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职能 2
第二节 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3
第三节 法学的体系与法理学 7
第四节 法学、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9
第五节 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11
第一篇 法的一般原理 17
第一章 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17
第一节 社会调整及其分类 18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20
第三节 法的产生过程 22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与法 24
第二章 法的概念和本质 27
第一节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 28
第二节 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 31
第三节 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 36
第四节 法的定义 38
第三章 法的作用和价值 45
第一节 法的作用和职能 46
第二节 法的价值 49
第四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60
第一节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 61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 64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类型法律制度 67
第四节 资本主义类型法律制度 68
第二篇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第五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75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与法的继承性 78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81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8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 8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 8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人权 9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自愿遵守性 94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 96
第六节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98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10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生产力 1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所有制结构 10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市场经济 11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对外开放 118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与政治 1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国家权力 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民主政治 1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政党政治 13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自治 136
第九章 社会主义法与文化 14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 1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14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 150
第十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1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1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16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治 175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与类型 17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180
第三节 中国走向法制现代化的历程 18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进程中的几组关系 189
第三篇 法律调整、法的创制、法的实施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201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 202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对象 203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和类型 205
第四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 206
第五节 法律调整的效果 208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立法活动) 211
第一节 法的创制与法的形成 212
第二节 立法制度 215
第三节 法的创制过程与立法程序 216
第四节 立法技术 220
第五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基本原则 222
第十四章 法的渊源 227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 22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形式渊源 230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234
第四节 中国的判例 237
第十五章 法律规范 242
第一节 法的要素与法律规范 243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248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种类 250
第四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 254
第十六章 法的体系 258
第一节 法的体系的概念 259
第二节 法的体系的结构:法的部门的划分 26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 265
第十七章 法的实施 272
第一节 法的实施、法的实现及其基本形式 273
第二节 司法适用 278
第三节 行政适用 280
第四节 仲裁和调解 281
第五节 法的适用的主要阶段 282
第六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85
第十八章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 294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95
第二节 法律推理 304
第三节 类推适用 307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311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312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316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318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321
第五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324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327
第二十章 法律责任、法律监督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331
第一节 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332
第二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338
第三节 法律监督 341
第四节 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347
参考书目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