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4
第一篇 建置 42
第一章 沿革 42
第一节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 42
第二节 隋至宋时期 42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 43
第四节 民国时期 43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3
第二章 政区 43
第一节 境域 43
第二节 行政区划 46
第三节 区乡镇简况 54
第二篇 自然地理 57
第一章 地质 57
第一节 地质构造 57
第二节 地层 59
第三节 岩石 64
第二章 地貌 64
第一节 低山 65
第二节 低中山 65
第三节 中山 65
第四节 山原 66
第五节 其他地貌 66
第三章 气候 67
第一节 气候特点 67
第二节 光热 68
第三节 温度 69
第四节 雨量 71
第五节 湿润状况 72
第六节 风 72
第七节 霜雪冰冻 73
第八节 农业气候区划 73
第四章 水文 74
第一节 河流 74
第二节 泉水 76
第三节 湖泊 78
第五章 土壤 78
第一节 成土母质 78
第二节 土壤类型 79
第三节 土壤分区 84
第四节 土壤等级 86
第六章 自然资源 8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86
第二节 矿产资源 87
第三节 生物资源 87
第四节 水资源 90
第七章 自然灾害 91
第一节 低温 91
第二节 春旱 91
第三节 暴雨 92
第四节 冰雹 92
第五节 寒潮 93
第六节 虫害 93
第三篇 人口 94
第一章 人口规模 94
第一节 解放前人口 94
第二节 解放后人口 95
第二章 人口变动 96
第一节 社会变动 96
第二节 迁移变动 97
第三章 人口密度与分布 97
第一节 密度 97
第二节 分布 99
第四章 人口构成 100
第一节 年龄 100
第二节 性别 101
第三节 文化 101
第四节 民族 102
第五节 劳动年龄 103
第六节 行业 职业 104
第五章 婚姻 家庭 生育 106
第一节 婚姻 106
第二节 家庭 106
第三节 生育 107
第六章 人口普查与人口计划 107
第一节 人口普查 107
第二节 人口计划 109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11
第一节 机构 111
第二节 政策 111
第三节 措施 112
第四节 成效 115
第四篇 综合经济管理 116
第一章 经济发展 116
第一节 农业总产值 116
第二节 工业总产值 116
第三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17
第四节 财政收入 117
第五节 基本建设投资 117
第二章 人民生活 118
第一节 农村 118
第二节 城镇 118
第三章 计划管理 119
第一节 机构 119
第二节 计划编制 119
第三节 综合平衡 119
第四节 中长期计划 120
第五节 年度计划 121
第四章 统计管理 123
第一节 机构 123
第二节 统计调查 124
第三节 报表监督 125
第四节 统计研究 125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126
第一节 机构 126
第二节 市场管理 126
第三节 企业登记 128
第四节 个体经济管理 129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131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131
第七节 经济监督检查 132
第六章 物价管理 133
第一节 机构 133
第二节 权限 133
第三节 价格 134
第四节 物价补贴 137
第五节 监督检查 137
第七章 标准计量管理 137
第一节 计量 137
第二节 标准 138
第八章 土地管理 138
第一节 权属 138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理 139
第三节 清理 139
第四节 开发 140
第五篇 农业 141
第一章 生产体制 141
第一节 奴隶制生产关系 141
第二节 互助合作 143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44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46
第二章 耕地 146
第一节 面积 146
第二节 种植区 147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148
第三章 作物 148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4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50
第四章 农业技术 150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50
第二节 良种引进推广 151
第三节 作物栽培 154
第四节 肥料 156
第五节 植物保护 157
第六节 农业机具 160
第五章 乡村企业 162
第一节 企业发展 162
第二节 经济效益 164
第六章 机构 165
第一节 农业机构 165
第二节 农机机构 166
第三节 乡镇企业局 166
第六篇 畜牧 167
第一章 畜牧生产 167
第一节 品种 167
第二节 体制 171
第三节 区划 171
第四节 产品 173
第二章 良种引进与改良 174
第一节 引进 174
第二节 改良 175
第三章 绵羊改良 177
第一节 细毛羊改良 177
第二节 半细毛羊改良 177
第四章 饲草 饲料 179
第一节 天然草地 179
第二节 人工草地 180
第三节 粮草轮作 181
第四节 饲料 181
第五章 疫病防治 182
第一节 疫病 182
第二节 防治 184
第六章 机构 186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86
第二节 场站 186
第七篇 林业 188
第一章 林业资源 188
第一节 森林面积 188
第二节 树种 188
第二章 林区 189
第一节 天然林区 189
第二节 飞播林区 190
第三章 植树造林 190
第一节 采种 190
第二节 育苗 191
第三节 植树造林 191
第四章 森林保护 192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92
第二节 护林 193
第三节 封山育林 194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194
第五章 管理 195
第一节 机构 195
第二节 森林调查与规划 196
第三节 林权划分 197
第四节 抚育 197
第八篇 水利 198
第一章 水渠 198
第一节 解放前的水渠 198
第二节 解放后的水渠 199
第二章 蓄水与提灌工程 202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02
第二节 人畜饮水工程 203
第三节 提灌工程 203
第三章 河道治理 204
第一节 三湾河 204
第二节 昭觉河 204
第三节 竹核河 205
第四节 地坡河 205
第四章 水土保持 206
第一节 生物、工程治理 206
第二节 泥石流治理 207
第五章 水资源利用 208
第一节 水量利用 208
第二节 水力利用 208
第三节 养鱼 213
第六章 管理 214
第一节 机构 214
第二节 水费征收 215
第三节 工程管理 216
第四节 用电管理 216
第五节 水产管理 216
第六节 水利区划 217
第九篇 工业 218
第一章 企业性质 218
第一节 国营 218
第二节 集体 218
第三节 个体 219
第二章 门类 219
第一节 采矿业 219
第二节 建材业 222
第三节 金属加工与农具修造业 223
第四节 木材加工业 224
第五节 纺织业 225
第六节 缝纫业 226
第七节 制革业 226
第八节 食品业 226
第九节 橡胶业 228
第十节 电力 228
第十一节 其他 229
第三章 管理 230
第一节 机构 230
第二节 管理 230
第三节 经营效益 232
第十篇 交通 233
第一章 道路 233
第一节 古道 233
第二节 驿道 234
第三节 公路 236
第二章 渡口与桥梁 241
第一节 渡口 241
第二节 索桥 241
第三节 木桥 242
第四节 石拱桥 243
第五节 钢筋混凝土桥 245
第三章 运输 245
第一节 运输工具 245
第二节 运输企业 246
第三节 运输 248
第四章 管理 248
第一节 机构 248
第二节 路政管理 249
第三节 养护 250
第四节 运输管理 250
第五节 安全管理 251
第十一篇 邮电 252
第一章 机构 252
第一节 邮电局 252
第二节 邮电所(支局) 252
第二章 邮政 253
第一节 邮路 253
第二节 业务 255
第三章 电信 257
第一节 电报 257
第二节 电话 259
第十二篇 商业 262
第一章 市场 262
第一节 商贸活动 262
第二节 商业经济成分 263
第二章 行业贸易 267
第一节 粮食油料 267
第二节 农副产品 273
第三节 医药器械 274
第四节 工业品 276
第五节 副食品 278
第六节 农业生产资料 279
第七节 工业生产资料 280
第八节 文化用品 281
第九节 废旧物资回收 281
第十节 外贸商品 281
第三章 饮食 服务 282
第一节 饮食业 282
第二节 服务业 282
第四章 管理 283
第一节 机构 283
第二节 计划管理 284
第三节 财务管理 285
第十三篇 财政 税务 286
第一章 财政收入 286
第一节 税务收入 286
第二节 企业收入 286
第三节 拨款收入 287
第四节 其他收入 287
第二章 财政支出 289
第一节 行政支出 289
第二节 事业支出 289
第三节 基本建设支出 290
第三章 债券 292
第一节 公债 292
第二节 国库券 293
第四章 税况 293
第一节 农业税 293
第二节 工商税 294
第五章 管理 296
第一节 机构 296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97
第三节 财政预决算 297
第四节 行政事业财务 297
第五节 财税监察 298
第六节 审计监督 299
第十四篇 金融 301
第一章 机构 301
第一节 银行 301
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302
第三节 保险公司 302
第二章 货币 303
第一节 流通 303
第二节 金银兑售 304
第三节 货币投放与回笼 304
第三章 存款 305
第一节 企业存款 305
第二节 财政性存款 305
第三节 基本建设存款 306
第四节 信用社存款 306
第五节 其他存款 307
第四章 储蓄 308
第一节 储蓄所 308
第二节 城镇储蓄 308
第三节 农村储蓄 309
第五章 贷款 310
第一节 民间借贷 310
第二节 农业贷款 311
第三节 工业贷款 314
第四节 商业贷款 316
第五节 基本建设贷款 318
第六章 拨款 319
第一节 农业拨款 319
第二节 基本建设拨款 319
第七章 保险 319
第一节 业务 319
第二节 理赔 320
第八章 管理 320
第一节 体制 320
第二节 现金管理 321
第三节 结算 322
第四节 财务 323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 324
第一章 县城 324
第一节 沿革 324
第二节 城垣 325
第三节 街道 325
第四节 房屋 327
第五节 公用设施 329
第六节 公共建筑 331
第二章 农村 333
第一节 场镇 333
第二节 农村住房 335
第三章 建筑业 336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36
第二节 设备 337
第三节 建筑结构 337
第四章 管理 338
第一节 建设管理 338
第二节 土地管理 338
第三节 公房管理 339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40
第一节 环境污染 340
第二节 污染治理 340
第十六篇 党派群团 342
第一章 民国党团 342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县党部 342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34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34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昭觉地方组织 343
第二节 党务工作 351
第三章 群众团体 359
第一节 工会 359
第二节 共青团 361
第三节 妇联 364
第四节 其他社团 366
第十七篇 政权 政协 368
第一章 权力机构 368
第一节 代表选举 368
第二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69
第三节 人民代表会议 370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 372
第五节 人大常委会 374
第六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78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79
第一节 昭觉县设治委员 379
第二节 昭觉县政府 379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380
第四节 区、乡(镇)政府 383
第五节 基层政权 384
第六节 主要政务 385
第三章 政协 395
第一节 机构 395
第二节 会议 396
第三节 工作纪要 400
第十八篇 军事 402
第一章 机构 402
第一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402
第二节 县人民武装部 402
第三节 区、乡(镇)人民武装部 404
第四节 临时性军事机构 404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04
第一节 家支武装 404
第二节 靖边司令部彝务团、营 405
第三节 普昭彝务指挥部 405
第四节 自卫中队 406
第五节 县警卫营 406
第六节 武警昭觉中队 406
第三章 驻军 407
第一节 清代驻军 407
第二节 民国驻军 408
第三节 解放军驻军 408
第四章 兵役 409
第一节 征兵 409
第二节 兵役登记 410
第五章 民兵 410
第一节 组织 410
第二节 训练 412
第三节 活动 413
第六章 战事 414
第一节 明代战事 414
第二节 清代战事 415
第三节 解放前战事 416
第四节 解放后战事 420
第十九篇 司法 425
第一章 解放前的司法 425
第一节 自卫中队 425
第二节 警佐室 425
第三节 司法处 426
第四节 彝族习惯法 426
第二章 人民公安 426
第一节 机构 426
第二节 侦察 427
第三节 预审 428
第四节 社会治安 428
第五节 户政管理 429
第六节 交通管理 430
第七节 消防 430
第八节 监所 430
第九节 人民武警 431
第十节 重大活动 431
第三章 人民检察 432
第一节 机构 432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33
第三节 经济检察 433
第四节 法纪检察 434
第五节 监所检察 43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434
第四章 人民审判 435
第一节 机构 43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3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36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37
第五节 清理积案 437
第六节 信访申诉 437
第七节 案件复查 437
第五章 司法行政 438
第一节 机构 438
第二节 律师工作 438
第三节 公证 438
第四节 人民调解 439
第五节 法制宣传 439
第二十篇 民政 440
第一章 机构 440
第一节 行政机构 440
第二节 事业机构 440
第二章 优抚 安置 441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41
第二节 褒恤 443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45
第三章 救济 446
第一节 社会救济 446
第二节 灾害救济 447
第三节 扶贫 448
第四章 社会福利 449
第一节 残老教养 449
第二节 五保户供养 450
第五章 婚葬改革 451
第一节 婚姻改革 451
第二节 婚姻登记 452
第三节 殡葬改革 452
第六章 其他工作 453
第一节 收容遣送 453
第二节 地名管理 454
第二十一篇 劳动人事 456
第一章 机构 456
第一节 人事局 456
第二节 劳动局 457
第三节 分配安置办公室 457
第二章 职工队伍 458
第一节 干部 458
第二节 职工 458
第三节 职工调配 459
第三章 劳动工资 461
第一节 基本工资 461
第二节 津贴 补贴 463
第四章 劳保福利 466
第一节 劳动保护 466
第二节 安全生产 466
第三节 社会保险 468
第四节 休假待遇 470
第五节 福利 471
第五章 精简职工与知青安置 471
第一节 精简职工 471
第二节 知青安置 472
第六章 离退 472
第一节 离休 472
第二节 退休 472
第三节 退职 474
第七章 管理 474
第一节 任免 474
第二节 编制 475
第三节 培训 475
第四节 考核 476
第五节 审查 477
第六节 奖惩 477
第二十二篇 教育 478
第一章 学校教育 478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78
第二节 初等教育 479
第三节 中等教育 482
第四节 职业技术教育 484
第五节 寄宿制教育 484
第二章 成人教育 486
第一节 扫除文盲 486
第二节 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488
第三节 职工教育 488
第四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89
第三章 教育 教学 490
第一节 学制 490
第二节 课程 490
第三节 教学 491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492
第五节 招生与考试 493
第六节 勤工俭学 494
第四章 教师 495
第一节 队伍 495
第二节 待遇 496
第三节 培训 498
第五章 管理 498
第一节 机构 498
第二节 体制 500
第三节 经费 501
第四节 设施 501
第二十三篇 科学技术 504
第一章 科技组织 504
第一节 科技团体 504
第二节 科研机构 505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 506
第二章 科技活动 506
第一节 科普宣传 506
第二节 技术培训 507
第三节 学术交流 508
第三章 科技管理 508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508
第二节 职称评定 509
第三节 经费管理 510
第四节 项目管理 510
第五节 成果鉴定管理 511
第四章 科技工作 511
第一节 气象工作 511
第二节 能源工作 512
第三节 地震工作 513
第四节 农业区划工作 514
第五节 特种资源调查 514
第五章 科技成果 515
第一节 科研课题 515
第二节 科技成果 518
第二十四篇 文化 521
第一章 机构 521
第一节 文化事业单位 521
第二节 广播、电视机构 522
第三节 档案、方志机构 523
第四节 语委 523
第二章 音乐舞蹈 524
第一节 民间歌舞 524
第二节 现代歌舞 527
第三章 美术 书法 摄影 528
第一节 民间美术 528
第二节 书画 529
第三节 摄影 530
第四章 文学 531
第一节 民间文学 531
第二节 文学创作 536
第五章 图书 536
第一节 发行 536
第二节 阅览 537
第六章 电影 538
第一节 网点 538
第二节 发行 放映 539
第三节 彝语口译对白和配音 540
第七章 广播 电视 540
第一节 广播 540
第二节 电视 541
第八章 民族语文工作 542
第一节 彝语文普及 542
第二节 翻译 543
第三节 古籍整理 543
第九章 档案 方志 543
第一节 档案 543
第二节 方志 545
第十章 文物 古迹 546
第一节 文物普查 546
第二节 岩画 547
第三节 碑刻 549
第四节 古墓葬 551
第五节 古遗址 552
第六节 馆藏文物 554
第二十五篇 医药卫生 555
第一章 防疫 555
第一节 防疫机构 555
第二节 预防接种 555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556
第四节 传染病防治 558
第五节 卫生监测 561
第六节 公共卫生 563
第二章 医疗 565
第一节 医疗单位 565
第二节 人员培训 566
第三节 中医 567
第四节 西医 568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 570
第六节 医疗制度 571
第七节 医疗科技 572
第八节 医疗设备 573
第三章 保健 573
第一节 保健系统 573
第二节 妇女保健 574
第三节 新法接生 574
第四节 婴幼保健 575
第五节 节育技术 575
第四章 药品 576
第一节 中草药 576
第二节 西药 577
第三节 管理 577
第二十六篇 体育 579
第一章 群众体育 579
第一节 传统体育 579
第二节 职工体育 580
第三节 农村体育 581
第二章 学校体育 581
第一节 体育教育 581
第二节 体育活动 582
第三节 业余体校 582
第三章 体育设施 583
第一节 体育场 583
第二节 游泳池 583
第四章 竞赛 584
第一节 县内运动会 584
第二节 参加州级比赛 586
第三节 参加省级和全国性比赛 587
第二十七篇 社会风土 589
第一章 民族 589
第一节 彝族 589
第二节 汉族 590
第二章 彝族社会形态 590
第一节 等级关系 590
第二节 阶级关系 592
第三章 家支制度 593
第一节 家支构成 593
第二节 家支头人 595
第三节 家支会议 595
第四节 成员义务 596
第五节 冤家械斗 596
第四章 婚姻 597
第一节 婚姻制度 597
第二节 婚姻形式 599
第三节 婚姻程序 600
第四节 家庭 601
第五节 离婚 602
第五章 丧葬 603
第一节 葬式 603
第二节 葬礼 603
第三节 做灵 605
第四节 超度 606
第五节 送灵牌 608
第六章 服饰 609
第一节 衣着 609
第二节 饰品 610
第三节 传统服饰 611
第七章 饮食 612
第一节 食制 612
第二节 主食 612
第三节 副食 613
第四节 传统佳肴 613
第五节 器具 614
第八章 居住 615
第一节 环境 615
第二节 房屋结构 615
第三节 布局 616
第四节 寝具 616
第五节 起居 616
第九章 礼仪 617
第一节 长幼礼仪 617
第二节 待客礼仪 617
第三节 男女之间礼仪 618
第四节 人生礼仪 618
第五节 节日 619
第十章 信仰 621
第一节 崇拜 621
第二节 毕摩 622
第三节 苏尼 625
第四节 禁忌 626
第十一章 语言 文字 628
第一节 语言 628
第二节 文字 632
第二十八篇 人物 633
传略 633
全国、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 637
科技人物 637
烈士英名录 638
附录 646
一、大凉山彝民团结公约 646
二、西康省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条例 646
三、西康省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任务 647
四、彝族习惯法 649
五、县情著述与县人著作举要 654
六、昭觉县部门志名录 656
七、昭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949年~1990年) 659
编后记 663