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十二五”实现浙江“两个同步”的路径研究 1
一、浙江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分析 1
(一)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 1
(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分析 4
二、浙江省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演变分析 6
(一)浙江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受经济增速影响大,整体情况好于全国 6
(二)省内欠发达地区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较好,整体同步趋势向好发展 7
(三)浙江省二、三产劳动报酬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一产较为平稳 9
(四)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建筑业同步趋势稳步改善,采掘业同步情况较差 10
(五)第三产业内部IT服务业同步态势好,多数行业稳中趋升 11
(六)小结 12
三、制约“两个同步”的原因分析 12
(一)经济增长阶段决定着浙江“两个同步”的整体变化特征 12
(二)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尚未破除“低成本扩张”的路径依赖 13
(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就业扩大 13
(四)产业组织难优化,业内企业过度竞争 13
(五)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的僵化与不合理导致居民收入相对下降 13
(六)要素价格扭曲,制约居民收入提高 14
(七)劳动力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居民收入增长 15
(八)劳动生产率成为目前制约劳动工资上涨的主因 15
四、国外“两个同步”发展的政策启示 16
(一)国外工业化过程中的“两个同步” 16
(二)国外实现“两个同步”的主要经验 21
(三)国外经验对浙江实现“两个同步”的启示 24
五、促进“两个提高”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26
(一)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26
(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 26
(三)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要素价格的扭曲 26
(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7
(五)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政府适时适度干预 27
(六)保障积极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27
第二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29
一、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与突破重点 29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 29
(二)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30
(三)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重点 32
(四)加快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33
二、“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浙江实践 34
(一)浙江正处于向“创新引领”发展模式转化的关键时期 34
(二)“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5
(三)浙江实现创新引领的总体思路与建议 37
三、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态势与政策取向 38
(一)制定地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规划与工作方案,保证产业有序转移 39
(二)建立政府间联系渠道与协调机制,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桥梁作用 39
(三)设立地方产业转移基金,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 40
(四)加强企业用地整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 40
(五)加强节能减排指标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 41
子课题一:现代产业体系: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 42
子课题二:创新引领: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52
子课题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 58
第三篇 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作用 66
一、技术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66
(一)技术市场的构成及基本特征 66
(二)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 68
(三)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比较 69
二、浙江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74
(一)浙江技术市场现状与特点 74
(二)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79
(三)技术市场发展的省内外比较 82
(四)浙江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6
三、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88
(一)探索技术要素市场的营利模式,开拓技术转移的新机制 88
(二)加大对专业技术市场的支持力度,实现无形技术市场和有形产品市场的结合 88
(三)大力发展民营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88
(四)推动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良性互动 89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风险投资支持体系 89
第四篇 “三上、三下”走势及其对浙江经济影响研究 90
一、2011年“三上、三下”走势分析 90
(一)人民币汇率上行分析 90
(二)2011年CPI上行分析 93
(三)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之趋势 96
(四)投资增长率下降之原因 97
(五)信贷投放增量收缩 98
(六)节能减排任务更重 99
二、“三上、三下”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
(一)“三上、三下”对浙江经济的利弊分析 102
(二)“三上、三下”影响下的浙江宏观环境 104
(三)“三上、三下”和浙江中小企业困境 107
三、应对“三上、三下”的思路与对策 110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110
(二)政府搭建平台,鼓励企业海外投资 111
(三)制定相应的税收筹划策略 111
(四)继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 112
(五)推动海陆统筹战略构建 112
(六)多渠道拓宽金融支持渠道 112
(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挖掘节能潜力 112
第五篇 加快浙江创新型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 114
一、浙江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 114
(一)创新型企业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114
(二)浙江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118
二、加快浙江创新型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措施 120
(一)以国际化视野,大力引进与培养创新型企业家 120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 121
(三)优化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为依据,提供政府专项研发资金资助 123
(四)加强产品创新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与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创新型企业加快产品创新 123
(五)加大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与产品品牌等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124
(六)设立由政府出资与主导的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培育与发展创新型企业 125
(七)调整企业用地与排污指标配置,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用地与排污指标保证 125
(八)强化政府金融办服务功能,为创新型企业上市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126
第六篇 有效激活浙江创新服务平台 128
一、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128
(一)浙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背景 128
(二)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过程 130
(三)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 131
(四)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形式 131
二、激活浙江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一)重复建设严重 132
(二)存在重布局、轻运行的现象 133
(三)环境配套滞后 133
(四)运行机制僵化 134
(五)行业平台与区域平台存在趋同化倾向 134
(六)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不足 135
三、国外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136
(一)国外创新平台建设背景 136
(二)国外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137
(三)发达国家创新平台建设的案例分析 138
四、激活创新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146
(一)培育创新资源配置力,提升创新平台有效性 146
(二)差异化构建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148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148
(四)加强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149
课题调研案例 152
第七篇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159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状与问题 159
(一)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159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一些做法 162
(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64
二、纺织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65
(一)发达国家纺织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165
(二)发达国家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做法 166
(三)启示 168
三、加快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169
(一)转型升级思路 169
(二)主要对策 169
第八篇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172
一、加快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化进程才能建好核心区壮大增长极 172
(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基本战略问题 172
(二)壮大增长极建好核心区的机理与路径选择 174
(三)以城市化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175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176
(一)建设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特殊意义 176
(二)舟山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现实基础 177
(三)借鉴国际经验,分析现存“短板” 178
(四)建设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若干政策建议 180
三、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82
(一)邮轮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国际大趋势 182
(二)浙江发展邮轮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 183
(三)加快布局和发展我省邮轮产业的对策建议 184
子课题一:广东、山东、浙江三省海洋经济比较研究 186
子课题二: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下的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 203
子课题三:邮轮产业: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209
第九篇 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浙江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与完善 217
第一部分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背景 217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之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 218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顺应基层社会管理走向善治趋势的必由之路 218
(二)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调处社会矛盾与问题,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218
(三)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要求 219
二、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理论的中西方比较:必要的交代 219
(一)西方政治监督理论中的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民主监督”的制度性缺失 220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及其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批判 221
(三)中国特色、本土实践中生长的民主监督理论 222
(四)中国特色基层民主监督的要素与机制分析 223
三、浙江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背景与动因 224
(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225
(二)社会管理领域日益复杂矛盾与问题对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提出完善诉求 225
(三)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在民主四个环节中的滞后现状对其完善形成倒逼机制 226
第二部分 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226
一、国内比较:其他省份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模式及经验 226
(一)福建省建阳市回龙乡12个村半独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模式 226
(二)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以复活乡绅力量为主要特色的“村务监事会”模式 227
(三)天津津南区以权威性、规范化为突出特色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模式 227
二、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历程与成效 228
(一)浙江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制度供给与法律依据 228
(二)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历程 230
(三)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成效 232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的系统分析 234
(一)监督主体强力:强力监督机构的设立与较强的监督意愿和能力 234
(二)监督客体配合:赋予监督主体以罢免权 235
(三)监督内容公开: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信息对称 235
(四)监督渠道畅通: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信息对称 235
四、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236
(一)民主监督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36
(二)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有待进一步增强 236
(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 237
(四)村务监督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237
(五)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7
五、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对策 238
(一)“扩权”与“减权”并举,赋予农民以更大的财产自主权,压缩村干部的权力空间 238
(二)主客观因素并重,全方位提升基层民主监督水平 238
第三部分 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240
一、国内其他省市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241
二、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探索 241
(一)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构创新探索 241
(二)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典范 242
三、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43
(一)监督实体机构的缺失致使监督机制尚未定型 243
(二)自治体制的不完善致使接受监督的意识薄弱 243
(三)综合性立法的缺失致使监督缺乏制度化渠道 243
(四)政治冷漠的普遍存在致使民主监督意愿低下 244
四、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对策 244
(一)创新社区民主监督主体,实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全覆盖 244
(二)扩展社区民主监督内容,对社区人、财、事进行全面监督 244
(三)创新社区民主监督渠道,推动网上网下全方位监督 244
(四)创新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244
(五)提升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居民的监督意识与能力 245
结语 245
第十篇 当前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现状和对策思考 247
一、2008—2010年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定量分析 247
(一)土地征收类案件的发生数量持续增加 247
(二)土地征收类案件在行政争议案件总数中的比率不断提高 248
(三)土地征收类案件中行政机关的败诉率不断攀升 248
(四)土地征收类案件中的原告撤诉率和协调撤诉率明显下降 249
二、2008—2010年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定性分析 250
(一)诉求的经济利益倾向较为明显 251
(二)具有较强的群体性 251
(三)具有明显的牵连性 251
三、浙江土地征收纠纷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 252
(一)安置补偿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252
(二)行政机关程序违法情况严重 253
(三)行政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254
四、完善预防土地征收纠纷机制的建议 254
(一)以有法可依为目标,加强土地征收地方立法 254
(二)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严格执行土地征收法定程序 255
(三)以社会和谐为导向,完善土地征收工作机制 255
第十一篇 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构建新型管理体系 257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257
(一)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利 257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框架:主体多元,合作共治 258
(三)“有限政府”的管理范畴:着重管理市场与社会不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公共事务 258
(四)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民主参与,协商协调 259
二、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259
(一)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社会权利的社会管理体系 260
(二)保障与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 262
(三)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稳定体系 263
三、实现社会管理的四个转变 265
(一)从“管控型”为主向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转变 265
(二)从政府包揽式向政社协同式转型 266
(三)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 267
(四)从防范式管理向依靠人民群众实施社会管理转型 267
第十二篇 关于创新浙江社会管理体制若干着力点的研究 268
一、浙江加强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存在的问题 268
(一)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还不强 269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缺位”、“越位”等现象并存 269
(三)公共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269
(四)人民群众社会参与渠道不多,参与程度不高 270
二、着力强化社会管理的四个基本理念 270
(一)强化公平正义理念,更加突出党委核心与引领作用 270
(二)强化民主法治理念,更加突出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 270
(三)强化公共治理理念,更加突出政社合作的协同式管理 271
(四)强化群众路线理念,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71
三、着力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体制 272
(一)着力创新社会服务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 272
(二)着力创新社会保障体制,建构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272
(三)着力创新社会工作体制,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273
(四)着力创新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274
(五)着力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275
(六)着力创新社会公共安全体制,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75
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276
(一)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领导,建立省一级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机构 276
(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社会管理人才,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支撑 276
(三)加快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政府依法管理水平 276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的机制 277
(五)公共政策出台与实施要进行风险评估,建议“五个不出台” 277
(六)加快建设统一互联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 277
(七)以项目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77
(八)建立社会管理评价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77
第十三篇 “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选择和路径依赖 278
一、“县域善治”理念的提出 278
(一)“县域”之特征 278
(二)“治”与“善治” 279
(三)“县域善治”的定义 280
二、实施“县域善治”的重大意义 281
(一)实施“县域善治”,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81
(二)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81
(三)实施“县域善治”,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铺垫 282
(四)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 282
(五)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的缺失 282
(六)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83
三、“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 283
(一)公平 284
(二)法治 284
(三)民主 284
(四)透明 284
(五)秩序 284
(六)责任 285
(七)廉洁 285
(八)效率 285
(九)服务 285
四、“县域善治”的观念基础 286
(一)权力观 286
(二)政绩观 286
(三)利益观 287
(四)群众观 287
五、“县域善治”的基本构架 288
(一)政权框架体系 288
(二)决策咨询体系 290
(三)管理执行体系 291
(四)监督约束体系 292
(五)协调支持体系 293
结语 294
第十四篇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浙江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突破” 296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成就、特点 296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三个阶段 296
(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形成的若干特点 299
(三)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积累的基本经验 301
(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定位分析 302
二、浙江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趋势” 303
(一)“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导向 303
(二)国外文化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参照系 308
(三)国内有关省份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经验借鉴 313
三、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如何实现“新突破” 320
(一)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把握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在规律 321
(二)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 325
第十五篇 彰显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推动浙江文化产业优质发展 334
一、当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4
(一)认识浅表以致闲置浪费 334
(二)粗放经营以致难成品牌 335
(三)零散分割以致势单力薄 335
(四)盲目照搬以致低效重复 336
二、发挥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优质发展的对策建议 336
(一)潜入文化资源的深海,摸清家底,编制规划,把握核心,有序发展 336
(二)做精做透特色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国字号”文化产业基地,龙头引领,优质发展 337
(三)以核心文化资源及其创意为产业高端,打造文化资源产业链,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链式嵌入,集群发展 338
(四)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项目带动,整体发展 338
(五)重视发挥市场作用,打破行政条块分割,有机整合,创意引领,区域联动,集聚发展 339
(六)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丰富内涵,拓展空间,城乡联动,持续发展 340
(七)发挥政府、科研、企业联合优势,建设文化资源库,促进资源转换,科学发展 341
三、合理有效整合开发文化资源的保障条件 342
(一)转变思想观念 342
(二)政府积极引导 342
(三)发挥市场作用 343
(四)重视理论研究 343
(五)加强资源转化平台建设 344
(六)培养创意人才 344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