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领袖们治水如打仗 1
十三陵水库劳动的象征意义 2
毛泽东批转报告给周恩来,要根治淮河 4
毛泽东走在黄河大堤上 7
周恩来三上三门峡 10
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16
毛、周合力,荆江分洪 19
三峡,领袖的焦虑与梦想 22
“两个冤家”聚首南宁会议 24
在毛泽东关注、周恩来踏勘的中堡岛上 27
第二章 共和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始末 33
“狂热”之后,共和国面临空前饥饿 34
毛泽东首次承认“大跃进”错误,中央决心“转入主动” 36
赫鲁晓夫突然撤走专家,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37
李富春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调整初露成效 39
第三章 “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缘由 43
毛泽东“三线”构想的深层原因 44
“三线”建设最初在高层有过分歧 46
实施过程艰难而漫长 49
第四章 毛泽东为何几度与陈毅谈古论今? 53
黄花塘事件后,毛泽东让陈毅读读《李白成》 54
高饶事件后,毛泽东同陈毅谈起《聊斋志异》的妙处,结论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57
毛泽东在游泳池旁讲《三国》中的小字辈,希望陈毅这个新外长能“破除迷信” 59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讲了《史记》中的若干篇章,陈毅又敢讲话了 63
第五章 “安亭事件”:张春桥的一场政治赌博 67
安亭事起,周恩来备感工交系统空前的压力 68
张春桥成功的政治赌博 70
张春桥也曾担心“坐班房” 71
王洪文同样在“安亭事件”中捞到政治资本 74
陶铸、陈丕显、曹荻秋因“安亭事件”而落难 75
毛泽东给“安亭事件”定了性 77
第六章 江青三上庐山的“无限风光” 81
江青坐飞机,一爱睡觉二爱打牌 82
一张庐山《仙人洞》,预示着江青的“无限风光” 83
借助庐山一战,江青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86
第七章 “文革”重灾之下的昆明军区 91
阎红彦曾被冤枉十多年,对“文革”仍不能理解 92
阎红彦坚持说真话不揭邓小平,很快上了“修正主义分子”黑名单 93
秦基伟指派王银山保护阎红彦的安全,省委书记赵健民挺身而出 94
陈伯达在电话里威逼,阎红彦至死留下遗书 98
康生将赵健民当场逮捕,进而将陈康副司令员打成“滇挺”的总司令 100
秦基伟被周恩来派飞机接到北京,仍未逃脱被造反派搞了“喷气式” 104
毛泽东要谭甫仁不做“吴三桂”,谭如日中天时却神秘遇害 108
第八章 黄永胜秘书“揭发信”事件 113
从乞丐到地主狗崽子,磨难从一开始便伴随着他 114
从大学生到军区司令员和总参谋长的秘书,幸运中隐藏着灾祸 115
温玉成将军为何在晚年常说:“我对不起李必达秘书。” 117
黄永胜、江青一口咬定“李必达不是好人” 179
他立志用一生的经历证实自己 121
第九章 林彪事件在世界引起的反响 123
林彪事件始终吸引着世人 124
毛泽东遭受最沉重的打击,健康迅速恶化 125
林彪坠地引起的波动,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爆炸 129
澳大利亚年轻记者穷追不舍,终于解开了林彪之死的内幕 132
解密的基辛格档案证实了一些史实 136
第十章 梁效、罗思鼎其“人”其事 137
“文革”写作组:一个集体写作的特殊年代 138
丁学雷、罗思鼎反戈一击,投靠张、姚 139
梁效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142
梁效最辉煌的“成就”是“批林批孔”,大搞影射史学 144
罗思鼎的头头都认为他们所干的事,说出去要杀头 147
邓小平成为他们攻击的又一个目标 149
被历史定罪的“文革”写作组 151
第十一章 毛泽东与中央文革小组兴亡 155
毛泽东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156
中央文革主要成员的入选,多与毛泽东曾经赏识过有关 158
“打倒陶铸”的口号,让毛泽东第一次对中央文革发了脾气 160
所谓的“二月逆流”,毛泽东维护了中央文革的地位 163
成立“上海人民公社”,张、姚没有摸清毛泽东的意向 166
“揪军内一小撮”,王、关、戚从毛泽东眼前消失 168
第十二章 周恩来与铁道部部长在动乱岁月 175
铁路混乱使周恩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176
转折点是上海的“安亭事件” 177
连周恩来都找不到铁道部部长了 179
周恩来叮嘱护送的战士:“不准进家揪人。” 181
周恩来按毛泽东的批示,借题发挥 183
第十三章 邓小平重整文化部 187
邓小平“旧部”出任文化部新领导 188
七个字的批示改变了一个剧院的命运 190
邓小平强调:不要把“批邓”作为考察干部的标准 191
邓小平亲临文代会,倡导“二为”方针 194
第十四章 她卷入了“红都女皇事件” 199
外交家:外事可为,家事难当 200
风暴来临,夫妻天各一方 201
最引人注目的两件事:基辛格访华和“红都女皇事件” 202
最老的大使和第一个专职大使夫人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