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汉语语法单位的划分问题 1
一、“字”与“词”的区别 1
二、“词”与“词组”的区别 2
三、“词”的确定法 3
四、词组与句子的区别 7
五、词素的判定方法 9
第二篇 汉语词的分类问题 15
一、汉语也要划分词类 15
二、划分汉语词类的办法 16
三、汉语语法形态的特殊性 20
四、本书所采用的汉语词类体系 21
五、马建忠所分的汉语词类 22
六、刘复所分的汉语词类 23
七、黎锦熙所分的汉语词类 23
八、吕叔湘所分的汉语词类 24
九、王力所分的汉语词类 25
十、高名凯所分的汉语词类 26
十一、《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所分的汉语词类 29
十二、丁声树等所分的汉语词类 30
十三、赵元任所分的汉语词类 32
十四、朱德熙所分的汉语词类 33
十五、划分汉语词类的难处 34
第三篇 汉语主语和宾语的句法功能问题 37
一、句子主语、宾语的确定 38
二、宾语可否提前 40
三、主语的含义 42
四、识别主语的办法 43
第四篇 汉语“合成谓语”的实质问题 45
一、合成谓语的含义 45
二、合成谓语的分类 46
三、对“能愿合成谓语”的不同看法 47
四、对“趋向合成谓语”的不同看法 49
五、对“判断合成谓语”的不同看法 50
六、“合成谓语”的名与实 51
第五篇 汉语“复杂谓语”的构成问题 53
一、谓语复杂性的表现 53
二、对复杂谓语的不同看法 57
三、复杂谓语的含义 60
四、“前动后形”也是复杂谓语 62
第六篇 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区别问题 64
一、宾语和补语的含义 64
二、对宾语的不同看法 66
三、对补语的不同看法 68
四、宾语的类型 68
五、述语与补语的结合关系 78
六、补语的类型 79
第七篇 汉语定语和状语的区别问题 87
一、定语与状语有区别 87
二、定语与状语名称的形成 88
三、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联系 90
四、定语与助词“的” 94
五、状语与助词“地” 96
第八篇 汉语系词的性质问题 99
一、“是”在句子中的作用 99
二、对“是”处理的不同办法 100
三、“是”是判断动词 101
四、“是”是特殊的动词 102
第九篇 汉语数词与数字的关系问题 105
一、数词的小类 105
二、“数字”与“数词”的对应 106
三、对数词的不同看法 106
四、数词的语法特点 107
五、数词结构 108
第十篇 汉语量词的发展与归类问题 110
一、是名词还是量词 110
二、对量词的不同看法 110
三、汉语量词的兴起与发展 113
四、量词的语法特点 114
第十一篇 汉语代词的替代作用问题 117
一、代词的名称 117
二、代词能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词类 117
三、代词是虚词还是实词 119
四、代词的归类 120
五、代词内部的小类 122
第十二篇 汉语介词和连词的界限问题 123
一、介词与动词的区别 123
二、介词、副词与动词 124
三、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126
四、划分连词和介词界限的困难 126
第十三篇 汉语助词的归类问题 130
一、各家对助词的分类 130
二、助词与副词的区别 131
三、助词与副词的句法功能 132
四、助词“的”的归类 132
五、助词“得”的归类 134
六、助词“所”的归类 134
第十四篇 汉语的特殊句式问题 137
一、何谓独词句? 137
二、独词句与简略句的区别 139
三、句子的“简略” 141
四、紧缩句 143
五、“把”字句和“处置式” 145
六、“被”字句 149
七、“存现句” 150
第十五篇 汉语句法分析的方法问题 155
一、句法分析的出发点 155
二、中心词分析法 160
三、层次分析法 164
四、线性句型分析法 169
五、句型转换法 171
第十六篇 汉语“主谓谓语句”的构成问题 175
一、“主谓谓语句”是否存在 175
二、句法功能决定“主谓谓语句”成立的资格 177
三、少数民族语言中的“类主谓谓语句” 178
四、主谓谓语句中主语与谓语的接缝 183
五、语言接触中汉语的强劲活力 184
第十七篇 汉语“比喻性套式”的分析问题 187
一、究竟谁是“儿子” 187
二、比喻性“远距离搭配套式” 188
三、比喻性套式中的比喻者和被比喻者 189
第十八篇 汉语“兼语式谓语”与“主谓式宾语”的区别问题 191
一、在形式上极为相似的两种结构 191
二、区分两种结构应依据的标准 192
三、从“语音停顿”来看 193
四、从“嵌入成分”来看 193
五、从“形式转换”来看 194
六、结构性质的区分要兼顾形式与语义 195
第十九篇 汉语句法分析的“扩展法”问题 196
一、“插入”是“扩展”言语片段的基本方法 196
二、不能扩展的“黏合”形式 197
三、有限扩展的“离合”形式 198
四、可以扩展的“任意”形式 198
五、扩展法在言语实践中的调节作用 200
第二十篇 汉语句法分析的“层次”问题 202
一、层次分析法就是“二分法” 202
二、言语层次的构成 203
三、“述语”在层次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207
四、几类特殊结构的层次分析 210
第二十一篇 苗语“谓主结构”的性质问题 215
一、主语和谓语的两种句法位置 215
二、“谓主结构”的内在关系 216
三、由形容词转变成的及物动词做述语再带体词宾语 218
第二十二篇 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问题 219
一、“主谓结构”与“谓主结构” 219
二、“谓宾结构”与“宾谓结构” 221
三、“前定语”与“后定语” 222
四、“前状语”与“后状语” 225
五、“后状语”与“后补语” 226
第二十三篇 苗语词的形态问题 228
一、苗语名词和量词“数”的形态 228
二、形容词的简单重叠 229
三、动词的“屈折重叠” 230
四、动词的“动向” 231
五、“动状词”和“形状词”的重叠 231
第二十四篇 苗语冠词与前缀的关系问题 235
一、松桃苗话中qγ35和ta35的语法作用 236
二、松桃苗话中mα31的语法作用 243
三、几点推论 245
第二十五篇 苗语句法分析的方法问题 249
一、苗语句法分析的立足点 249
二、句子的“基本语段” 250
三、句子的“关涉语段” 252
四、句子语段的“层面” 256
五、小结 257
第二十六篇 苗汉“形后名”序列的性质问题 259
一、“形后名”序列的含义 259
二、“形后名”序列内部结构的判断 261
三、“动化形容词”解析 262
四、“形后名宾”与“形后名补”评说 264
五、“谓主谓语”与“主谓谓语”的比较 265
六、“谓主结构”复议 267
第二十七篇 苗语与汉语量词的关系问题 270
一、一条探查语言关系的可行途径 270
二、量词范围的确定 271
三、苗汉两种语言量词基本信息的整理 271
四、古今学者对汉语量词起源和发展的看法 272
五、苗语量词的兴起与发展 274
第二十八篇 双语文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问题 290
一、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问题 290
二、汉语语法的特点问题 292
三、汉语语法教学的任务问题 294
主要参考书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