 260
二、糖代谢变化 261
三、脂类代谢变化 261
第二节 胆红素代谢及其代谢紊乱 262
一、胆红素正常代谢 262
二、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 262
第三节 胆汁酸代谢及其代谢异常 265
一、生理情况下的胆汁酸代谢 265
二、肝实质性病变时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265
三、胆汁淤积时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266
四、肠道疾病时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266
五、高脂蛋白血症时胆汁酸的代谢异常 266
第四节 肝胆疾病酶学指标测定 266
一、肝胆疾病血清酶学测定方法概述 266
二、肝胆疾病血清酶的代谢与临床应用 267
三、肝胆疾病血清酶测定方法学评价 268
第五节 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测定 268
一、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测定方法 268
二、临床评价 269
第六节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270
一、测定方法概述及方法学评价 270
二、血清总胆汁酸酶循环法测定 270
第七节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72
一、肝功能检查指标的选择 272
二、肝脏疾病的生物化学鉴别诊断 272
第十七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78
第一节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变化 278
一、肾小球肾炎 278
二、肾病综合征 279
三、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280
四、肾小管性酸中毒 281
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与评价 281
一、肾清除试验 281
二、肾小球功能试验 28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试验 283
第三节 蛋白尿与肾损伤 284
一、蛋白尿 284
二、微量蛋白尿 285
三、尿酶 287
第四节 血(尿)尿素和肌酐及尿酸测定 288
一、血(尿)尿素测定 288
二、血(尿)肌酐测定 289
三、血(尿)尿酸测定 289
第五节 尿蛋白测定 290
一、尿总蛋白测定 290
二、尿特定蛋白测定 290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294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 294
一、动脉的解剖和生理病理 294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95
第二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298
一、心肌的超微结构与血液供应特点 298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99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299
四、应用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早期危险分层 300
五、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干预效果 302
第三节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 302
一、心肌肌钙蛋白测定 302
二、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测定 304
三、肌红蛋白测定 305
四、研究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305
第四节 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306
一、心力衰竭定义与发病机制 306
二、利钠肽用于心力衰竭诊断 306
三、利钠肽的测定 308
第五节 高血压的临床生物化学 308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308
二、高血压的分类及生物化学机制 308
三、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 309
第十九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12
第一节 概述 312
一、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312
二、激素分泌的调节 313
三、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 313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14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及调节 314
二、生长激素及其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15
三、催乳素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16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16
一、甲状腺激素 316
二、甲状腺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标 317
三、甲状腺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19
四、甲状腺疾病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320
第四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 320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与嗜铬细胞瘤 320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疾病 322
第五节 性腺功能紊乱及其诊断 325
一、性激素的化学性质 325
二、性腺功能紊乱的检测指标 325
三、性腺功能紊乱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26
四、性腺功能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 326
第二十章 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29
第一节 胃肠胰的结构与功能 329
一、胃的结构与功能 329
二、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330
三、胃肠激素 331
第二节 胃肠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32
一、胃黏膜屏障损害与消化性溃疡 332
二、消化吸收不良 333
三、胃肠内分泌肿瘤 334
四、胃癌 335
第三节 胰腺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诊断 335
一、胰腺炎 335
二、胰腺肿瘤 337
三、胰腺外分泌功能评价试验 339
第四节 胃泌素及消化酶的测定与应用 340
一、胃泌素 340
二、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 341
三、淀粉酶 341
四、脂肪酶 341
第二十一章 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44
第一节 概述 344
一、神经与精神疾病相关概念和特点 344
二、神经与精神疾病发生的生化机制 346
第二节 常见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生化变化 348
一、帕金森病 348
二、癫痫 349
三、卒中 350
四、精神分裂症 351
五、阿尔茨海默病 351
第三节 生物化学指标在神经与精神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352
一、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测 352
二、脑脊液酶类检测 354
三、神经递质检测 355
四、基因诊断 355
第二十二章 妊娠期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58
第一节 妊娠期母体的生物化学特征 358
一、妊娠期母体的生物化学变化 358
二、妊娠期母体的内分泌变化 359
第二节 妊娠与妊娠期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60
一、正常妊娠及妊娠早期生物化学诊断 360
二、异常妊娠的生物化学诊断 361
三、妊娠期特有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62
四、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363
第三节 妊娠期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标测定 364
一、蛋白类激素测定 364
二、胎盘甾体类激素 365
第四节 母体与胎儿的评价 366
一、母体的评价 366
二、胎儿的评价 367
第五节 产前诊断 369
一、产前诊断的适应证 369
二、检测指标及结果分析 369
第二十三章 氧化应激的生物化学诊断 371
第一节 氧化应激的生物化学基础 371
一、氧化应激的概念 371
二、氧化应激产生的原因 372
第二节 氧化应激的生物学效应 373
一、氧化应激对机体的生理作用 373
二、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效应 373
第三节 抗氧化应激损伤的防御系统 375
一、抗氧化酶类 375
二、抗氧化剂 375
第四节 氧化应激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77
一、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377
二、氧化应激与肿瘤 378
三、氧化应激与衰老 378
第五节 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方法及评价 379
一、主要活性氧的检测 379
二、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的测定 380
三、抗氧化酶活性的检测 381
四、常用抗氧化剂的测定 383
五、氧化应激损伤的标志物检测 384
第二十四章 肿瘤的生物化学诊断 387
第一节 肿瘤与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387
一、肿瘤的发生与发生的生化机制 387
二、肿瘤生化标志物及分类 388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390
一、肿瘤的筛查 390
二、肿瘤的预后判断 390
三、肿瘤的疗效监测 390
四、常用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 391
第三节 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391
一、胚胎性抗原肿瘤标志物 392
二、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 392
三、激素肿瘤标志物 394
四、酶类肿瘤标志物 395
五、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396
六、基因肿瘤标志物 397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398
一、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398
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判断值 400
附录 402
附录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参考范围 402
附录二 常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指标 406
附录三 临床生物化学常规项目的检验参数 408
附录四 生物变异值理想的分析试验质量标准 415
汉英名词索引 421
参考文献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