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变迁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广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2652
  • 页数:2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道德变迁问题的专著。首先,从道德和道德变迁的本质出发,深入揭示了道德变迁的有关属性,比如道德变迁的本质、类型、重要性、必要性、重大意义、基本特征、矛盾过程等;其次,简要概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的有关问题;再次,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研究了道德变迁的动力,揭示道德变迁的根本原因,并适当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状况作为例证;最后,阐述当前社会道德变迁所面临的机遇、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与对策。

导论 1

第一章 道德变迁概论 12

第一节 有关道德的几个问题 12

一、道德的本质 13

二、道德的目的与标准 14

三、道德的应然性与实然性 17

四、道德何以可能与必要 22

五、道德作用实现的途径: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24

第二节 道德变迁的基本问题 27

一、道德:变还是不变? 27

二、道德变迁的界定 33

三、道德变迁的根源 35

四、道德变迁的类型 39

五、道德变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避免道德异化的唯一途径 42

六、道德变迁的基本特征 45

七、道德变迁的矛盾过程 53

八、道德变迁的启示与要求 64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 67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前的道德状况考察 68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历程 68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特征 71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的阶段性及其基本内容 74

一、观念“解冻”阶段 75

二、对原有道德的反思和讨论阶段 78

三、对原有道德反思的深化和新道德的探索阶段 8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创新阶段 82

五、新时期道德的全面创立与转型阶段 8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的主要特征 87

一、道德变迁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而开始 87

二、道德变迁与社会转型相互推动 88

三、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趋于统一 89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的社会功效 90

一、道德变迁为市场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伦理支持 90

二、道德变迁为公民社会发展提供伦理资源 95

第三章 经济发展:社会道德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98

第一节 经济对道德的作用 99

一、经济因素对道德的作用 99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对道德的作用 101

三、经济发展水平对道德的作用 108

第二节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变迁 113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转变促进道德变迁 113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道德变迁 115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促进道德变迁 117

第四章 政治变革:道德变迁的主导力 122

第一节 政治与道德 123

一、政治的本质 123

二、政治文明与道德文明 125

三、政治的道德性 127

四、政治的道德效应 131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变革对道德变迁的主导作用 137

一、政治变革促进道德变迁 138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变革 140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变革在道德变迁中的作用 145

第五章 文化转型:道德变迁的推动力 150

第一节 文化与道德 150

一、文化的本质与特性 151

二、人与文化 154

三、文化与道德 156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特征 161

一、中国文化当代转型之前的状况 161

二、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型 163

三、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征 168

四、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对道德变迁的推动作用 169

第三节 价值观变迁是道德变迁最直接的精神推动力 172

一、道德与价值 172

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174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迁与道德变迁 178

第六章 当代社会道德变迁的机遇与趋势 180

第一节 当代社会道德变迁的机遇 181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变迁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181

二、政治民主化趋势为道德变迁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 188

三、互联网的普及为道德变迁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技术条件 190

第二节 当代社会道德变迁的基本趋势 195

一、道德变迁受科技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 195

二、道德变迁的速度将会更快、范围将会更广 196

三、道德变迁将呈现全球范围内多元道德互动与融合的趋势 197

第三节 努力驾驭当代社会的道德变迁 198

一、正确驾驭道德变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

二、正确驾驭道德变迁的基本原则 201

三、正确驾驭道德变迁的基本方法 204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