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编 行政建置 169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69
第一节 归属演变 169
第二节 沙俄统治时期 172
第三节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7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74
第一节 解放后及建国初沙河口区(1946.2~1950.11.30) 174
第二节 旅大市(大连市)沙河口区(1950.12.1~1983.4.5) 175
第三节 20世纪末沙河口区界(1983.4.6~2000.12) 176
第四节 沙河口区划 181
第二编 自然环境 185
第一章 地质地貌 185
第一节 地层 185
第二节 岩石 187
第三节 地质构造 187
第四节 区域地质发展史 188
第五节 地貌特征 190
第二章 陆地水文 190
第一节 地表水 190
第二节 地下水 191
第三章 土壤植被 193
第一节 土壤 193
第二节 植被 194
第四章 气候 194
第一节 气候类型 194
第二节 气温 195
第三节 降水 199
第四节 风 201
第五节 辐射、云量、日照、湿度 202
第六节 天气现象 203
第五章 物候 204
第一节 植物物候 204
第二节 动物物候 205
第三节 海象 206
第三编 人口 207
第一章 人口规模 207
第一节 人口数量 207
第二节 自然增长 209
第三节 人口密度 209
第二章 人口构成 210
第一节 性别构成 210
第二节 年龄构成 211
第三节 文化构成 212
第四节 行业与职业构成 213
第五节 民族构成 215
第六节 姓氏结构 217
第三章 人口控制 217
第一节 计划生育管理 217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 218
第三节 计划生育 218
第四编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22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沙河口产生的历史背景 221
第一节 沙河口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2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沙河口的传播 22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沙河口的早期活动 22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大连地区的关注与开发 224
第二节 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的建立及发展壮大 225
第三节 中国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中夏来沙河口 227
第四节 沙河口工场工人罢工的首次胜利 230
第五节 罢工斗争率先赢得八小时工作制 230
第三章 沙河口党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233
第一节 中共沙河口党支部的建立 233
第二节 沙河口工场共青团支部重新恢复 236
第三节 沙河口工场党支部重新组建 237
第四节 中共大连市委设在沙河口的联络机关 238
第五节 沙河口工场再重新建立党的组织 239
第四章 抗日战争开始后党在沙河口的革命活动 240
第一节 国际反法西斯地下电台的建立 240
第二节 中共胶东大连支部在沙河口小西果园建立 242
第三节 大连抗盟会在马栏屯建立 243
第四节 中共胶东大连抗盟分会总支部成立 243
第五节 在马栏屯南山沟建立武装队伍 244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沙河口区委员会 245
第一节 领导机构 245
第二节 区委工作机构设置 248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249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 251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沙河口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25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52
第二节 纪检工作 252
第三节 纪检监察工作 256
第七章 党务工作 260
第一节 区委工作概要 260
第二节 组织工作 273
第三节 宣传工作 282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288
第五节 党校教育 290
第六节 党史研究 290
第七节 精神文明建设 291
第五编 政权政协 295
第一章 区人大 295
第一节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95
第二节 区人民代表会议 296
第三节 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99
第二章 区政府与办事机构 301
第一节 区政府 301
第二节 办事机构 305
第三节 街道办事处 308
第四节 施政纪要 314
第三章 政协机关 31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18
第二节 历届会议 318
第三节 大事及主要活动 321
第六编 群众团体 323
第一章 沙河口区总工会 32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23
第二节 基层组织 32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324
第四节 代表大会 325
第二章 共青团沙河口区委员会 325
第一节 组织机构沿革 325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26
第三章 沙河口区妇女联合会 32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2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328
第四章 沙河口区科学技术协会 331
第五章 沙河口区残疾人联合会 332
第六章 沙河口区工商业联合会 333
第七编 公检法司 335
第一章 公安 3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35
第二节 安全保卫 338
第三节 治安管理 340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341
第五节 户口管理 342
第六节 英雄模范人物 344
第二章 检察 34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46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48
第三章 审判 35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50
第二节 审判工作 351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5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58
第二节 法制宣传 358
第三节 民事调解 359
第四节 法律服务 360
第五节 安置帮教两劳释解人员 360
第六节 “148”法律服务专线 361
第五章 综合治理 361
第八编 教育 365
第一章 幼儿教育 365
第一节 综述 365
第二节 卫生保健 368
第三节 教育教学 369
第四节 教研与教改实验 370
第五节 幼教管理 371
第二章 小学教育 372
第一节 综述 372
第二节 培养目标 学制 课程设置 375
第三节 德育工作 378
第四节 教学工作 381
第五节 体育卫生工作 384
第六节 劳动教育 387
第三章 普通中学教育 388
第一节 沿革 388
第二节 培养目标 学制 课程设置 391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394
第四节 教学管理 395
第四章 特殊教育 397
第一节 盲聋哑教育 397
第二节 工读学校教育 400
第三节 弱智儿童教育 401
第五章 职业教育 404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404
第二节 中等技工学校教育 407
第三节 职业中学教育 410
第六章 成人教育 413
第一节 扫盲识字教育 413
第二节 文化、技术教育 414
第三节 职工中高等教育 416
第七章 勤工俭学 419
第八章 教师队伍建设 420
第一节 教师队伍概况 420
第二节 师资培训 421
第三节 教师待遇 422
第四节 教师地位 423
第九章 教育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 424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 42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425
第三节 教育督学 426
第四节 教学设施与仪器设备 427
第五节 教育经费 430
第十章 驻区大专院校简介 431
第九编 科学与技术 437
第一章 机构 437
第二章 科技队伍和经费 437
第一节 科技队伍 437
第二节 科技经费 438
第三节 科技团体 438
第三章 科技活动 438
第一节 科普宣传 438
第二节 青少年科技教育 440
第三节 业余科技教育 440
第四节 金桥工程 440
第四章 科技成果 441
第五章 驻区科研单位 442
第十编 文化 445
第一章 机构设置 445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 445
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445
第二章 群众文化 447
第一节 文化团体 447
第二节 文化活动 449
第三节 文化设施 451
第三章 文学艺术 453
第一节 戏剧 453
第二节 文学 454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454
第四节 美术 摄影 剪纸 455
第四章 图书 报纸 456
第一节 书店 456
第二节 图书馆 图书室 456
第三节 报纸 458
第四节 档案 458
第五章 广播 影视 460
第一节 广播 460
第二节 电影 460
第三节 电视 461
第六章 文物 胜迹 461
第十一编 卫生 471
第一章 卫生行政 4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71
第二节 公费医疗与管理 472
第三节 卫生团体 472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473
第二章 区属卫生机构 47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74
第二节 人员编制 477
第三节 所有制 478
第三章 卫生防疫 480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482
第二节 食品卫生 486
第三节 环境卫生 487
第四节 劳动卫生 487
第五节 学校卫生 488
第六节 健康教育 490
第七节 卫生检验 490
第八节 健康检查 492
第四章 医政 493
第一节 医疗管理 493
第二节 医疗技术 497
第三节 护理 500
第五章 药政 502
第一节 药政管理 502
第二节 药政宣传 502
第三节 药品管理监督 503
第六章 中医、中西医 504
第一节 中医 504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 508
第三节 中药 509
第七章 妇幼保健 510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 510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11
第三节 儿童保健 516
第十二编 体育 522
第一章 学校体育 522
第一节 课外体育活动 522
第二节 业余体校、省传统项目学校、重点校、网点校 523
第二章 群众体育 524
第一节 职工体育 524
第二节 街道居民体育 525
第三章 竞技体育 525
第一节 球类运动 526
第二节 田径运动 527
第三节 游泳运动 527
第四节 其他运动 528
第五节 教练员 裁判员 532
第四章 体育运动大会 532
第一节 职工运动会 532
第二节 中小学运动会 533
修志始末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